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樫木(學名:Dysoxylum hongkongense (Tutch.) Merr. )是楝科樫木屬植物,喬木,高可達25米;嫩枝被黃色短柔毛或近無毛。葉長20-30厘米或更長,有小葉10-16枚;小葉近革質,對生、近對生或互生,長橢圓形。圓錐花序生於枝頂之葉腋,長12-25厘米,被黃褐色、緊貼的短柔毛。蒴果梨形,直徑約4厘米;種子長橢圓形,栗褐色,有假種皮。花期5-7月和10-12月,果期11-12月和3-6月。
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及雲南等地;生長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地的密林或疏林中。
木材紋理通直,結構細緻,材質稍軟而輕,易於加工,適於作膠合板和一般的門、窗、家具、板料等。若能防止變色菌侵染,仍不失為校好的輕木工用材。根藥用,主要用於治療瘧疾等疾病。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採種,播種,栽培技術,栽植,撫育,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可達25米;嫩枝被黃色短柔毛或近無毛。葉長20-30厘米或更長,有小葉10-16枚;小葉近革質,對生、近對生或互生,長橢圓形,長7-15(-18)厘米,寬3-6.5厘米,頂端鈍或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偏斜,兩面無毛,側脈每邊8-15條,葉面中脈稍下凹,側脈平坦,背面中脈和側脈均隆起;小葉柄長6-10毫米。
圓錐花序生於枝頂之葉腋,長12-25厘米,被黃褐色、緊貼的短柔毛;花梗短,粗壯,長2-4毫米,被黃褐色短柔毛;花萼淺杯狀,5齒裂,外被短柔毛;花瓣5,白色,長橢圓形,長5-6毫米,寬約2毫米,外被紅褐色、緊貼的短柔毛;雄蕊管頂端截平或有波狀小鈍齒,高約4毫米,外面被毛,花葯8,長圓形,內藏;花盤管狀,有鈍齒,頂端有亮黃色的緣毛;子房3室,密被黃色絲毛,花柱無毛,長約2毫米,柱頭無毛,扁平,盤狀。蒴果梨形,直徑約4厘米;種子長橢圓形,栗褐色,長達2.5厘米,有假種皮。花期5-7月和10-12月,果期11-12月和3-6月。
生長環境
多生長於山地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中下坡和溝谷兩旁,往往混生於常綠季雨林中。在海南熱帶常綠季雨林和半落葉季雨林中散生。數量較少,多在海拔600m以下的山谷和山腰下部的山麓地帶上生長。在自然分布區內年平均氣溫16-24℃。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土壤主要為花崗岩母質風化的磚紅壤性土。伴生樹種有細子龍、青皮、油楠、紅欏、海南蘋婆、山竹子、鴨腳木、白木香、翻白葉、麻楝等。幼年能耐適度蔭蔽,在有疏蔭的母樹周圍,常見有幼苗及幼樹,生長正常;成樹喜光,在濕度大而開敞的疏林中,立木生勢茂盛。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廣東(高要、高州、信宜、陽江個台山等地)、廣西、海南(吊羅山、尖峰嶺、黎母嶺等林區)、香港及雲南等地。分布區約位於北緯18°40’-23°。
繁殖方法
採種
果實成熟時蒴果開裂,要及時採收。釆集後攤放在通風處,待其乾燥後果殼開裂,脫出栗褐色的種子,可在天氣轉暖時即行播種育苗,不宜貯藏過久,暫時貯藏的方法仍以濕潤細沙或濕潤椰糠混藏為好。經陰乾的種子每千克約200粒左右。
播種
採用點播的方法,播種間距4厘米×4厘米,插種後覆土厚度約1-2厘米,經15-20天即開始發芽出土,在幼苗期如日照過長或過烈時要搭蔭棚遮光,盛夏過後即可拆除蔭棚。幼苗期生長頗速,苗木生長旺盛整齊,易於管理,成苗率高。一般1年生的健壯苗木高60厘米左右,地徑約1.5厘米。
栽培技術
栽植
在中國海南1月份播種,當年雨季8-9月苗高50厘米就可出圃造林。造林方法與其他樹種無異,株行距以2米×2米或2米×3米為宜,植穴規格為50厘米×50厘米×40厘米,造林地最好選在海拔200-500米,土壤深厚肥沃的山坡或谷地或在山腰以下地勢較緩的採伐跡地上為宜。
撫育
在定植當年雨季末期進行穴狀鋤草鬆土、施肥1次,以後3年內每年在5月份和11月份結合鬆土進行全面砍除藤蔓,以免影響林木生長。若條件允許,每年雨季前結合鬆土進行施肥,以促進林木生長。幼林鬱閉後,為了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增加光照和營養面積,應注意進行撫育間伐,間伐的時間和強度視幼林的生長情況而定。
病蟲防治
病害:苗期炭疽病,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等,每隔7-10天噴1次,共2-3次。
蟲害:楝捎螟常危害幼苗、幼樹的梢,嚴重者導致整株死亡,其防治方法為:發現被害嫩捎及時剪下燒毀,在危害嚴重的季節定期噴1000倍液的馬拉松等農藥,殺死剛孵化的幼蟲。
主要價值
經濟:木材紋理通直,結構細緻,材質稍軟而輕,易於加工;乾燥後稍開裂,不變形、不耐腐,易被變色菌侵染;材色淡而均勻,縱切面平滑而略具光澤。適於作膠合板和一般的門、窗、家具、板料等。若能防止變色菌侵染,仍不失為校好的輕木工用材。
藥用:根藥用,主要用於治療瘧疾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