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林寺(福建省泉州市香林寺)

香林寺(福建省泉州市香林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香林寺位於德化戴雲山和九仙山之間的涌溪河畔葛坑鎮湖頭村。寺院砌築石牆形成圍繞,分三路布局,三進院落,占地面積13.7畝。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祖師殿依山而建,氣勢雄偉,樓閣齋房環列於東西兩則,共有130多間建築,總建築面積達9120平方米,為德化四大名古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林寺
  • 地理位置:德化涌溪河畔葛坑鎮湖頭村
  • 占地面積:13.7畝
  • 總建築面積:9120平方米
  • 地位:德化四大名古寺之一
基本信息,寺廟歷史,寺廟傳說,寺廟介紹,社會賢能,

基本信息

寺院砌築石牆形成圍繞,分三路布局,三進院落,占地面積13.7畝。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祖師殿依山而建,氣勢雄偉,樓閣齋房環列於東西兩則,共有130多間建築,總建築面積達9120平方米,為德化四大名古寺之一。
香林寺

寺廟歷史

據《香林風物誌》記載:早在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泉州開元寺深沙院首僧釋守珍率徒2人至德化貴湖裡湖山一帶弘揚佛法,化緣募資在湖頭村興建湖山寺,後遷址西村,建香林寺。
香林寺在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僧守珍建寺於湖山毗鄰。宋天聖元年,僧了他擇桂陽之地與林家換湖山西林創建西林寺,二年賜額“香林”。明宣德元年林貞等募資重修,現位於曾坂(上涌)湖頭(葛坑)交界處,屬葛坑轄區。系泉州開元寺深沙院第三代名僧釋守珍為首重建,嗣後歷代不斷擴建。至1034年,釋了他主持重建竣工,遂改為“香林寺”。德化縣人民政府在1988年5月3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釋了他,賜號智雲,俗姓許。泉州晉江人,出生宋壅熙元年(984年)正月十六日。1013年30歲削髮為僧。了他皈依佛門10年後,對佛學造諧尤深。乾興元年(1022年),與其師弟鄭道徽分別授任西林寺正副主持。
天聖元年(1023年),了他與師弟道徽一起到楊梅、桂陽、葛坑、湯頭、上涌、赤水、水口等地募集資金。爾後,遂與桂陽林氏交換湖山(今湖頭村)之地基,重建新寺。前後12年,共耗銀近萬兩,始獲落成,並改名為“香林寺”。全寺為土木結構,樓牆圍繞,分三路布局,四進院落,包括殿堂、觀音閣、齋室、書房等130多間,占地面積9120平方米,是全縣規模最大、歷史悠久、在海內外影響較大的佛教古剎之一。庭前廣植奇花異木,清靜幽雅,環境優美,為德化四大名寺之一。
元豐三年(1080年)九月十六日,了他在講完《金鋼經》“究竟無我”的禪理之後,在寺前龍潭石崖下,跌坐圓寂。門徒裹屍塑像與後來的鄭道徽佛像同祀於寺中正殿,奉為香林寺的開山祖師。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敕封為智雲許公祖師。
寺前龍潭,稱為“赤腳龍潭”。舊傳該潭水深莫測,龍神甚靈,鄉人禱雨則應。邑紳林汪遠、林模常放生於此。又傳有漁人沒水,見雙赤鯉,尾大如扉。林汪遠詩:“神鯉今何在?於今料化龍;但看鱗與爪,盡作嶺頭松。”
香林寺

寺廟傳說

相傳,釋了他成佛後,覺得湖山寺的地理位置不宜進一步擴大發展,於是發現了香林寺這塊寶地。他託夢給桂陽林氏庚一公,與其交換湖山(今湖頭村)之基地,重建寺宇。並與師弟鄭道徽同協其事,創建西林寺,因而獲得宋代朝廷賜名“香林院”,後改名為“香林寺”。另據介紹,明永樂年間,曾在此寒窗苦讀的監察御史凌輝(德化人)曾攜帶香林寺香火隨皇帝出征幽州等地,“陰兵助戰”,戰績赫赫。於是明永樂皇帝敕封許、鄭祖師為“文武狀元”,賜予“聖旨牌”一塊。如今,香林寺還供奉著這方“聖旨”牌,當地也流傳著一段“陰兵助戰”的美麗傳說。

