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淦中,梅州資深新聞工作者,《梅州僑鄉月報》原主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饒淦中
- 籍貫:廣東梅州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個人作品,
人物經歷
饒淦中,祖籍梅州大埔縣西河鎮,1947年初出生於梅州梅城,父親是經營藥鋪的商人,母親則是潮汕籍人氏。由於青少年時期遇到特殊年代,在中學畢業後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曾經作為知識青年到農村接受再教育,在梅縣西陽鎮莆田村和水車鎮茶山村搞社教和支教工作,後輾轉到梅縣東山中學校友會擔任秘書工作,由於寫作能力不錯,1985年獲負責《嘉應鄉情報》編務的藍鳳翔先生等賞識,遂調入《嘉應鄉情報》,從事新聞采編工作,從此與這份僑刊結下終生之緣。
饒淦中是於1985年入職梅州日報社旗下《嘉應鄉情報》的老一輩新聞工作者。《嘉應鄉情報》是一份僑刊,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報紙改刊為雜誌,嗣後十多年間,由饒淦中司職主編,負責雜誌編務和出版資金籌措,傳播梅州的鄉音僑情和客家文化,一紙發行海內外。直到2007年饒先生退休為止。
2011年,饒先生主編了一部《楷范垂芬耀千秋——紀念張榕軒先賢逝世100周年紀念文集》。
2023年1月5日,農曆壬寅年歲末,病魔的突襲令梅州資深新聞工作者饒淦中先生溘然長逝。
主要貢獻
首先,饒淦中成為一名推動梅州與印尼兩地交流的文化使者,先後為印尼華社和鄉親主編、編輯了30多部會刊,既有客屬社團刊物,也有姓氏祠堂的紀念冊,更有張榕軒等華僑歷史名人的紀念專輯。他還居中參與策劃,為印尼客家博物館的布展、姓氏祠堂楹聯的撰擬提供內容,為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印尼的舉行策劃學術研討會,他還為印尼華文報紙的約稿供稿不遺餘力奔走,同時策劃梅州文化藝術界人士到印尼開展筆會交流、作品展覽,對中華文化在印尼的重新發揚光大,傾注了大量心血。
其次,他是一位熱心的民間僑務活動參與者,他利用自己工作中結識的人脈關係,先後多次為兩地的華僑華人和僑眷尋親提供便利,甚至擔當嚮導,陪同一些年老的歸僑到印尼尋親訪友,不辭勞苦。近年每次到印尼,古稀之年的他不怕麻煩,常在拖箱中攜帶《梅州僑鄉月報》《梅縣僑聲》《梅州僑聯通訊》等僑刊以及一些文化著作遠渡南洋,遍贈海外僑賢和客屬會館。2015年、2017年,梅州日報社策劃尋訪梅州籍大學校長、全球客商行採風活動,饒先生也是毫不推辭,積極協助報社開展採風聯繫工作,對採風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力的協助。梅州高等院校嘉應學院承擔了廣東僑史的科研課題,學者要到海外開展採風和田野調查,饒先生也是熱情提供聯繫協助。當時雅加達有一個華文圖書館——中山圖書館,饒先生不但為圖書館提供豐富館藏圖書,也居中溝通聯繫,讓嘉應學院的專家學者充分利用該館的藏書,進行學術研究。
饒先生又是一位是海外華僑歷史文獻的重要保護人。在他意識到搶救華僑歷史文獻的重要性後,他不但重視整理自己收藏的華僑歷史著作、海外華社會館會刊,對流散在海外的鄉賢著作也格外留意。比如著名潮汕鐵路創建人張榕軒的歷史文獻,他在整理出版紀念專輯之餘,還搜尋到相關文獻幾十種之多,在2011年和2021年先後策劃紀念張榕軒、張耀軒、張步青的學術研討活動。僅以蕉嶺邑賢著作為例,僑鄉蕉嶺過去數百年歷經戰亂動盪,縣內保存的邑賢歷史文獻可謂寥寥,而在饒淦中先生的努力下,先後在海外找到張自銘的《蕉嶺先達詩話》,徐省吾的《葆真廬詩鈔》,劉伯芙的《燼餘拾草》《燼餘詩草》《小鐵樓》,陳展騏的《壽竹廬楹聯》及續集,楊寄塵的《不繫舟詩鈔》、林柏森詩稿等等。更重要的是,饒先生將搜尋到的有關文獻慷慨公諸同好,在學術機構的支持下,進行了複製和數位化工作,為日後的學術研究和文獻整理保存了文化火種。
作為畢生寄情筆墨的寫作耕耘者,饒先生直到晚年依然保持著對文字的熱情,所做的很多工作是出於友情。近年他先後為逝去的友人黃鶯谷、侯堅撰寫紀念文章,參與編輯紀念冊。2021年,他的身體健康已經受到較大影響,仍不辭勞苦,奔波於圖書館尋找《梅南文學館年刊》《民國日報》等資料,為友人朱鐵的父親——地方知名畫家朱侃撰寫生平介紹文章,同年還應梅江區僑聯的邀請,為聯輝樓“僑胞之家”布展撰寫大綱。
個人作品
饒淦中參與編輯的《梅州文藝名人錄》《張榕軒張耀軒家族與梅州僑鄉社會研究》兩書在2023年的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