饔饗飧食

饔饗飧食

饔饗飧食:古代指一日之餐。朝食稱饔,請人用餐稱饗,晚飯稱飧或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饔饗飧食
  • 外文名:無
  • 解釋:古代指一日之餐
  • 性質:古文
  • 包括:晚飯
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記載: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稱“饔”,在太陽行至東南方(隅中)時就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見於《論語》),意即: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由於食糧不足,在特別情況下,不是用餐時間進餐,也被當作一種犒賞,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怒而下令“且日饗士卒”,藉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
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並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後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能改齋漫錄》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至今,我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一日兩餐時,人們認為“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過饗食,便意味著一日時間的流逝。而今天人們常用“一日三餐”之詞來表示對時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時者的感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