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峰古道

香爐峰古道

香爐峰古道去的人很多,從禹陵和九里上去,山路都已改建成水泥台級,便於登山。從宛委山到石帆山再到香爐峰的路早年用水泥板砌築整齊,現在有幾處出現歪斜、脫縫。從昌峰上去還有一種原始感,台級路也較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爐峰古道
人文歷史,特色,

人文歷史

爐峰禪寺,古名天柱精舍、天柱山寺,曾名南天竺,素為觀音道場,稱越中名剎。1990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爐峰禪寺”額。
爐峰禪寺位於紹興城東南隅會稽山別峰香爐峰。寺基,初始只據海拔354米的峰頂一方。這裡峭壁高聳,巨石環拱,旋折如螺,直立如柱,狀若爐鼎。信眾在此架岩立楹,騎峰建寺,殿閣凌雲。
爐峰寺始建年代不詳。南朝宋大明間(457—464),高僧慧靜棲於天柱山寺,著述弘法。高僧法慧東遊禹穴,隱於山寺誦《法華經》,足不履人間三十二年,王公貴人得一識面以為美談;齊建武二年(495)卒於寺。唐代,詩人東遊越中,謁大禹陵廟、游若耶溪雲門寺者,多登爐峰覽勝。白居易登爐峰贊曰:“石凹仙藥臼,峰峭佛香爐”。詩僧靈澈曾住戒山寺,在宣州開元寺圓寂後,門人遷歸越中,建塔於天柱山麓。宋代稱南天竺,與城中蕺山北天竺相呼應,供奉玉雕觀音像,香火更旺。
明、清間為比丘尼修持之所,稱螺庵。邑人張汝霖《香爐峰》詩中有“松盤佛頂巢芻尼,藤掛袈裟生簡子”句。鹹豐間(1851—1861),在北坡建四面觀音殿;光緒七年(1881),重建峰頂殿宇,復稱南天竺。在此期間,山脊摩崖上相繼題刻“雲門”、“海上飛來”、“門對浙江潮”等多處。近代,在摩崖題刻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前半部為越中書法名家徐生翁所書,後半部遭損經人補刻。
民國期間,有佛殿、僧舍十數間,蔡元培題“慈雲廣被”額。 1941年夏後的幾年中,日本侵略軍重兵盤踞爐峰,禍害甚劇。日本投降後,觀音殿修復。
新中國成立後,佛事相繼。至“文化大革命”,佛徒還俗,寺宇毀圮。1989年起寺院重建,旅港同胞、海外僑胞和越中信徒紛紛捐資,襄助其成。新加坡紹籍華人徐春榮先生和子忠清、又清相繼贈款,重建爐峰觀音寶殿,新建大雄寶殿、三聖佛殿、客堂院和青翠亭等。歷二十春秋籌謀策劃,劈崖開道,取石奠基,建殿樹樓,立塔築亭,寺院廣袤空前。至2006年夏,寺域從北麓漸升峰頂,綿長四里,地廣百畝,建築面積達二萬平方米。新建六殿、七樓、六亭、一塔,聳峙爐峰上下。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二樓、方丈院及擬建的藏經樓,以廂廊回合。爐峰寺重光,梵宇壯麗,輝耀越中。
自宋代以來,每當農曆二、六、九月之十九日,即觀音聖誕、成道和出家之日,爐峰香火特盛;其中,以二月為最,自月初至十九,香客比肩,遊人接踵,連日不絕。寺院重建以來,三個“十九”更兼春節年夜,登爐峰禮佛祈祥、觀光尋興者數以萬計。
爐峰進香聖地,也是遊覽佳境。爐峰煙雨,素禰越中勝景。王十朋賦云:“香爐自煙”。它雲氣氤氳,如煙升騰。若值晨曦、夕照或雨霧之際,更是景象萬千。如作爐峰行,但見湧泉澄溪,幽谷修篁;青山壁立,石徑如掛;重岩迭幛,曲徑盤紆;移步山脊,如履天路,心曠神怡,莫能言狀。峰頂摩天,高風琅琅。回眸俯瞰,削壁千仞,偉岸屹立;丹崖蒼松,雲霧繚繞;奇險秀美,紛呈於前。抬眼遠眺,南有稽山回巒,可點雄峰百數;北有鑒水碧波,古城新貌;西有綠野平疇,鄉村美景;東北麓,更有大禹陵廟、宛委山陽明洞天和若耶溪諸古蹟勝景,各呈氣象,令人神往。

特色

香爐峰,位於浙江紹興市稽山門外,從大禹陵南有三處可上山,海拔354米。從峰北螺獅旋啟程,過南鎮殿,拾階1508級,經青翠亭等數亭,可達峰頂。峰頂數十米見方,形似香爐,每逢雲雨天氣,山頂雨霧迷朦,煙靄繚繞,有“爐峰煙雨”之稱,為越中12勝景之一,故南宋狀元王十朋又有“香爐自煙”的名句。 香爐峰四周景色十分壯觀,山脊有半月岩、一片石、雲門石、飛來石等廳峰異石。東側有大老鼠塔,頂上有巨石。據古籍記載,峰下有羅漢潭,峰旁有千丈坑。香爐峰舊有庵,倚岩而築,名南天竺,現已重建,並在山上新建了三聖殿和觀音寶殿。山脊線石壁上,有近現代題刻七處,摩崖中字數最多的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相傳宋代即於此供奉觀音像,時稱南天竺。香爐峰現規模最大的建築當數爐峰禪寺,是1990年由華僑出資,於峰巔建築而成。占地15.3萬平方米,包括觀音寶殿、配殿、僧寮及客堂等。
Copyright 2014 中國古道網 著作權所有 備案號:滬ICP備14028401號-1
關於我們·聯繫我們·下載手機客戶端·隱私條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