寺廟介紹

香林祖殿第一進為山門殿,面對德化名山蓮花峰,與湖山的涌溪碧水相映成趣。前人在門前題一聯曰“蓮花拱秀,湖水澄清”,大為寺宇增色。山門殿內塑韋馱及肩馱兩大金剛像,金剛手執金剛杵,是守護佛法的護法神。 第二進為大雄寶殿,是全寺中心的主體建築,其造型和建築結構具有佛教寺宇的風格和藝術特色。屋頂是單檐歇山式,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牆面,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下端處折向的線脊四條,故又稱“九脊式”。中棟的脊,雕龍塑鳳,栩栩如生。殿內供奉如來、文殊、普賢、彌勒及十八羅漢佛,是誦經禮拜和做佛事的道場。 第三殿為祖師殿,殿內四大圓柱直徑有70厘米,屏風及棟樑皆朱漆五色金箔,雕刻各種圖案,整座建築金碧燦爛,發出奪目的光輝。正殿奉祀許、鄭二佛及清水祖師,左邊偏殿祀伽藍,右邊偏殿祀庫司及林庚一神位。殿宇比較寬廣,典雅精緻的壁畫甚多。窗沿及屋檐上雕刻各種人物花木、飛禽走獸等藝術珍品,八面玲瓏,令人目不暇接。
由於寺院建築宏偉壯觀,山川風景優美,加之寺僧文化素養較高,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遊覽、吟詠或作為讀書場所。雖屢遭厄運,但還遺留一部分摩崖詩詞、題字。壁上有明翰林賴垓的題聯:海闊無邊吞吐九天日月,雲高有頂平寧萬國山河。寺之左路車樓有辦學500多年歷史,類似書院的“香山社學”舊址,花廳作講堂,堂上有一對聯曰:聽講應有神,大地好從湖水渡;聞香知無隱,前鋒喜作蓮花看。社學辦得很出色,在這裡培養的人才,大多出類拔萃。明監察史凌輝、翰林院學士賴垓、山東府令林鵬搏等皆於此社學讀書中進士致仕。
寺之右路山前有座建築形式獨具一格的六角五層寶塔,名為“觀音閣”,每層都有飛檐畫欄。最頂層奉祀觀音大士,並掛有萬歲樓牌匾;第三層為寬敞的會客廳,吸引歷代文人墨客,在此題詩作聯,其中一對遊子嵌“香林”的冠頭聯,頗有佳趣:香妃春色西子秋波妝成媚態柔腸問今世具幾雙醒眼?林畔樵歌溪邊漁唱彈到高山流水看古來無二個知音。
香林寺歷經千年,興於清朝,衰於民國。1970年,寺宇被德化煤礦借作辦事機構之用,1980年春節失火,大雄寶殿、祖師殿、東西樓被焚燒。在鄉人及社會各界人士捐資重建香林寺想,已重建了香林寺祖師殿、西樓等建築,大雄寶殿、東樓等建築也在籌建中,香林寺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香林寺(福建省泉州市香林寺)

社會賢能

香林寺原屬十三保,其中曾坂村有二保。明建文二年(1400年),十三保的仁人志士在香林寺東樓創辦“香林社學”,招收青年學生,傳授《四書》、《五經》和倫理哲學。香林寺成為儒釋兩家會聚場所,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如進士凌輝(監察御史)、翰林院學士賴垓、舉人林鵬博(知府)、舉人曾灝(知縣)皆曾就學於“香林社學”。清乾隆年間,該寺佛教活動發展達到高峰,寺僧達99人,寺租500餘擔。
香林寺之左路車樓有辦學500多年歷史,講堂上有對聯曰:“聽講應有神,大地好從湖水渡;聞香知無隱,前峰喜作蓮花看。”如今,這錯落有致的舊址尚在,將以修葺如舊的形式給予保存。 舊時寺院頗具規模,僅書房有99間。這裡風景優美,加之寺僧文化素養較高,吸引了歷代眾多文人墨客遊覽、吟詠或作讀書場所。後雖屢遭厄運,但還遺留一部分摩崖詩詞、題字。如今,石壁上還有明代翰林賴垓的題聯:“海闊無邊吞吐九天日月,雲高有頂平寧萬國山河”等墨寶。
在長達500歷史中,香林寺社學培養出一大批出類拔萃的社會賢能。也許是這裡厚重的文化積澱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最近幾年,葛坑這個萬餘人、交通不變的深山鄉鎮,每年都有考取清華、北大的大學生,由此,可以看出這裡的文風鼎盛以及勤奮讀書已蔚然成風。
香林寺(福建省泉州市香林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