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大廈(香港中銀大廈)

中銀大廈(香港中銀大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是中國銀行香港的總部大樓,位於香港中西區中環花園道1號,由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原址為美利樓,地處中區經濟和金融核心地帶。

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1985年4月動工,1989年建成,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樓。大廈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象徵中國。

中銀大廈曾獲2002年香港建築環境評估“優秀”評級獎項、1999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十大最佳建築、1992年大理石建築獎、1991年AIA Reynolds Memorial Award、1989年傑出工程大獎、1989年傑出工程獎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銀大廈
  • 外文名:Bank of China Tower
  • 地理位置:香港中西區中環花園道1號
  • 建築高度:367.4米 
  • 樓層:70層
  • 占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
  • 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
  • 投用日期:1990年5月17日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建設沿革,建築格局,建築特色,所獲榮譽,價值意義,參觀信息,地址,交通,

建設沿革

1982年,中國銀行在香港籌建總部大廈,並邀請貝聿銘設計。
1984年8月18日,港澳中銀集團宣布興建中銀大廈,表達對香港前途的信心。
1985年4月,中銀大廈開始動工,以每4天蓋1層樓的速度生長,建築期達4年零4個月。
1988年8月8日,中銀大廈舉行封頂典禮。
1989年8月,中銀大廈啟用,是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築物。
1990年3月19日,中國銀行喬遷至中銀大廈,開始營業。
1990年5月17日,中銀大廈正式開幕。
正在興建的中銀大廈(1988年)正在興建的中銀大廈(1988年)

建築格局

  • 綜述
中銀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樓高70層,另地庫停車場4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約50多米)共有368米。
中銀大廈頂樓四層和底座的19層均為中銀香港的寫字樓,其它樓層都向外出租,有大小一百多家公司在中銀大廈辦公。屬於中銀香港的自用部分,三樓是營業大廳、十七樓為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和宴客廳,其餘都是銀行辦公場所。在43樓有一個開放予公眾參觀的小型觀景樓層,而頂層70樓的“七重廳”則是主要觀景樓層。
  • 主體結構
整座中銀大廈可簡化地看成是由四個不同高度的三角柱體構成,層層疊起,節節高聳。最下面的1~17層,大致是由四個三角柱體組成的立方體;從平面圖上看來, 即為正方形,每條周邊長52米,由兩條對角錢分割成四個三角形。再往上,則仿如分段切掉了一些三角柱:首先是在第17層,對角線北面的那個三角形被截去了,再往上是西面和東面兩個三角柱切掉了,從而造成不同高度的三角柱體參差不齊的形狀。到第52層,就只截剩南面那個三角柱體,一直達到頂部第70層,其尖角即為大廈最高點。從不同側面看去,中銀大廈猶如一支巨大的新篁,下大上小,節節升高。
中銀大廈兩側的兩個三角形花園,與建築物的三角形主題協調統一,格調和諧,與大廈相交映襯。園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布局經營,古樸典雅,頗具中國山水畫的韻味,更使整座建築透發出濃厚的中華文明氣息。
  • 內部格局
中銀大廈底部之二層墩座,鋪以不同深淺的花崗石,並鑲以大型玻璃,不僅與上部的幕牆互為協調,而且有深沉穩重的感覺,這是中銀集團事業“根基穩固”的隱喻。
中銀大廈分南北兩個主入口,南正門兩側設定紅色的中國銀行行徽,北正門側矗立兩根中國古典宮廷建築的華表——實質是燈柱。西南角豎立旗桿,上面是飄揚的五星紅旗。
北正門入口為大堂,大堂以中國式雙拱型通道設計,讓人聯想到中國的象徵——長城的拱門。大堂兩側是升降機區。整個新廈內設定的大大小小升降機,共有45部,分區使用。如從南正門進入,則有自動電梯送客直上三樓的營業大廳,頂部有大藻井,並過渡到一個15層高的天井,該天井直通到第17層北面三角柱的玻璃斜頂,巧妙地使營業大廳也能享受到自然光線的照射。
17樓是第一個有斜面屋頂的樓屋,斜面達層樓高,在其北側的休閒廳,透過玻璃天窗可以仰視到大廈的上部樓層,自中庭可以俯瞰到營業大廳,展現出空間的流暢性。
70樓的“七重廳”是舉辦盛大宴會的場所,大廳中有張可坐24人的大桌,兩側有數組沙發,南側是備餐間、儲藏室及男、女衛生間,整層就是一個大房間,上方是高斜的玻璃屋頂。通常建築物的頂屋是機械房,貝氏卻將香港中銀大廈機械房安排在69層,在其上層創造一個玻璃廳,引進陽光和風光,將人們對空間的感覺引進至高的層次。
中銀大廈中銀大廈

