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江縣誌》是江西省餘江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餘江縣誌
- 作者:江西省餘江縣誌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3年1月
- ISBN:721001019X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餘江縣的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作品目錄
封面
餘江縣誌
圖片
附圖
送瘟神紀念碑
縣黨政機關大院
鄒韜奮塑像
送瘟神紀念館
陳列室一角
陳列室一角
革命烈士紀念館
歡送新兵入伍
飛行員張國棟
餘江大橋
餘江工藝雕刻廠
縣醫院住院大樓
餘江黃麻
白塔新渠壩首
錦北水庫
鴨塘渡槽
蘭田畈
縣城夜景
縣城街景
餘江電影院
同樂園
圖書館
縣保育院
鄧埠國小
縣第一中學科學樓
畫橋石圓倉
餘江大葉籽
白塔蜜桔
獅子岩
碓嘴石
香爐峰
餘江紅石
螺絲嶺崖墓
孔廟槐蔭
張公橋
吳邁題刻
韜奮墨跡
韜奮著作
餘江車仂燈
唐代巨硯
唐代素麵銅鏡
宋代水晶蛙盒
餘江縣行政區劃圖
目錄
序
凡例
概述
大事記
卷一 建置區劃
第一章 地理位置
第一節 位置
第二節 面積
第二章 建置沿革
第三章 行政區劃
第一節 清朝以前行政區劃
第二節 民國時期行政區劃
第三節 建國後行政區劃
第四章 縣城、鄉鎮、場
第一節 縣城
第二節 鄉鎮
第三節 農墾場
卷二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地貌
第一節 地質
第二節 地貌
第三節 礦藏
第二章 山脈水系
第一節 山脈
第二節 水系
第三章 氣候
第一節 氣象
第二節 災害性氣候
第三節 自然災害
卷三 人口
第一章 人口變化
第一節 人口增減
第二節 人口流動
第三節 人口密度
第四節 人口普查
第二章 人口構成
第一節 民族
第二節 姓氏
第三節 年齡
第四節 知識結構
第五節 職業
第六節 分布
第三章 人口計畫
第一節 節育
第二節 晚婚
第三節 優生
第四節 優育
卷四 政黨社團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餘江地方組織
第一節 黨的建立和發展
第二節 黨的基層組織
第三節 組織整頓
第四節 黨的代表大會
第五節 縣委機關設定
第六節 黨員教育
第七節 宣傳教育
第八節 統一戰線
第九節 紀律檢查
第二章 國民黨三青團
第一節 中國國民黨
第二節 三民主義青年團
第三章 民主黨派
第一節 農工民主黨餘江縣支部
第二節 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餘江縣支部、民主同盟及其他
第四章 民眾團體
第一節 工人團體
第二節 農民團體
第三節 青少年團體
第四節 婦女團體
第五節 科技團體
第六節 工商團體
第七節 國際友好團體
卷五 政權政協
第一章 民國前政權
第一節 封建縣衙
第二節 民國縣政府
第二章 縣蘇維埃政權
第一節 縣工農兵代表大會
第二節 縣蘇維埃政府
第三節 基層設定
第三章 縣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節 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第二節 縣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 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四章 縣人民政府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歷屆縣長、副縣長
第三節 基層設定
第四節 外事僑務
第五章 人民政協
第一節 委員
第二節 歷次會議
第三節 歷屆領導人
第四節 主要活動
卷六 公安司法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治安管理
第三節 監所
第四節 戶籍管理
第五節 特種行業管理
第六節 交通監理
第七節 消防
第二章 檢察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刑事檢察
第三節 法紀檢察
第四節 經濟檢察
第五節 監所檢察
第三章 審判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人民陪審員
