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發生規律,防治方法,人工防治,化學防治,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2-14毫米,翅展26-34毫米。體灰褐色。前翅細長,銹褐色。內橫線黑色,雙線,波浪形,外斜;外橫線黑色,雙線,鋸齒狀。劍紋為1黑條。中央近前緣外方有1腎形斑,斑內有1環形斑。外緣線由1列黑色三角形斑組成。後翅灰白色,翅脈及邊緣黑褐色。
卵
為圓球形,白色,表面有放射狀隆起線。卵重疊,卵塊上蓋白色鱗毛。
幼蟲
體長約24毫米,體色多變。有緣、黃褐至黑色等。背線褐色,亞背線灰白色。
蛹
長13-14毫米,黃褐色。中胸氣門位於前胸後緣的部分顯著突出。
發生規律
該蟲一年發生5代以上,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4—5月羽化成蟲,6—7月為幼蟲為害盛期,8月第二代成蟲出現,將卵產在植株下部葉片,單層或2-3層重疊排列,幼蟲5齡。初孵幼蟲在葉背取食,並吐絲結網,咬食葉肉,稍後即分散為害。10月下旬以蛹越冬。在高溫少雨的年份經常暴發成災,可在短期內將大片草坪或圓林植物毀壞殆盡。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
園地進行輪作,在冬季進行翻耕,可殺死部分越冬蛹。在幼蟲孵化期,也可人工捕殺。
化學防治
在幼齡幼蟲為害期用Bt乳劑或仿生農藥除蟲脲噴灑防治,在幼蟲為害盛期,可用20%速滅殺丁乳油3000倍液,或50%殺螟松1000倍液。要注意輪換或交替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