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谿市逍林鎮逍路沿村的王家弄(原屬餘姚縣)有個王河廟,作為一個民間祭祀場所,王河廟沒什麼知名度,真正讓這個地方聲名遠播、載入史冊的是1938年4月在此處成立的“餘姚第一青年救亡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餘姚第一青年救亡室
- 地址:慈谿市逍林鎮逍路沿村的王家弄
- 性質:革命歷史遺蹟
- 成立時間:1938年
歷史沿革,革命故事,教育基地,
歷史沿革
一幢三開間的磚木結構建築,中堂高懸烈士紀念堂匾額,兩旁記錄著逍林全區烈士的英名及生前事跡,這便是餘姚第一青年救亡室成立處舊址。2005年,它被命名為慈谿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後,有一個叫孫伯泉的老人在此守護,一直在這裡擔當義務講解員。
每年清明節期間,很多人都會到這裡參觀學習,接待並為他們講解的是3名老黨員。其中95歲的岑榮章,曾是逍林區的副區長,在當地很有威望,蘭妹促厚大夥都親切地稱呼他“老區長”。
從孫老口中得知,早在2005年初,由岑榮章牽頭,3名八旬老翁不戒婆雅顧年事已高,用了3個月時間,足跡遍及逍林鎮的每個角落,還從逍林鎮擴展到慈谿市以及餘姚、寧波等周邊縣市,收集整理110多名逍林籍的革命人物圖片和文字資料,在王河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設立歷史人物展室。
如今,有的老同志已經去世,其他的老同志仍然在擔任義務講解員,也有老幹部黨支部內的老黨員加入他們的隊伍,他們共同的心愿就是將身邊的革命故事傳承給後人。
革命故事
“這個廟始建於1936年,原來是當地老百姓求神拜佛邀霉凝的場所。抗日戰爭爆發後,當時屬餘姚管轄的逍林形勢也發生了變化。1938年初,地下黨領導的餘姚縣政工宙棄膠隊第三區隊來到逍林。他們以王河廟為活動點,組織宣傳發動民眾,開展了抗日救國的民運工作,吸收了眾多青年參加。”2015年已經80歲的孫伯泉老人講起歷史來思路仍然非常清晰。
時間回到1938年,餘姚政工隊成立後,經過短期訓練,立即分赴農村、山區、鹽場以及城鎮,蘭蒸歸根據黨中央“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和“動員全民族參戰”的綱領,廣泛深入地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組織和宣傳活動。
4月15日,在逍林鎮王家弄的王河廟內,餘姚第一青年救亡室成立了,隊員分布在逍林、樟樹一帶,有400多人。同時,黨組織發展地下黨員,建立逍林第一個黨組織,領導救亡室以各種形式開展廣泛的抗日救亡運動,還組建鄉勇隊、抗日自衛隊,成立少工隊,組織婦女會,發動和輸送青壯年和進步知識分子參加抗日武裝。
隨著救亡室的日益發展壯大,為加強黨對救亡室的領導,密切與救亡室之間的聯繫,縣政工隊建立了每月一次的救亡室主任聯席會議,更好地培養各救亡室的民眾骨幹。到1939年九十月間,全縣救亡室發展到30個,參加人數近萬人,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抗日救獄辯亡運動。
1939年4月間,政工隊把青年救亡室改為青年救亡宣傳室(簡稱青宣室)。
教育基地
如今,這一作為逍林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革命歷史遺蹟已重新向人們開放。1983年,王河廟成為離退休幹部活動室,因原為革命活動點,故定名為革命活動室。為紀念在革定翻檔束命鬥爭中犧牲的先烈,讓後人銘記這段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1984年,逍林鎮政府在這裡設立了烈士紀念堂。後來,館內再次充實了革命教育內容,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逍林鎮黨委授予其“逍林鎮社會主義教育基地”稱號。
記者看到,現在館內陳列的革命鬥爭事跡共有十三部分,史料根據親身經歷的老同志回憶錄,有關歷史記載及部分老同志座談內容整理而成,還陳列有何廷耀工作背包、游擊戰士草鞋、農民自衛隊武器、水壺等實物。
孫老說:“有生之年,我們最大的願望是能讓這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革命史實更加充實。”
孫老說:“有生之年,我們最大的願望是能讓這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革命史實更加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