建築特色

中銀大廈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也寓意中國銀行(香港)未來繼續蓬勃發展。
中銀大廈及周邊建築中銀大廈及周邊建築
中銀大廈的設計,也如竹子一樣外剛內柔,大廈的重力集結在外牆,受風程度及防震力也同時得到加強。中銀大廈揉合中國的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的先進建築科技,以玻璃幕牆及鋁合金建成,大廈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不同的色彩和空間感,體現著貝聿銘的設計名言:“讓光線來作設計”。
在地處熱帶風暴多、風力常比紐約大兩倍的香港,欲使高樓穩如磐石,就必須要有充分可靠的技術保證。根據棱形空間網架的幾何原理,貝聿銘採用了嶄新的形式作結構,依靠位於整座方形平面的大廈四角的四根大柱來承受全部重量,外牆上的大型 “X”鋼架則作為整個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以使垂直荷重分散傳至四角的大柱上,從而免除建築物內部眾的支柱。這種結構不僅賦予大廈堅牢穩固的支撐,所耗用的鋼材也幾乎比相應高度的傳統建築物節省一半左右。
中銀大廈全座由最簡單的線條所組成,大廈最底的十多層是近乎正方形的,之後,往上向外的一面,向上斜斜延伸,另兩邊則向中央收窄,與向上斜伸的一面會合;再十多層高后,原來向內收窄的兩翼,均向上斜斜收窄,因而使最上的十多層回復一個較小的正方形的建築形式。而後再上就是幾層高的雙柱形的裝飾、通訊、避雷多重作用的長桿形建築。
中銀大廈的外表線條簡單明了,平滑的淺墨色及略呈銀白色反光玻璃牆幕,配以銀白色平滑寬闊金屬片,鑲嵌建築物四邊角位,各個面的中間並打上一個斜斜的銀白色大十字,其反傳統、反華麗、反繁瑣,具有現代感,成為了香港的新標誌。
港幣一百元上的中銀大廈港幣一百元上的中銀大廈

所獲榮譽

中銀大廈屢獲香港和國際建築設計及環保大獎,包括:2016年ISO 14001:2004環境管理體系的國際認證、2002年香港建築環境評估“優秀”評級獎項、1999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十大最佳建築、1992年大理石建築獎(Marble Architectural Award)、1991年AIA Reynolds Memorial Award、1989年傑出工程大獎(Award for Engineering Excellence, ACEC)、1989年傑出工程獎狀(Certificate of Engineering Excellence, NYACE)、CITAB-CTBUH 2016年中國高層建築成就獎等。
中銀大廈(圖中最高建築)中銀大廈(圖中最高建築)

價值意義

中銀大廈是中銀集團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決定興建,體現了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提升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響力。
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票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票
中銀大廈是香港的城市地標,它和它的設計者貝聿銘以及香港一樣,是東方與西方文化的混合體。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的創立者之一,加上當時香港回歸的背景,中銀大廈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中銀大廈不僅僅是一座建築,它更是中國銀行在世界銀行界顯著地位的象徵,它不僅要讓老殖民地的其他標誌性建築相形見絀,而且還要象徵香港美好的未來前景。貝聿銘說,它代表了“中國人民的雄心”。
中銀大廈落成紀念章中銀大廈落成紀念章

參觀信息

地址

中銀大廈位於香港中西區中環花園道1號。

交通

從港鐵中環站J2出口,穿過遮打花園步行往花園道,行程約5分鐘到達中銀大廈。
夜幕下的中銀大廈夜幕下的中銀大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