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區——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想

《首都區——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想》是科學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劉學敏。

基本介紹

  • 書名:首都區——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想
  • 作者:劉學敏 等 著
  • ISBN:978-7-03-026365-0
  • 類別:理論專著/研究生教育
  • 頁數:397
  • 定價:78.00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1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 責任編輯:關焱,彭勝潮,趙冰
內容簡介,章節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認為,“環渤海”概念是一個地理上的錯覺。基於此,本書提出了一個涵蓋京津冀和晉陝蒙部分地區的“首都區”的全新概念和發展思路,提出要跳出京津,從戰略的高度,基於可持續性,以區域的視野來謀劃首都地區的發展。通過分章論述,系統地研究了“首都區”的產業空間再造、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能源流動、生態環境、濱海新區和中關村科技園區、國外“首都區”建設的經驗等,提出了實現“首都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想。本書以一種全新的思路和框架來分析中國首都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把晉陝蒙的部分地區納入“首都區”的範圍內,提出晉陝蒙是京津冀地區發展的廣闊腹地、能源支撐和生態屏障,京津冀發展一刻也不能離開晉陝蒙。
本書適合於從事區域規劃與管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人員、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以及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參考使用。

章節目錄

前言
第1章 “首都區”——全新的區域發展思路
1.1 現有各種思路和規劃的局限性
1.1.1 “環渤海”——地理上的錯覺
1.1.2 “大北京”思路的局限
1.1.3 既有城市規劃的缺憾
1.2 京津冀與晉陝蒙的經濟和生態聯繫
1.2.1 晉陝蒙是京津冀發展的經濟腹地
1.2.2 晉陝蒙是京津冀發展的能源保障
1.2.3 晉陝蒙是京津冀發展的生態屏障
1.3 “首都區”建設的基礎
1.3.1 “首都區”的基本含義
1.3.2 “首都區”的功能分區
1.3.3 構建“首都區”的基礎
參考文獻
第2章 “首都區”產業空間再造
2.1 “首都區”發展的區域經濟背景和產業合作的基礎
2.1.1 “首都區”發展的區域經濟背景
2.1.2 “首都區”產業合作的基礎
2.2 “首都區”產業合作發展狀況
2.2.1 京津冀與晉陝蒙資源要素流轉的經濟合作
2.2.2 “首都區”京津冀地區空間範圍的產業轉移
2.2.3 “首都區”京津冀地區產業分工程度不斷提高
2.2.4 “首都區”京津冀地區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逐步實現共享
2.3 “首都區”產業合作發展存在的問題
2.3.1 晉陝蒙與京津冀產業合作單一
2.3.2 京津冀產業同構依然嚴重
2.3.3 區域研發能力不足產業創新帶動作用有限
2.3.4 產業集群發展滯後產業融合能力較弱
2.3.5 區域空間產業融合重點地區選擇缺失
2.4 “首都區”產業空間再造機理分析
2.4.1 產業空間再造機理
2.4.2 產業空間再造基礎
2.4.3 產業空間再造的方式
2.5 促進“首都區”產業空間再造的舉措
2.5.1 把握“首都區”產業集群發展所處的階段
2.5.2 以產業集群為基礎促進產業空間調整
2.5.3 產業空間再造的突破口
2.5.4 按照共享資源提供遞進的邏輯發揮地方政府作用
2.5.5 從整體區域出發謀劃首都區未來產業空間布局
參考文獻
第3章 “首都區”聚集與擴散效應分析
3.1 現有貧困城市和貧困帶問題
3.1.1 京津冀的聚集與擴散
3.1.2 環京津貧困帶的特點
3.1.3 環京津貧困城市及貧困問題原因
3.1.4 貧困帶對京津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3.2 京津發展與生態保障問題
3.2.1 生態環境一體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自然物質基礎
3.2.2 京津地區的生態安全問題的主要表現
3.2.3 生態安全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
