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演變
全港首個區議會是
觀塘區議會,區議會英文名稱當時為 District Board。第一屆區議會選舉在1982年舉行。當時,區議會的官守議員和非官守議員人數大致相若,民選議員和委任非官守議員人數也差不多。市政局議員出任市區區議會的議員,鄉事委員會主席出任
新界區議會的議員。區議會選舉中合資格的選民,範圍擴大至包括凡21歲或以上同時居港至少滿7年的人。候選人必須居港滿10年。選區按人口和地理因素來劃分。選舉以“票數領先者取勝”1985年區議會選舉以後,所有官員不再出任區議會議員,各區區議會主席由當區議員互選產生。
1985年9月,立法局56名議員中,12名是由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及區議會全體成員組成的選舉團選出,選舉團成員須已登記為選民,並已在香港居住最少10年。區議會的成員組合維持不變。民選議員和委任議員的整體比例仍然維持二比一。
1989年,市政局議員將停止出任區議會當然議員,每個市區區議會各選出一名成員出任市政局議員。1993年起,區議會負責監督社區會堂的管理工作及推薦有關人士擔任所屬地區多個組織的職務。1994年的區議會選舉中,除27名鄉事委員會主席保留新界區議會當然議席之外,373名議員幾乎全部均由地方選區以“單議席單票制”和“票數領先者取勝”的方式選出。投票年齡由21歲降低至18歲。
至2000年,香港政府進行區域組織改革,取消原有的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當時政府承諾向區議會增撥資源、增加其職責,以鼓勵市民參與地區公共事務。因此,區議會英文名稱改為 District Council,以示區議會享有“立法議會”(Council)的地位。不過,區議會議員普遍認為政府未有實現承諾,讓區議會承繼兩個市政局原有的權力。由於沒有實質的權力,很多人認為區議會已淪為只能讓議員發表意見,討論多於成效的“口水會”。
2005年10月,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他任內首份的施政報告宣布,將會增加區議會的權力,讓他們負責管理區內的文娛
康樂設施,如圖書館、社區會堂、游泳池等。此改革會於2007年在屯門、
灣仔、黃大仙和
西貢四區首先試行。
區議會事權
根據香港《區議會條例》,區議會由民選議員、當然議員(新界鄉事委員會主席)和委任議員3種議員組成。當中民選議員數目將由第三屆的405席增加至第四屆的412席,為歷屆最多;由行政長官委任的議員暫定102名,但港府準備將新一屆委任議員人數減少三分之一,即減至68人;加上當然議員27名,第四屆區議會共有541名或507名區議員。 獲提名候選人須是年滿21歲的已登記選民,並且過去3年內常住香港。16日投票前,有76名候選人因所屬選區只有1人獲有效提名而自動當選,其餘336個議席有839名候選人競逐。
年滿18歲、通常在港居住的香港永久性居民有資格登記為選民。今屆登記選民人數創新高達356萬名,當中66萬人因所屬選區的議員自動產生而無需投票。
香港區議會的職能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就社會福利、公共設施及服務、公幣運用等地區管理及其他事務向特區政府提供意見;同時,在獲得撥款的情況下,要承擔改善環境、促進
康樂及文化活動,以及舉辦社區活動等責任。
按照2010年中央批准的香港2012政改方案,第四屆區議員職能增加,有機會在明年的立法會選舉中競逐5個新增“區議會功能界別”議席(即所謂“超級區議員”),亦有機會成為下屆特區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成員。
香港回歸祖國時,特區臨時區議會組成,第一屆區議會選舉則於1999年舉行。第四屆區議會任期為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區域分布
現時18個區域分別為:
◆香港島4區:
◆九龍5區:
◆新界9區:
區域沿革
在1982年,香港地方政製成立之初,香港政府將全港劃分為18個區議會,分別是香港島4區:
中西區、東區、南區及
