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於福建、浙江,為害香樟葉片和嫩枝。成蟲和幼蟲均取食葉肉,只殘留葉脈,形似火燒,受害率達96%。香樟從春季萌葉開始,一年中連續有8個月時間遭受其害;營養和繁殖器官被破壞,多形成枯梢,致使當年不能採種,同時也造成樹勢衰弱,有的幼樹被害後,生長不能恢復因而枯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香樟螢葉甲
- 拉丁學名:AtysamarginatacinnamomiChen
- 界:動物界
- 目:鞘翅目
- 科:葉甲科
形態特徵,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長6~7.5mm,寬2.5~3.5mm,體近長橢圓形,黑褐色,無光澤,背面密布淺灰色絨毛。頭與前胸桔紅色,唯頭前部暗黃,額瘤後具一個三角形黑斑,小盾片和鞘翅黑色,幽暗,鞘翅側面的寬邊,包括端緣在內呈火黃色或桔紅色,觸角腹面黑色,足或多或少深棕色,轉節黃色。雄蟲觸角超過體長的3/4,雌蟲觸角稍短。前胸短寬,框線明顯完整,背面中部有一條縱溝頗深,兩側各有一個大凹窪;刻點粗糙緊密,與頭部類似,小盾片三角形,頗大。
卵:淡黃色,扁圓形,直徑1~1.2mm。
幼蟲:體扁平,長楔形,腹部末端具有一對鉗狀肉質的尾,或叫做“偽足”。第一代幼蟲均為深黑色,有金屬光澤;第二代幼蟲1~2齡期為深黑色,3~4齡期則轉為金黃色,但頭部仍為黑色;胸腹部的腹面及胸足均為淡黃色;中胸、後胸及腹節背板兩側,各有一對乳頭狀突起,背面有4行黑色刻點。1齡幼蟲體長3~3.5mm,寬0.5~1.2mm;4齡幼蟲體長10~12mm,寬2.5~3mm。
蛹:淡黃色,長5~6mm,寬2.5~3.5mm,體上具有規則的黑色剛毛,前胸背板上有6個突出的黑刺。近羽化時,複眼黑色,鞘翅暗灰色。雄蟲第五腹節末端中央凹陷不深,很不明顯。
發生規律
在福建萊州地區一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土室中越冬,來年3月上旬越冬幼蟲開始化蛹。4月上旬成蟲大量出現,上樹食幼葉為補充營養,4月下旬開始交配產卵。5月上、中旬,卵大量孵化為幼蟲,食害樟樹新葉。經過三次脫皮後,老熟幼蟲於6月下旬至7月上旬,隨著三葉落地,入土造土室越夏。約經60天,至8月下旬脫皮化蛹。蛹經10~14天左右即孵化為幼蟲,繼續為害樟樹。老熟幼蟲於11月底至12月上、中旬隨枯葉落地入土作土室越冬。
成蟲行動緩慢,借飛翔遷移。有假死習性,受驚時附肢卷伏不動,如在樹上即會掉落。一頭雌蟲可產卵12~18粒,散產於葉面。初孵幼蟲啃食葉肉。老熟幼蟲隨葉落地鑽進5~10cm的土中,造土室越冬或越夏,準備化蛹。幼蟲有立眠夏蟄耐低溫的習性。
樟螢葉甲世代重疊現象較突出,各蟲態的出現時期也極不整齊,所以給防治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防治方法
①最好利用其天敵如胡蜂、螳螂、獵蝽、食蟲虻等捕食其幼蟲,放白僵菌、綠僵菌使土室中的老幼蟲感病死亡。
②在4月上旬及9月下旬成蟲出現盛期,施放煙霧劑熏殺,每隔7天放一次,約2~3次。也可利用成蟲假死性,在早晨震落捕殺。
③在6月及11月幼蟲出現盛期噴灑90%敵百蟲500~1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500~2000倍液噴殺。
④在幼蟲越冬期(11月上旬至3月上中旬)蒐集林地上切乾燒掉;在交尾產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撲殺成蟲;5月下旬用鉛絲刷在產卵處刺殺蟲卵或初孵幼蟲;幼蟲已蛀入枝內為害時,可剪除初害枝或在排泄孔注射藥物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