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江縣青年農場

國營餘江縣青年綜合墾殖場位於餘江縣城區西郊,屬縣城規劃區,東、南、北與鄧埠鎮倪桂村接壤,西與楊溪鄉塘井村、江北村接壤,全場土地總面積2.13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餘江縣青年農場
  • 外文名:無
  • 地區:餘江縣
  • 類別:青年農場
[概況],[人口],[交通],[建制沿革],[機構設定],[種植業],[畜牧養殖業],[場辦企業],[文教衛生],[職工生活],[財政收入],中共黨組織,行政機構,

[概況]

國營餘江縣青年綜合墾殖場位於餘江縣城區西郊,屬縣城規劃區,東、南、北與鄧埠鎮倪桂村接壤,西與楊溪鄉塘井村、江北村接壤,全場土地總面積2.13平方公里,隨著縣城工業園區的不斷發展,至2006年農業用地僅為415畝,南北較長,東西較狹,多系丘陵山地,坡度不大,最大不超過15°相對高度10米以下。

[人口]

本場人口來自全國5個省(市),至2006年總人口為921人,總戶數為328戶;其中農業人口443人,非農業戶口為 478人;正式職工415人,其中管理幹部23人,在職15人,退休職工86人,自2003年元月起,退休職工全部納入社會養老保險統疇,由1985年每人每月15元生活費,至現在平均每月180元退休金,退休職工晚年生活有了保障。

[交通]

縣城白塔西路延至場最西部,320國道、311高速公路掛線延場部與白塔西路相接,毗鄰浙贛電氣化鐵路,北至320國道1公里, 西至省會南昌115公里,場內主要運輸幹道2條,約5公里均為水泥路面。

[建制沿革]

據餘江縣誌(同治版)記載,今國營餘江縣青年綜合墾殖場原為安仁縣長城鄉管轄,民國時期為餘江縣鄧埠鎮和楊溪鄉所轄,1959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在當地民眾的大力支持以及墾殖場八名幹部(其中6名下放幹部)的帶領下,接受當地10個生產隊的人員和所有土地,籌建了“國營餘江縣青年綜合墾殖場”至60年代中期,縣政府根據本場的實際經營情況和掛鈎生產隊的具體條件,對發展去向作出具體研究分析。決定將掛鈎生產隊劃回農村集體大隊,至1968年青年墾殖場全部為國有,沒有集體隊。

[機構設定]

2006年總場下設總支委員會,場管委會,農業發展辦公室,企業發展辦公室,行政辦公室,計畫財務辦公室,計生辦,綜治辦,土管規劃所,(工、青、婦)辦公室,這些科室所行使全場各項工作職能。

[種植業]

本場種植業建場時以糧食生產為主,後來因地制宜發展果蔬業,提高經濟效益。
大力改造低產田、制定方案,排除積水,稻草還田,撒施石灰,改良土地,增施肥料。種好紅花草,平整土地。糧食產量由1985年每畝440斤增到每畝950斤。
1998年,根據縣委、縣政府的統一規劃,全場動用145畝耕地建起了蔬菜基地,採取了集中聯片職工自主經營相結合的辦法,引種了地瓜、蕃茄、早熟辣椒等10多個品種,直接從事蔬菜生產的職工290餘人,直至2006年,場職工利用近效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業,在相當程度上豐富了縣城居民的菜藍子,種菜收入成為場職工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畜牧養殖業]

農場畜牧養殖業以生豬、雞為主,自1985年起,撤消了場辦豬場、生豬生產以家庭養殖為主,養雞也成了新的飼養熱潮,2006年,全場出欄生豬20頭以上的有27戶,養豬專業中型戶3家,年生豬出欄由1985年120頭增至1300頭,並且建立和完善畜禽防疫體系,隨著養殖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養殖業是職工致富的重要渠道。

[場辦企業]

1998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在原蔬菜製品廠基礎上,創建了鷹潭市大地蔬菜製品有限公司,專門從事蔬菜醃漬加工和地方傳統風味產品的生產,主要產品有榨菜條、蘿蔔條、雪裡紅、大蒜、蕎頭等十多個品種,發展至今,已擁有資產342萬元,其中固定資產207萬元,已具備消化鮮優鮮蔬菜2萬噸能力。帶動農戶2500多戶。2003年10月公司被評為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同年12月被評為鷹潭市首屆農業產業化“十強龍頭企業”,在市第一屆優質農產品展示展銷會上榮獲“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稱號,在江西省優質產品展銷會上,“維蘭”牌榨菜榮獲“優秀產品獎”,2005年7月被評為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該企業已成為我場經濟支柱,並在不斷地發展壯大。

[文教衛生]

1987年,為解決職工子女上學的問題,籌集資金10多萬元,創建了青墾國小,新建國小教室650平方米,教師宿舍120平方米,添置課桌凳92套,2005年在校生248人,教職工1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1989年,被市教委評為中國小校舍修建、綠化先進單位。
本場現有衛生所1所,醫師1人,職工的一般性疾病均在場就診,計畫免疫工作每年都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

[職工生活]

80年代改革開放後,職工生活迅猛提高,據資料統計:1986年人均純收入360元,1993年為794元,1998年為1710元,2004年為2250元,85年至2006年職工共建新房240餘棟,總建築面積6萬餘平方米。職工家庭基本上購買了彩電、冰櫃、機車、農用車,全場幹部職工90%安裝程控電話,有線電視進入每家每戶,大大豐富職工業餘生活,全場職工安居樂業。

[財政收入]

本場財政收入主要是種植業,場辦企業和土地管理,2005年全場工農業總產值2583萬元,其中工業2130萬元,農業453萬元,年財政收入44萬元。

中共黨組織

書記:張火生 1959.9—1961.12
書記:王雲清 1961.1—1963.9
書記:吳能山 1963.10—1965.9
書記:李春華 1965.10—1970.9
書記:楊和喜 1970.10—1979.2
書記:黃耀生 1979.3—1984.4
書記:陳美良 1984.5—1987.5
書記:王新亮 1987.6—1991.9
書記:劉 勇 1991.10—1993.11
書記:謝萬進 1993.1—2003.3
書記:吳細庚 2003.4—至今

行政機構

場 長:桂長貴 1959.9—1961.12
場 長:王雲清 1962.1—1963.9
場 長:吳能山 1963.10—1965.9
場 長:李春華 1965.10—1970.9
場 長:楊和喜 1970.10—1979.2
場 長:黃耀生 1979.3—1981.4
場 長:金冬水 1981.5—1984.4
副場長:李新亮 1981.5—1984.4
場 長:陳美良 1984.5—1987.5
場 長:王新亮 1987.6—1991.9
副場長:陳光前 1990.5—1992.9
場 長:劉 勇 1991.10—1993.11
副場長:謝萬進 1992.3—1994.8
場 長:謝萬進 1994.9—2003.3
場 長:吳細庚 2003.4—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