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報告(2021)

2021年12月21日,《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報告(2021)》發布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報告(2021)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21日
出台背景,內容解讀,

出台背景

關成華表示,自2005年到2020年,首都科技創新發展指數(簡稱“首科指數”)從60分增長至162.11分,整體增幅達170.18%,首都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攀高。但具體來看,“十三五”期間,首科指數從2016年的125.33分增長至2020年的162.11分,整體增幅為29.34%,略低於“十二五”期間的30.07%。
  “2020年首科指數得分同比增長4.33%,為近五年最低增幅,較上年下降1.88個百分點。”關成華表示,疫情對首都科技創新發展的短期衝擊效應十分明顯,未來的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較多。但北京必須要堅定不移地把科技創新作為經濟復甦和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通過科技突圍現有困境,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關成華介紹,目前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有四個突出特徵。一方面是大量頭部企業集聚,創新資源規模質量突出。
  另外,北京創新發展政策環境突出。關成華說,2020年以來,北京緊抓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契機,加強制度創新、推動貿易、投資和人才流動自由化便利化,出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及“五新”行動方案,發布高精尖產業規劃,不斷完善政策舉措,為創新主體提供了優越的創新環境。

內容解讀

在此背景下,北京創新成果產出績效突出。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北京市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3.6萬件,比上年增長18.0%。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56件,比上年增加24件。新經濟實現增加值1.36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7.8%,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關成華說,近年來,北京科技創新的輻射影響能力不斷提升,技術交易生態體系建設持續呈現新氣象。2020年,北京全年認定登記技術契約8.4萬餘項,成交額突破6300億元,同比增長10.9%。輸出津冀技術契約5000餘項,成交額347.0億元,增長22.7%。
  “但從目前來看,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仍面臨部分問題和挑戰。”關成華表示,北京作為我國科技資源最為豐厚的地區,具有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潛力,但面對國內外複雜形勢和發展需求,依然任重而道遠。
  關成華表示,從目前來看,北京基礎研究投入相對不足,跟蹤式研究居多,開拓性研究較少。2020年,北京研發投入總量為2300多億元,雖然總量較高,但從投入結構來看,對基礎研究環節的投入僅為16.04%,明顯不足。
  “科技人才結構性缺口比較突出,國際科技人才合作困難重重。”關成華表示,雖然北京擁有雄厚的人才基數,但關鍵核心領域人才缺口依然較大,特別是在人工智慧、生物等諸多新興技術領域的頂尖科技人才尚為缺乏。根據科睿唯安公布的2020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全球共有6167人入圍,北京僅有274人,占比僅為4.4%。此外,受中美關係、疫情等影響,科技人才的合作面臨更多難題。
  關成華說,創新鏈與產業鏈結構性脫節,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需進一步加強。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北京流向本市的技術契約成交額占比不足3成。此外,京津冀方面,三地未能形成基於主導產業的產業鏈分工,區域協作網路綜合密度不高,跨區域地方政府協作程度有待加強。
  因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報告提出,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要大膽創新,堅持首善標準,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不斷探索走出新路子,建成制度創新高地,為各類創新主體創造更好科研生態、技術生態、產業生態。包括加快布局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探索建立“頂層目標牽引、重大任務帶動、基礎能力支撐”的科技組織模式,建設成為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支點。建立健全以政府支持為主,市場多主體支持為輔的基礎研究多元投入機制,強化基礎研究保障。
  同時,加快構建國際化的科研環境和創新生態,多措並舉引進海外高端人才,打造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高水平人才高地。堅持以信任為前提,持續深化科技經費和項目管理方式改革,賦予科技人才更大自主權。加快推進“三城一區”科技合作機制創新,突破各類制度層面的制約和障礙,形成創新要素流動暢通、科技設施聯通、人員交流順通的科技創新合作體制機制。搶抓數字經濟發展風口,加快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產業創新生態孕育新經濟;建設京津冀產業加速共同體,構建“研發共同投入,產業化共同受益”合作機制,推進產業創新協同。強化全球科技創新精準合作,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打造全球創新網路的重要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