3.2.4 京津可持續發展與生態保障
3.3 聚集效應與擴散效應關係的協調
3.3.1 簡要的理論回顧
3.3.2 京津的聚集效應分析
3.3.3 京津地區的擴散效應分析
3.3.4 聚集效應與擴散效應的協調發展
3.4 生態補償問題
3.4.1 生態補償的必要性
3.4.2 生態補償與其影響因素
3.4.3 生態補償的可行性措施
3.5 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融合的問題
3.5.1 生態建設對產業發展的要求
3.5.2 京津及其周邊地區生態建設與產業布局
3.6 產業發展對貧困帶的帶動作用
3.6.1 京津地區產業發展的特點
3.6.2 京津地區產業協調發展的規劃與策略
參考文獻
第4章 “首都區”城市群結構特點與功能定位
4.1 “首都區”城市群發展概況
4.1.1 國內三大城市群比較
4.1.2 “首都區”城市群現狀與動態變化
4.1.3 “首都區”各城市概況
4.2 “首都區”城市群空間格局
4.2.1 “首都區”城市群空間結構分析
4.2.2 “首都區”城市群空間格局特點與存在的問題
4.3 “首都區”城市群功能定位
4.3.1 “首都區”城市群空間結構展望
4.3.2 “首都區”城市群功能定位
參考文獻
第5章 “首都區”內各區域交通和物質流分析
5.1 “首都區”綜合交通格局
5.1.1 “首都區”各類交通基礎
5.1.2 首都區交通聯繫現狀
5.2 “首都區”交通承載力分析
5.2.1 “首都區”的產業基礎
5.2.2 “首都區”交通流分析
5.3 “首都區”經濟系統物質流分析
5.3.1 物質流分析理論基礎
5.3.2 數據來源和處理方法
5.3.3 “首都區”物質流現狀分析
參考文獻
第6章 “首都區”能源流動分析
6.1 “首都區”石油流動分析
6.1.1 京津冀地區石油需求分析
6.1.2 京津冀地區石油供給分析
6.1.3 主要油源地——陝西省的石油供給能力分析
6.2 “首都區”煤炭流動分析
6.2.1 京津冀地區煤炭需求分析
6.2.2 京津冀地區煤炭供給分析
6.2.3 主要煤炭來源地——晉蒙兩地供給能力分析
6.3 “首都區”天然氣流動分析
6.3.1 京津冀地區天然氣需求
6.3.2 京津冀地區天然氣供給
6.3.3 主要氣源地——長慶氣區供給能力分析
6.4 最佳化“首都區”能源供求平衡的對策
6.4.1 “首都區”石油供求平衡分析
6.4.2 “首都區”煤炭供求平衡分析
6.4.3 “首都區”天然氣供求平衡分析
6.4.4 最佳化“首都區”能源平衡的對策
參考文獻
第7章 “首都區”生態環境分析
7.1 “首都區”的生態背景
7.1.1 地形地貌特徵
7.1.2 氣候特徵
7.1.3 植被和土壤分布
7.2 “首都區”的水資源
7.2.1 海河水系與“首都區”水資源格局
7.2.2 “首都區”水環境問題
7.3 “京津風沙源”治理
7.3.1 “首都區”的沙塵暴
7.3.2 京津風沙源區
7.3.3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生態效益
7.4 “首都區”的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第8章 晉陝蒙寧能源開發對“首都區”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8.1 晉陝蒙寧能礦資源特徵
8.1.1 研究區域界定
8.1.2 晉陝蒙寧能源資源分布地理地質特徵
8.1.3 晉陝蒙寧能源資源自然屬性
8.1.4 能源資源產業屬性
8.1.5 晉陝蒙寧能源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特徵
8.2 晉陝蒙寧能源資源開發與能源化工基地建設
8.2.1 建設能源化工基地的資源基礎
8.2.2 煤炭基地建設
8.2.3 油氣田開發和建設
8.2.4 能源化工基地建設
8.2.5 能源資源開發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8.3 晉陝蒙寧能源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案例分析
8.3.1 資源開發影響區域經濟發展:以鄂爾多斯市為例
8.3.2 資源開發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以榆林市為例
8.4 能源開發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
8.4.1 國家西煤東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和化工原料基地
8.4.2 京津冀可持續發展強有力的能源支撐
8.5 能源開發對“首都區”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
8.5.1 能源資源開發的負面影響
8.5.2 能礦資源開發中的主要矛盾分析
8.5.3 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8.6 高效科學開發能源資源,實現“首都區”可持續發展
