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杭區文化館位於餘杭區區政府所在地——臨平的中心地段,於1993年建成,館舍面積達3080平方米,目前共設有正副館長辦公室、辦公室、檔案資料室、文藝部、培訓部、活動部、文化藝術培訓中心、排練廳、會議室等10多個廳室,擁有先進的舞台、燈光、音響設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餘杭區文化館
- 外文名:Yuhang District Cultural Center
- 館舍面積:達3080平方米
- 建成:1993年
概況,沿革,主要業績,
概況
開展大中型活動的能力極強。現有在編幹部職工19人,大專以上學歷14人,中專5人。其中具有初級職稱的6人,中級8人,高級4人,現任館長張國良。
1990年10月,餘杭區文化被文化部命名為首批全國先進文化稱號,2004年經複評,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定為全國一級文化館。中國文聯主席周巍峙,文化部原常務副部長高占祥曾為該館親筆題詞,文化部部長孫家正也曾為該館的“餘杭滾燈”題詞。
沿革
杭州市餘杭區,位於杭嘉湖平原南端,從東、北、西三面成弧形拱衛杭州中心城區,原為餘杭縣,1994年5月撤縣設市,2001年3月撤市改區。餘杭,山川鐘靈毓秀,文化積澱深厚,被譽為“人類文明曙光”,距今已有4600至5300年的“良渚文化”就發祥於此。 1928年餘杭縣民眾教育館(民教館)建於倉前,1930年8月設於餘杭鎮;1949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餘杭縣民教館,1950年8月建立餘杭縣人民文化館,同年10月改名為餘杭縣文化館。
杭縣最早的民教館為1929年建立的良渚民教館;1945年1月杭縣民教館成立於東館,1946年2月重建於臨平;1949年6月人民政府接管杭縣民教館,1950年建立杭縣人民文化館,1953年改為杭縣文化館。
1958年4月杭縣撤消,劃歸杭州市郊區,杭縣文化館改為半山聯社文化館;1960年1月改為錢塘聯社文化館;1961年8月錢塘聯社與從臨安縣分出的原餘杭縣合併,重建餘杭縣,錢塘聯社文化館改為餘杭縣文化館,劉吉貴任館長。
1971年4月,餘杭縣文化館改為餘杭縣毛澤東思想文化宣傳站。
1973年7月,恢復為餘杭縣文化館。
1993年7月,餘杭縣文化館新大樓落成,占地3080平方米,地址臨平木枯木橋濱路56號。
1994年5月28日,餘杭撤縣設市,餘杭縣文化館改為餘杭市文化館。
2001年3月21日,餘杭撤市設區,餘杭市文化館改為杭州市餘杭區文化館
2003年7月,餘杭區文化館與餘杭區小百花越劇團合併,成立餘杭區文化藝術中心。
主要業績
文化館堅持“文化館在新形勢下的出路只有改革”的信念,1992年至1994年就連續推出三項改革措施,特別是“94改革方案”就事業單位改革的兩個最難點——人事和分配製度的改革進行大膽嘗試;文化館堅持“把農村、基層民眾文化作為工作重點”的原則,1987年始,率先開展鎮鄉文化站一、二、三級的考評定級工作;文化館堅持“文化館的興旺在於開展活動”的觀點,20世紀至今,平均每年開展各項群文活動60次以上,其中開展比較成功的有:大運河沿線農民歌手大賽、七省市部分民眾文藝優秀節目交流演出、華東地區越劇卡拉OK大賽、浙江省農民銅管樂大賽、杭州市戲劇小品大賽等全國和省、地級的活動,自2002年開始每2年在餘杭舉辦一次的全國越劇票友大賽、2004年第七屆中國藝術節的第十三屆群星獎小戲小品專場決賽、“同一首歌·走進餘杭”等國家級賽事和活動。 餘杭區文化館平均每年舉辦各類培訓班20期以上,培養了大批文藝骨幹,多次在地、省乃至全國獲獎,為專業文藝團體輸送了不少人才。創作演出的節目(作品)多次獲市、省和國家級大獎。民間舞蹈《餘杭滾燈》曾參加首都慶祝建國50周年大型聯歡晚會,並獲群星獎,2004年2月還代表隊我國民間藝術赴法國尼斯狂歡節進行文化交流。小品《匯報詠嘆調》、《人生旅途》、舞蹈《漁娘曲》,小戲〈燕歸來〉等曾獲全國群星獎和“中國曹禺戲劇獎”。其中,小品《匯報詠嘆調》2005年亮相央視1號演播大廳,是唯一的南方小品。聲樂節目曾獲全國農民歌手大賽銀獎,書法作品曾獲全國金、銀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