第三節 刑事審判
第四節 民事審判
第五節 經濟審判
第六節 申訴複查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法制宣傳
第三節 民事調解
第四節 律師事務
第五節 公證工作
卷七 軍事
第一章 軍事機構
第一節 地方駐軍
第二節 地方武裝
第三節 軍事設施
第二章 兵制兵員
第一節 兵役制度
第二節 兵員徵集
第三章 民兵
第一節 組織建制
第二節 訓練
第三節 重要活動
第四章 戰事
第一節 清朝以前戰事
第二節 民國時期戰事
卷八 民政
第一章 擁軍優屬
第一節 支前
第二節 優待
第三節 撫恤
第四節 慰問
第五節 褒揚
第二章 復退安置
第一節 復員軍人安置
第二節 退伍軍人安置
第三節 離、退休軍人安置
第三章 社會救濟
第一節 貧困救濟
第二節 農村扶貧
第三節 精簡老職工救濟
第四節 其他救濟
第五節 收容遣送
第四章 社會福利
第一節 “五保”供養
第二節 福利生產
第三節 棄嬰收養
第四節 殯葬改革
第五章 抗災救災
第一節 抗災
第二節 救災
第六章 扶助老區
第一節 老區
第二節 扶助
第七章 婚姻登記
第一節 結婚登記
第二節 離婚登記
第三節 復婚登記
卷九 人事勞動
第一章 人事
第一節 編制
第二節 幹部
第三節 監察
第二章 勞動
第一節 勞動制度
第二節 勞動就業
第三節 在業人員結構
第三章 待遇
第一節 工資
第二節 勞保福利
第三節 離休、退休
卷十 農林牧漁
第一章 農村體制變革
第一節 土地所有制變革
第二節 分配方式的變革
第三節 經營體制變革
第二章 農業區劃
第一節 土壤普查
第二節 土壤種類與分布
第三節 農業區劃
第三章 種植業
第一節 生產條件
第二節 耕作制度
第三節 作物種類
第四節 作物產量
第五節 良種繁育
第六節 農技推廣
第七節 肥料
第八節 植物保護
第四章 林業
第一節 竹木資源
第二節 造林育林
第三節 森林保護
第四節 經營管理
第五節 林業基地
第五章 畜牧業
第一節 家畜家禽
第二節 品種改良與畜牧科技
第三節 疫病防治
第四節 畜牧區劃
第五節 飼料
第六章 漁業水產
第一節 水域魚種
第二節 捕撈
第三節 水產養殖
第四節 漁政
卷十一 水利
第一章 水利概況
第一節 解放前水利
第二節 解放後水利
第二章 引水工程
第一節 蕭公陂
第二節 白塔東渠
第三節 白塔西渠
第四節 石落壩工程
第五節 白塔新渠
第六節 張公橋引水工程
第七節 耙石引水工程
第三章 蓄水工程
第一節 五湖水庫
第二節 錦北水庫
第三節 黃莊水庫
第四節 洪湖水庫
第五節 小型水庫
第四章 提水工程
第一節 水車提灌
第二節 機電提灌
第三節 噴灌
第五章 水電
第一節 水力發電
第二節 電網建設
第六章 防洪排澇工程
第一節 圩堤
第二節 涵閘
第三節 電排站
第四節 導托渠
第七章 工程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管理制度
第三節 白塔渠管理
第八章 水土保持
第一節 水土流失狀況
第二節 治理措施
第三節 科學試驗
第九章 江河治理
第一節 黃莊河治理
第二節 江、河護岸
卷十二 工交郵電
第一章 工業
第一節 工業體制
第二節 工業行業
第三節 主要企業介紹
第四節 經營管理
第二章 交通
第一節 交通線路
第二節 渡口橋樑
第三節 車站碼頭
第四節 客貨運輸
第五節 交通管理
第三章 郵電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郵政
第三節 電信
卷十三 城建環保
第一章 縣城建設
第一節 街道
第二節 房屋建築
第三節 供水供電
第四節 公共衛生
第五節 綠化
第六節 防洪排水
第二章 鄉鎮建設
第一節 鄉村建設
第二節 鄉屬集鎮建設
第三節 錦江鎮建設
第三章 房地產管理
第一節 房屋管理
第二節 房屋交易
第三節 土地管理
第四章 建築
第一節 建築隊伍
第二節 建築工藝與設備
第三節 建築材料
第五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污染
第二節 治理
卷十四 商業糧油
第一章 商業
第一節 城鄉市場
第二節 商業結構
第三節 農副產品購銷
第四節 廢舊物資回收
第五節 農業生產資料供應
第六節 生活資料供應
第七節 計畫物資供應
第八節 對外貿易
第九節 商業儲運
第二章 糧油
第一節 經營管理
第二節 糧油收購
第三節 糧油銷售
第四節 糧油議購議銷
第五節 飼料供應
第六節 糧油儲運
卷十五 財稅金融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財政體制
