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海佛化刊

《香海佛化刊》,宗教刊物,不定期刊物,1932年3月創刊於香港,有香港佛學會編輯出版,位於香港堅道六十二號,寶靜法師擔任主編。該刊為免費贈閱,其停刊時間和原因不詳。館中存有該刊第一、二、四、五期。香港佛學會為民國時期成立於香港的佛教組織,以闡揚佛法,廣修善行為宗旨,會章為劉德譜。該會成立後即多次開展佛教講座,“禮請法師宣講佛經,闡揚佛化”,其後“為廣結佛緣起見,特編佛化刊以期普及”,遂有《香海佛化刊》之創刊。其時寶靜法師在香港,受香港佛學會之請,在此宣講佛法,遂請其擔任該刊之主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海佛化刊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32年
  • 出版周期:不定期
欄目方向,文化傳統,

欄目方向

《香海佛化刊》專載有關佛教的內容,既有討論佛法的文章,也有不少文章涉及當時佛教界的情況,還有各類文藝作品。該刊中設有言論、專載、法語、講演、常識、傳記、史乘、文苑、雜俎、說叢、通訊、函札、紀聞、要聞、會務等欄目。其中“言論”、“專載”、“法語”、“講演”各欄目中的文章多涉及佛法的研究和當時佛教界存在的問題。“常識”為佛教基礎知識的普及欄目。“傳記”和“史乘”兩個欄目刊載的則是佛教史方面的文章。“文苑”、“雜俎”和“說叢”欄目所載的文章主要為文藝作品。“通訊”和“函札”兩個欄目專門用於刊載同人間的信函。此外的“紀聞”、“要聞”和“會務”則是報導當時佛教界情況的欄目。
《香海佛化刊》為一份民國時期創辦於香港的佛教刊物,由當地的佛教組織創辦,刊載了不少佛教方面的文章,即促進了該組織同人間的交流,也促進了佛教在當地的傳播,故而該刊對於研究當時中國的佛教,特別是香港的情況,有著一定的價值。

文化傳統

《發刊詞》寶靜
法本無說。藉說以顯法。道本無言。假言以明道。良由實際理地。不立纖塵。離言絕相。非落詮量。所謂諸法寂滅相。不可以宣言。離文字相。離心緣相。所以維摩杜口。大集無言者此也。然約俗諦門頭。一法不捨。於無可說中。有因緣故。不妨熾然說。所謂不離文字而得解脫。橫說豎說。無間說。所以釋尊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者此也。當知文字性空。即言說是實際。真空不空。即實際是文言。全真理而成事俗。則無一言說而非實相。全事俗而顯真理。則無一法性而非文字。要而言之。執文字者。故為佛冤。著無言者。又屬魔見。明夫此。則知雖說無說。不礙無說而說。雖言無言。毋妨無言而言。真俗融通。事理無礙。方能隨順自心真如實相。近今佛教界中。有識之士。因鑒人心陷溺。道德淪亡。濁惡熾盛。災劫頻承。故於無言無說中。皆各競出手眼。毫端說法。寄文字語言。宣傳佛化。謀闡幽玄之妙理。發展濟世之聖教。冀補救人心。挽狂瀾之既倒。期發揚大法。度末劫之沉淪。如筏如喻。悉願眾生速離苦海。若樹若石。鹹希群迷誕登覺岸。用心至善。深符佛旨。余去春入滇弘法。初闡佛頂楞嚴於西山雲棲。次弘法華起信於省佛教會。後講彌陀要解及台宗方便於居士林。講壇連續。法筵隆盛。滇南人士。飽餐法味。末復應滇人之請求。編髮弘法特刊。綜三次法會之勝緣。諸名流之著述。彙輯成刊。以為弘法滇南之紀念。亦即於寂滅無言中。作夢幻言說之幻痕。法緣既圓。春正賦歸。道經港島。而佛學會諸居士勸留。懇請說法。余以滬江戰禍瀰漫。乃允講觀音普門品。詳釋觀音本跡體用。慈悲靈感。普門示現。救世利生之事理。並以宏經持咒。稱念聖號之功德。仰祈觀音慈力加被。令國家寧靖。日兵早退。干戈永息。人民安樂。是為此次本會講普門品唯一之宗旨。憶余前曾弘法於羊城數載。講經發刊。專志弘法。利人益物。不遺餘力。即此香海四五年前。余亦曾弘梵網戒本於青山寺。闡彌陀疏鈔於獎金會。講八大人覺經及四十二章經。於利園及穉香苑。憶利園講經時。聽眾每日數千人。法會之盛。不亞於客歲在滇弘法之勝說。是知余與粵人原有深緣。但別後數年。人事日非。新陳代謝。滄桑時變。回首前塵。不勝今昔之感。此次由滇返浙。為應諦老之函電促歸。道經香海。本無暇逗留。而為滬戰所阻。乃得啟此講會。是或余緣未盡。有以致之。茲於講期中。本會高浩文居士等。復懇余主編佛化刊。藉以宏揚佛化。挽救人心。振聾發聵。喚醒群迷。夫世界災亂。由於人心之不平。能明佛理。則人心地自平。人心平則世界平。可毋諱言。是知時臨末劫。非昌明佛法。不足以救世。發刊宣傳。能可普益遐邇。使香海人士。鹹沐春風化雨之澤。余以弘法利生為職志。既無說而說。為講普門品。自應無言而言。為發佛化刊。遇斯勝舉。理當贊助其成。故特彙編之。刊發之。定名為香海佛化刊。斯刊既發。余又得與諸港粵人士。相近而復相見。所希閱讀本刊諸公。即文言以了其心旨。佛言如筏喻者。要在得意□言。則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也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