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郵學會

香港郵學會是一個以僑居香港的英國人為主的集郵團體,有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會員(其中也有中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港郵學會
  • 創立時間:1933年
  • 成員組成:英國僑民及中國人
發展狀況,機構組成,舉行活動,歷史意義,

發展狀況

香港早期的集郵者以外籍人士居多,集郵也大多處於零散狀態。隨著集郵交往的增多,建立香港第一個集郵團體就成為集郵者們的願望。1933年,香港郵學會成立。這是一個以僑居香港的英國人為主的集郵團體,有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會員(其中也有中國人)。設終身會員和普通會歸微櫻員。該會的創辦者是外籍人士狄慕德,會員開會時均譽婆提使用英語發言。會刊則是在英文《南華早報》上每星期三開闢的“郵票述評”專欄。
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30日,香港被日寇侵占。在長達4年的淪陷時期,香港的集郵活動受到很大衝擊,變得蕭條起來,香港郵學會的活動亦陷入停頓。在此期間,日本為紀念“大東亞戰爭”周年印製過以香港賽馬場為圖的明信片,發行加蓋“香港150”字樣的郵資明信片,印製戰俘郵封、明信片。有的香港集郵者出於記錄日本侵略歷史的責任感,收集保存了這類實寄封片。80年代,香港曾以這些珍藏舉辦過“香港戰時郵務史”展覽,告誡人們不忘這段艱難的歷史。
日本侵略者投降後,1946年戲院匪喇香港政府發行一套“勝利和平紀念”郵票。從這套郵票開始,又恢復了香港郵票的正常發行。
抗日戰爭勝利煮判兆後,香港郵學會恢復正常活動。每月發行英文會訊一期,以報導會務及集郵動態為主。每月聚會舉蜜灑煮一次,聚會兼有小型郵票拍賣。學會內設有幾個研究小組,討論郵票、郵戳及其他共同感興趣的問題。會員仍多為居港外籍人士,加入該會的中國人逐漸增多,會員發展到近300人。
蕭作斌是香港郵學會最早的華人會員之一,擔任該會中文秘書。他經常在郵會活動中發表演講,提倡收集研究中國郵票和郵戳。1946年,在香港郵學會舉辦的首次郵展上,蕭作斌以他的《香港郵票專集》參展,奪得冠軍獎。

機構組成

香港郵學會早期會員約有百人,全為男性。郵會活動時偶有女性出現,也是跟隨其丈夫而至,對集郵並無興趣。早期會內職務都由外國人擔任。可惜該會戰前活動的記錄資料,在二戰時散失,如今早期的活動歷史只能靠老會員們回憶。

舉行活動

香港郵學會每月有兩次例會活動,常組織專題講座、郵品拍賣等。還有一種獨具特色的活動形式是設定10多外郵票交換箱,每箱裝有交換冊20本,都是會員提供的復品。交換冊中郵品的標價比郵市享葛低,交換冊在會員之間依照名單順序逐一傳遞,出讓或買下均由會員自行在交換冊中增進或取出。這種出讓方式,可以認真觀察,從容思考,方便省時。人人機會均等,從而達到會員相互之間交流郵品的目的。

歷史意義

香港郵學會的成立,對推動香港的集郵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引入了許多歐美集組擔料郵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了本地的集郵水平,促進了中西方集郵文化的交流。該會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對以後成立的香港集郵團體也產生了一定的示範作用。早期的香港郵學會帶有明顯的以外籍人為主的封閉式特徵,這是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造成的文化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