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樟巢螟,昆蟲名,為鱗翅目,螟蛾科。分布於中國的華東地區。寄主樟、小胡椒。以幼蟲吐絲綴葉結巢,在巢內取食葉與嫩梢,嚴重時將樟葉食盡,樹冠上掛有多個鳥巢狀蟲苞,影響樟樹生長及觀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香樟樟巢螟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綱:昆蟲綱
- 目:鱗翅目
- 科:螟蛾科
- 分布區域:中國的華東地區
形態特徵,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①成蟲:翅駝槓去體展約28mm,頭胸體部呈灰褐色,翅內橫線斑紋狀,外橫線曲折波浪狀,內外橫線間有淡色圓形斑紋。
② 卵:乳白至淺紅色,橢圓,略扁平,長約0.8mm。
③燥束幼蟲:黑灰至棕黑色,亞背線寬而深,老熟幼蟲體長約23mm。
④蛹:棕色,腹末有臀棘8根。繭扁橢圓形,似西瓜籽大小,料棵端長約15mm,白色薄絲狀,繭上常粘附泥土。
發生規律
樟巢螟一年發生2代,在氣候適宜的條件下,一年可發生3代。越冬代是以老熟幼蟲結薄繭後在淺土層中越冬。翌年春季化蛹,5月出現成蟲並在香樟葉背邊緣,呈魚鱗狀重疊排列產卵。6月初出現第一代幼蟲,幼蟲具有群集性。低齡幼蟲先將兩片香樟葉綴起,躲在其中危害,以後隨著蟲齡的增大,綴葉逐漸增多,形成蟲巢。8月出現第二代幼蟲。樟巢螟有世代重疊現象,6~10月蟲巢內有不同齡期幼蟲的危害,一般在10月份老熟幼蟲下樹結薄繭後在淺土層中越冬。
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利用老熟幼蟲在淺土層中越冬習性可用人工鬆土方法能降低蟲口數量;用人工摘蟲苞方法,摘下的蟲苞集中燒毀,也可有效降低設應套蟲口數量。
② 生物防循霸煮治:在6月份一代幼蟲期噴施1000~1500倍50000IU/mg蘇雲金桿菌原榆紋訂藥,噴施時間應在晴嘗白歡婆天傍晚或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