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
  • 主題詞: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傳統技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南宋
  • 認證時間:2007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瀕危狀況,保護措施,製作技術、方法或過程,

簡介

餘杭清水絲綿以水淨漂清而得名。古代已有人總結出了“清、純、淡”的制綿用水標準。早在南宋時就是貢品,到了清代,名聲更盛。餘杭婦女在世代相傳的製作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了精巧細膩的工藝。餘杭清水絲綿產品潔白如凝脂,輕柔如浮雲,邊道薄而勻稱,無綿塊、無雜質,手感柔滑,韌性強,拉力強,放置長久不泛黃,久負盛名。清水絲綿生產技藝主要是通過母女相傳的方式代代相傳。

歷史淵源

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歷史悠久。周時已桑蠶家養,民戶剿絲。到了唐代,絲綢生產已很普遍,開元年間,絲綿被列為貢賦。相傳南宋建都臨安(杭州)時,特諭將餘杭絲綿列入貢品。元明亦然,據《杭州府志》載:“杭州(餘杭郡)歲貢綿”。清康熙年間,餘杭清水絲綿遠銷日本。民國時餘杭“老恆昌”清水絲綿享譽國內外。1929年,餘杭蘇晉卿製作的優質清水絲綿曾在西湖博覽會上獲得特等獎。

基本內容

餘杭清水絲綿以水淨漂清而得名。古代已有人總結出了“清、純、淡”的制綿用水標準。《嘉慶餘杭縣誌》記載,餘杭獅子池“以其水繅絲(含制綿)最白,且質重雲”。餘杭位於苕溪兩岸,天目萬山之水傾斜於苕溪,日夜流動,溫而不寒。這種含雜質較少的淡水,對制綿很有利。
絲綿製作從需經6道工序:即選繭、煮繭、苕溪漂洗、剝繭做“小兜”、扯綿撐“大兜”、曬乾。制綿過程是一個去除蠶絲外層絲膠的過程,絲膠除去愈淨,絲綿質量愈好。

基本特徵

餘杭婦女在世代相傳的製作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了精巧細膩的工藝。餘杭清水絲綿產品潔白如凝脂,輕柔如浮雲,邊道薄而勻稱,無綿塊、無雜質,手感柔滑,韌性強,拉力強,放置長久不泛黃,久負盛名。

瀕危狀況

清水絲綿生產技藝主要是通過母女相傳的方式代代相傳。20世紀80年代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能製作絲綿。隨著經濟的發展,絲綿生產日漸稀少,被現代免翻技術所取代。清水絲綿只有小範圍內生產,供自家使用。其傳統技藝難以為繼。

保護措施

2009年9月,“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杭州國越紡織有限公司作為餘杭“清水絲綿”的傳承和保護單位,自始至終參與了此次申報工作,並莊嚴承諾,將給予此項保護以最大支持。

製作技術、方法或過程

絲綿製作從需經6道工序:即選繭、煮繭、苕溪漂洗、剝繭做“小兜”、扯綿撐“大兜”、曬乾。制綿過程是一個去除蠶絲外層絲膠的過程,絲膠除去愈淨,絲綿質量愈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