第二節 財政收入
第三節 財政支出
第四節 財務管理
第五節 公債國庫券
第二章 稅務
第一節 農業稅
第二節 工商稅
第三節 其他捐稅
第四節 稅征管理
第三章 金融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貨幣
第三節 儲蓄
第四節 貸款
第五節 保險
卷十六 綜合經濟管理
第一章 計畫管理
第一節 經濟建設計畫管理
第二節 流通計畫管理
第三節 基本建設投資管理
第四節 人口勞動計畫管理
第二章 經濟管理
第一節 金融管理
第二節 物價管理
第三節 審計監督
第四節 工商行政管理
第五節 計量標準管理
卷十七 教育
第一章 縣學書院私塾
第一節 縣學社學小儒學
第二節 書院
第三節 私塾
第二章 普通教育
第一節 幼兒教育
第二節 國小教育
第三節 中學教育
第三章 中等專業教育
第一節 師範教育
第二節 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分校
第三節 衛生學校
第四節 職業中學
第四章 業餘教育
第一節 掃盲教育
第二節 職工教育
第三節 函授教育
第四節 廣播電視教育
第五節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第五章 隊伍經費
第一節 隊伍構成
第二節 教師待遇
第三節 師資培訓
第四節 教育經費
第六章 改革成果
第一節 教學改革
第二節 教學成果
卷十八 科技
第一章 科技隊伍
第一節 科技機構
第二節 科技人員
第三節 科普隊伍
第四節 人才管理
第二章 科技活動
第一節 學術研討
第二節 科普活動
第三章 科技推廣
第一節 農林牧
第二節 工業
第三節 醫藥
第四章 科技成果
第一節 科研成果
第二節 新品種
卷十九 衛生體育
第一章 衛生
第一節 衛生網點
第二節 預防保健
第三節 醫療保健
第四節 婦幼保健
第五節 藥材藥品
第六節 隊伍經費
第二章 體育
第一節 民眾體育
第二節 學校體育
第三節 機構設施
卷二十 血防
第一章 疫區疫情
第一節 疫區
第二節 疫情
第二章 機構隊伍
第一節 血防機構
第二節 血防隊伍
第三章 綜合防治
第一節 滅螺
第二節 治病
第三節 兩管
第四節 鑑定
第四章 監測鞏固
第一節 螺情監測
第二節 傳染源監測
第五章 慶功紀念
第一節 慶功表模
第二節 紀念活動
第六章 疫區變化
第一節 人變
第二節 地變
第三節 生活變
卷二十一 文化
第一章 民眾文化
第一節 文化網點
第二節 民間文藝
第三節 文藝活動
第四節 文藝創作
第二章 戲劇
第一節 戲班
第二節 劇團
第三節 戲台劇院
第四節 劇目
第三章 電影廣播
第一節 電影放映
第二節 廣播電視
第四章 報刊新聞報導
第一節 報刊
第二節 新聞報導
第五章 檔案圖書
第一節 檔案管理
第二節 圖書藏閱
第三節 圖書發行
卷二十二 藝文
第一章 著述目錄
第一節 古代書目選
第二節 現代書目選
第二章 藝文選
第一節 韻文
第二節 散文
卷二十三 文物勝跡
第一章 歷史文物
第一節 古遺址
第二節 古墓葬
第三節 古建築
第四節 牌坊碑刻
第五節 近代建築
第六節 文物
第二章 革命文物
第一節 戰鬥舊址
第二節 革命舊址
第三節 革命文物
第四節 紀念建築
第三章 名勝古蹟
第一節 名勝
第二節 安仁八景
卷二十四 社會
第一章 人民生活
第一節 生活水平
第二節 穿戴
第三節 飲食風味
第四節 建築造型
第五節 行
第六節 用具
第七節 文化生活
第二章 風俗民情
第一節 節令
第二節 婚喪壽慶
第三節 禁忌
第四節 迷信陋習
第五節 民諺民謠
第三章 新風美德
第一節 拾金不昧
第二節 捨己救人
第三節 助人為樂
第四節 為公獻身
第四章 宗教
第一節 佛教寺廟
第二節 道教道觀
第三節 天主教教堂
卷二十五 方言
第一章 概況
第二章 語言
第三章 辭彙
第四章 語法
第五章 內部差異
第六章 方言標音舉例
卷二十六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略
周珣
湯漢
鹹淳
倪鏜
劉麟
杜萼
蕭時中
吳壽
蔡薰
董思遠
熊夢帷
朱春香
李鹹清
吳鳳山
胡應興
吳邁
陳琴孫
鄒韜奮
萬春圃
馬荃
上官國
韓國良
宋國模
李來喜
鄒問軒
沈鷹
周常輝
周超南
李來新
俞香蓮
趙海明
陳茂林
張東來
王以敬
蔡模
第二章 人物表
劉子樹
萬根太
危金保
第三章 革命烈士英名錄
附錄
新編《餘江縣誌》始末
編纂機構、顧問、工作人員、審定單位
1993年餘江縣領導機構與主要成員
贊助單位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