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櫞(中藥)

香櫞(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香櫞,中藥名。為芸香科植物枸櫞或香圓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趁鮮切片,曬乾或低溫乾燥。香圓亦可整個或對剖兩半後,曬乾或低溫乾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香櫞
  • 拉丁學名:Citrus medic L.
  • 別稱:枸櫞、鉤緣乾、香泡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芸香目
  • :芸香科
  • :柑橘屬
  • :香櫞
  • 分布區域:四川、雲南、福建、江蘇、浙江等地
  • 採收時間: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
  • 用量:3~10g
  • 毒性:無毒
  •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霉,防蛀
生理特性,產地,入藥部位,炮製方法,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忌,相關論述,

生理特性

1、枸櫞:本品呈圓形或長圓形片,直徑4~10cm,厚0.2~0.5cm。橫切片外果皮黃色或黃綠色,邊緣呈波狀,散有凹人的油點;中果皮厚1~3cm,黃白色,有不規則的網狀突起的維管束;瓤囊10~17室。縱切片中心柱較粗壯,質柔韌。氣清香,味微甜而苦辛。
2、香圓:本品呈類球形,半球形或圓片,直徑4~7cm。表面黑綠色或黃棕色,密被凹陷的小油點及網狀隆起的粗皺紋,頂端有花柱殘痕及隆起的環圈,基部有果梗殘基。質堅硬。剖面或橫切薄片,邊緣油點明顯;中果皮厚約0.5cm;瓤囊9~11室,棕色或淡紅棕色,間或有黃白色種子。氣香,味酸而苦。

產地

主產於四川、雲南、福建、江蘇、浙江。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成熟果實。

炮製方法

未切片者,打成小塊;切片者潤透,切絲,晾乾。

性味

辛、苦、酸,溫。

歸經

歸肝、脾、肺經。

功效

疏肝理氣,寬中,化痰。

主治

用於肝胃氣滯,胸脅脹痛,脘腹痞滿,嘔吐噫氣,痰多咳嗽。

相關配伍

1、治鼓脹:陳香櫞一枚(連瓤),大核桃肉二枚(連皮),縮砂仁二錢(去膜)。各煅存性為散,砂糖拌調。空心頓服。(《本經逢原》)
2、治嗽:香櫞(去核)薄切作細片,以時酒同入砂瓶內,煮令熟爛,自昏至五更為度,用蜜拌勻。當睡中喚起,用匙挑服。(《養病漫筆》)
3、治氣逆不進飲食或嘔噦:陳極香櫞二個,真川貝三兩(去心),當歸一兩五錢(炒黑),白通草(烘燥)一兩,陳西瓜皮一兩,甜桔梗三錢。共研細末,用白檀香劈碎煎濃汁泛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開水送下。大虛者酌用。(《梅氏驗方新編》香櫞丸)

用法用量

3~10g。

禁忌

陰虛血燥及孕婦氣虛者慎服。

相關論述

1、《本經逢原》:治咳嗽氣壅。
2、《醫林纂要》:治胃脘痛,寬中順氣,開郁。
3、《本草再新》:平肝舒郁,理肺氣,通經利水,治腰腳氣。
4、《本草求原》:除久哮。
5、《本草通玄》:香圓性中和,單用多用亦損正氣,與參、術同行則無弊也。
6、《本經逢原》:柑櫞乃佛手、香櫞兩種,性味相類,故《綱目》混論不分。蓋柑者佛手也,櫞者香櫞也,兼破痰水,近世治咳嗽氣壅,亦取陳者。除去瓤核用之,庶無酸收之患。
7、《本草便讀》:香圓皮,下氣消痰,寬中快膈。雖無橘皮之溫,而究屬香燥之品,陰虛血燥之人仍當禁用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