灣仔區九龍6區:九龍城區、觀塘區、深水埗區、黃大仙區、
油尖區及旺角區(其中油尖區及旺角區以
登打士街為界,其餘區界與現時油尖旺區區界一樣);新界8區:離島區、北區、西貢區、沙田區、大埔區、荃灣區(包括現時葵青區的範圍)、屯門區、元朗區。
到1985年,整個荃灣區人口已達60萬,相比當時全港不足500萬的人口,實在過於龐大。因此政府以
德士古道及
青山公路為界,由荃灣區分拆出
葵涌及青衣,成立區議會,使香港分為19區。但分拆後葵青區人口40多萬,而新荃灣區人口不足20萬,形成“仔大過乸”的現象。
由於全港人口在1980年代起向新界
新市鎮遷移,九龍區人口大大下降。到1994年,旺角區議會包括委任議員後仍只有11名議員,故政府以善用資源為由,將油尖區議會及旺角區議會合併,由油尖旺區議會代替原有兩個區議會,使香港回復為18區,形成現時局面。
綜合以上事件,可反映到香港政府在區議會的設立和取消方面,較少向市民徵詢。而另一方面區界劃分亦追不上時代步伐,如把鄰近荔枝角的荔景山路以南地區分由深水埗區及葵青區,西貢北部在交通道路網路完成後仍屬大埔區等,都反映香港政府區議會區界劃分追不上時代。
職能
區議會的職能如下:
◎就以下項目向政府提供意見:
·影響地區人士的福利的事宜
·區內公共設施及服務的提供和使用
·政府為各區制定的計畫是否足夠及施行的先後次序
·各區就地區公共工程和社區活動獲得的撥款的運用
◎在就有關目的獲得撥款的情況下,承擔:
·區內的環境改善事務
·促進區內文娛康樂活動的工作
·區內的社區活動。
地方行政
除了被諮詢外,區議會還會主動地參與管理地區事務。每個區議會的主席和副主席都是該區地區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地區管理委員會由同區的
民政事務專員擔任主席,負責協調該區各個政府部門,如房屋、交通、衛生等工作,並向區議會匯報。
議員組成
第二屆區議會共有507名議員,可以分為三類:
★民選議員:是透過地區直選而選出的議員。根據《區議會條例》,民選議員數目由選舉管理委員會制定,而2004-2007年度區議會民選議員的數目以每17000人設一議席的比率為基礎,共有400個議員。
★當然議員:只在新界的9個區出現,他們都是各區區內各個
鄉事委員會的代表。在香港港督
彭定康推行政改方案時,香港民主派曾以私人草案方式要求港英政府取消當然議員區議會議席,但由於未獲通過,當然議員得以保留至今。共有27名議員。
★委任議員:在主權移交前最後一屆區議會、因當時彭定康放棄行使《區議會條例》所賦予委任議員的權利,而本應取消。自1998年起,政府為加強對區議會的控制,區議會重新增設委任議員。根據法例,委任議員人數平均應占議會人數約五分一。他們大多是區內親政府或親北京的傳統勢力的地方人士,如區內街坊福利會、文娛促進會、體育會等機構的主席或代表等。共102名議員。
第四屆區議會
2011年11月,香港特區第四屆區議會選舉7日凌晨完成點票工作,412個直選議席全部產生。選舉管理委員會主席馮驊表示,此次選舉安排充分體現公開、公平和誠實的原則。本屆區議會選舉投票率高達41.4%,較上一屆高2.57個百分點。
香港最大政黨民建聯取得136席,占總議席三分一。全港最大勞工團體工聯會奪得29議席,當選率達六成;今年才成立的新政黨新民黨派出12人參選,其中4人勝出。
民建聯主席
譚耀宗對成績感到鼓舞,滿意現任議員連任比率達九成半,他相信民建聯獲得如此高的當選率和地區工作有關。另外,民建聯的新人當選率僅約三成八,譚耀宗表示會檢討原因。
新民黨主席
葉劉淑儀對選舉結果表示滿意,相信結果對明年立法會選舉有幫助。工聯會會長
鄭耀棠也滿意選舉結果,他說,今次是工聯會首次大規模部署參選,相信主要是候選人地區工作獲認同。
本屆區議會任期由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第六屆區議會
2019年3月15日,香港特區政府宣布,特區第六屆區議會一般選舉將於2019年11月24日舉行。
特區政府憲報當日刊登關於第六屆區議會一般選舉日期的公告,這一日期由特區行政長官按照《區議會條例》第27條指明。
區議會是香港地區層次的區域組織,就市民日常生活事務向特區政府提供意見,並參與地區管理事務。目前香港共有18個區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