8.6.1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8.6.2 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路
參考文獻
第9章 中關村科技園區對“首都區”發展的帶動
9.1 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9.1.1 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歷程
9.1.2 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現狀
9.2 中關村科技園區對“首都區”城市空間擴展的帶動作用
9.2.1 促進了北京的星狀擴展
9.2.2 加速了北京產業發展軸線的戰略轉移
9.2.3 促進了“首都區”向多中心格局發展
9.2.4 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產生了重要影響
9.3 中關村科技園區對“首都區”的技術擴散
9.3.1 技術交易
9.3.2 信息流動
9.3.3 人員流動
9.4 中關村科技園區對“首都區”的產業擴散
9.4.1 中關村科技園區產業擴散的原因
9.4.2 產業擴散分析
9.4.3 總部經濟戰略
9.4.4 創新戰略聯盟
9.5 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的問題與未來
9.5.1 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的主要經驗
9.5.2 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面臨的問題
9.5.3 中關村科技園區未來發展探討
參考文獻
第10章 濱海新區對“首都區”發展的帶動
10.1 濱海新區在“首都區”中的定位
10.1.1 濱海新區發展現狀
10.1.2 濱海新區發展優勢
10.1.3 濱海新區功能定位
10.2 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的示範效應
10.2.1 金融改革和創新
10.2.2 企業改革和科技改革創新
10.2.3 涉外經濟體制改革
10.2.4 土地管理改革和農村體制改革
10.3 濱海新區在“首都區”中的聯動效應
10.3.1 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促進“首都區”經濟成長
10.3.2 功能區互補,協調發展
10.3.3 濱海新區產業互動分析
10.3.4 濱海新區的資源整合作用
10.4 濱海新區發展的前景展望
10.4.1 生態濱海新區
10.4.2 濱海新區新城展望
10.4.3 濱海新區產業結構調整預測
10.4.4 濱海新區成“首都區”經濟成長極
參考文獻
第11章 國外“首都區”建設的經驗與借鑑
11.1 國際視野下的“首都區”建設
11.1.1 世界主要“首都區”都市圈
11.1.2 國外“首都區”規劃體系建設特點
11.1.3 國外“首都區”建設和發展的共同特點
11.2 倫敦“首都區”的建設與借鑑
11.2.1 地理位置與地域結構
11.2.2 大倫敦區域發展戰略規劃
11.2.3 經驗借鑑與啟示
11.3 大巴黎區的建設與借鑑
11.3.1 地理位置與地域結構
11.3.2 巴黎大區規劃
11.3.3 經驗與啟示
11.4 東京都市圈的建設與借鑑
11.4.1 東京都市圈的地域組成
11.4.2 大東京都市圈的形成與發展
11.4.3 日本首都圈建設的基本經驗
11.4.4 日本首都圈建設的經驗對“首都區”建設的啟示
11.5 柏林-布蘭登堡大都市區規劃及借鑑
11.5.1 柏林-布蘭登堡大都市區規劃的基本內容
11.5.2 柏林-布蘭登堡大都市區規劃的經驗與啟示
11.6 美國大都市區規劃發展及借鑑
11.6.1 美國紐約大都市地區概況
11.6.2 紐約大都市區規劃發展
11.6.3 美國紐約大都市區的拓展——Bos-Wash大都市帶
11.6.4 美國紐約大都市區發展經驗和對“首都區”建設的啟示
11.7 國際“首都區”及大都市區規劃發展的綜合分析與借鑑
11.7.1 大都市區規劃發展的綜合特點
11.7.2 對我國“首都區”規劃和建設的借鑑
參考文獻
第12章 “首都區”建設:歷程、思路和政策
12.1 “首都區”區域合作的歷程分析
12.1.1 “首都區”合作發展的簡要歷程
12.1.2 “首都區”區域合作的主要內容和特徵
12.1.3 “首都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2.2 國內外經驗和“首都區”發展思路
12.2.1 國內外區域合作發展的啟示
12.2.2 “首都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12.2.3 “首都區”建設的重點和步驟
12.3 促進“首都區”發展的主要政策
12.3.1 加快制度對接的政策
12.3.2 制訂“首都區”發展的規劃
12.3.3 緩解基礎設施瓶頸制約的政策
12.3.4 促進產業分工和集群發展的政策
12.3.5 促進環境生態保護一體化的政策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