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饒峰鎮地處南北交匯地帶,處於西安“半日經濟圈”輻射之內,210國道橫穿集鎮,西渝光纜越境而過,境內群山雄峙,峰巒疊嶂,溪流蜿蜒,景色秀麗,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地上地下,處處藏寶。其中,18萬畝森林資源,14萬畝山地資源,分布在山山峁峁的板栗、核桃、香菇、木耳、生漆、山棕、天麻、茯苓、魔芋、黃姜、蠶桑、烤菸等林特資源,豐富的黃金、白雲母、銻礦、石英礦、硫鐵礦、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等礦產資源為發展多種經營、地方工業和地礦開採業等獨具特色的區域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展示著饒峰鎮實施開發戰略,實現經濟騰飛的巨大後續優勢。
經濟發展
烤菸、黃姜、蠶桑、香菇、礦產開發等區域特色經濟現已初具規模。近3年來,全鎮優質地膜烤菸連年穩定在2000畝以上,僅此一項農民每年人均增收100元,位居全縣第一;蠶桑生產重振雄風,年飼養量在4000張;黃姜生產從無到有,三年時間發展到4000多畝;村民自籌資金,以戶辦聯戶辦等形式興辦石英砂開採加工廠12處,年產值200萬元;新華村以聯營方式辦起了機磚廠,年產值30萬元;儲量較大的羊坪灣金礦已投入前期開採;獨具地方特色的天然椴木香菇木耳現已自成體系,實現了“一條龍”生產,其產量位居全縣第一,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基礎建設
1999年連線了廣播電視光纜信號傳輸網;1997年底實現了村村通電;12個村通電話;1999年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橫穿饒峰集鎮的210國道“石兩”二級路段改造工程已於2002年9月破土動工,預計2003年10月全面竣工;2000年開通了集鎮自來水;2003年3月以來,鎮黨委、政府自籌資金30餘萬元,整修了集鎮主街道,使過去破爛的街面現已變成平整寬敞的水泥大道,街道兩邊鋪設了彩磚並進行了綠化,使集鎮面貌煥然一新,1998年被安康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集鎮。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11286
|
男
| 6211
|
女
| 5075
|
家庭戶戶數
| 3414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1284
|
家庭戶男
| 6209
|
家庭戶女
| 5075
|
0-14歲(總)
| 2669
|
0-14歲男
| 1389
|
0-14歲女
| 1280
|
15-64歲(總)
| 7602
|
15-64歲男
| 4270
|
15-64歲女
| 3332
|
65歲及以上(總)
| 1015
|
65歲及以上男
| 552
|
65歲及以上女
| 463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1146
|
2017年,總人口11934人。
鎮內學校
| | | | | | | | | | | | | | |
饒峰鎮學校 石泉縣饒峰鎮三合村國小
| 石泉縣饒峰鎮中心國小
| 石泉縣饒峰鎮九泉村國小
| 石泉縣饒峰鎮光明村國小
| 石泉縣饒峰鎮大壩村國小
| 石泉縣饒峰鎮大灣村國小
| 石泉縣饒峰鎮新場村國小
| 石泉縣饒峰鎮紅星國小
| 石泉縣饒峰鎮紅聯村國小
| 石泉縣饒峰鎮勝利村國小
| 石泉縣饒峰鎮菩心村國小
| 石泉縣饒峰鎮菩窯中心國小
| 石泉縣饒峰鎮金星村國小
| 石泉縣饒峰鎮黃家莊村國小
| 石泉縣饒峰鎮齊心國小
|
歷史面貌
位於石泉縣西北部。區公所駐饒峰街。轄饒峰、兩河、興坪、菩窯4鄉。清代名為饒峰里(因境內有饒峰嶺而得名),後稱西區。民國時稱第四區。
行政區劃
兩河鄉
位於石泉縣西北邊緣。鄉駐地兩河街。因汶水、堰坪兩條小河在街頭匯合而得名。全境面積91平方公里。現轄雙河、童關、中心、艾心、新春、張家河、高原、迎和、金盆、三義、清水溝11個行政村,65個村民小組,1545戶,6600人。主產玉米、小麥、水稻、花生、油菜、西瓜、天麻、杜仲。西瓜以皮薄味甜而著稱。獼猴桃年產居全縣首位。農業總產值233.44萬元。鄉鎮企業有水泥廠、磚瓦廠、農械廠、榨油廠、林牧場、貿易貨棧。有完全中學1所、國小1所、初小23所,地段醫院1所,農村醫療站6所。境內有西萬公路、兩佛公路,可通漢中、佛坪、西安。
興坪鄉
位於縣北邊境。鄉駐地斬龍埡。全鄉面積68平方公里。1951年,為興隆、堰坪兩個鄉。1955年合併,改稱興坪,現轄斬龍埡、興坪、共和、龍王、麻莊河、柏木、簡場、火地溝8個行政村,43個村民小組,834戶,3610人。主產玉米、小麥、雜糧、豆類、花生、菸葉、木耳、香姑、獼猴桃。香菇產量僅次於後池鄉。農業總產值149.26萬元。麻莊河有較豐富的大理石礦藏。有中心國小1處,普通國小10所,還有衛生院、醫療站、小水電站各1處。境內的斬龍埡(即祖溪關)、青草關,都是古子午道上的重要關隘。西萬公路橫穿全鄉,交通方便。
菩窯鄉
位於縣北。鄉駐地白廟子。全鄉面積56平方公里。1951年分為菩提、窯耳2鄉,1957年合併,取名菩窯鄉。“文化大革命”時,曾改名為永紅公社,後復稱菩窯鄉。現轄菩心、紅星、白火石溝、三岔河、黃家莊、新場、紅聯、大灣、蒲溪9個行政村,47個村民小組,995戶,4137人。主產玉米、小麥、豆類、薯類。農副土特產有蠶桑、木耳、香菇、天麻、杜仲。農業總產值164.57萬元。有國小12所、衛生院1所、醫療站9處、廣播放大站1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