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污染

餐桌污染

餐桌污染,指的是食品安全問題,主要包括食品添加劑、農藥獸藥、生豬私屠濫宰、水產品、農村食品市場、調味品、餐具和食品包裝材料、保健食品等範圍的違規違法生產問題。餐桌污染帶來的食品安全隱患是社會關注度極高的問題,涉及到每個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也是國家重點治理的對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餐桌污染
  • 外文名:table pollution
  • 分類:環境污染
簡介,危害,治理措施,福建經驗,省長掛帥,部門配合,持續推進,源頭治理,社會共治,

簡介

餐桌污染
餐桌污染
餐桌污染
餐桌污染是指食品衛生安全問題。餐桌污染其實就是有毒食品當前流行的說法,該說法之所以稱流行足可見有毒食品影響之大。因為“菜籃子”污染無處不在,餐桌污染也就防不勝防,如,有用礦物油“拋光”的“毒大米”、有添加了漂白劑的麵粉、有摻了工業油的食用油、有殘留農藥超標的蔬菜、有用抗生素和雌性激素餵養得格外肥壯的水產品、有添飼了“瘦肉精”的豬肉等等,“餐桌污染”已成為無處不在,嚴重威脅人們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餐桌污染問題已成為社會上下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之一,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危害

餐桌污染
餐桌污染
餐桌污染
“餐桌污染”問題,直接影響到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及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已是近年來困擾百姓日常生活的熱點、難點問題,也是中國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同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又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目的。
以“瘦肉精”為例,“瘦肉精”是一種名叫鹽酸克倫特羅的獸藥,本用來治療獸類哮喘病,因為在使用過程中發現有增加生豬瘦肉增長的功效,被許多人作為生豬飼料添加劑。如長期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豬肉,會對人體的心臟、肝、腎器官造成嚴重損害。
研究表明:約50%的癌症與飲食因素有關,三分之一的癌症都是人們“吃”出來的。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護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是當務之急。

治理措施

習近平視察食品安全工作
餐桌污染
習近平關注餐桌污染治理
早在2001年,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並一手推動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打響了治理餐桌污染的第一槍。14年來,治理餐桌污染連年成為福建省委省政府致力打造的為民辦實事項目,全省治理工作由點到面逐步推開,治理範圍由城市向農村逐漸擴大,治理品種由少到多逐年增加,基本實現了從體制到機制的創新完善、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從治標到治本的持續深入,全省食品安全總體保持良好態勢,多年來未發生較大的食品安全事故,為城鄉居民的餐桌拉開了一張從種養到加工、流通、消費一條龍監管的“食品安全網”。主要食品安全指標大幅度改善,生豬“瘦肉精”檢出率由2001年前的70%下降到目前的零檢出;蔬菜農藥殘留和水產養殖環節的抽檢合格率分別由2001年的70%提高到目前的97.4%和99%;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產品質量抽查合格率97.4%,主要食品的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城鄉居民對食品消費的滿意度日益提高。
2014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今年整體工作時,其中一項重點任務是:“建立從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的全過程監管機制、社會共治制度和可追溯體系,健全從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層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嚴守法規和標準,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堅決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治理餐桌污染”被首次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的一年著力治理餐桌污染,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

福建經驗

省長掛帥

餐桌污染福建的治理餐桌污染,由省長親自抓、具體抓、持續抓,形成了上行下效、上率下行的良好局面,推動這項工作成為各級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工作推動有了保證,人民民眾也增添了信心。
餐桌污染
餐桌污染

部門配合

餐桌污染的治理,涉及到20多個部門。為強力推進這項工作,福建當時就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既有分工又有協作,形成了整體推進的合力。

持續推進

14年來,先後制定了兩個五年規劃,五年規劃中又有三年行動,每年還有具體的工作方案,保證了一張藍圖繪到底。建立並系統推進8大體系建設,其中包括建立質量追溯體系、推廣快檢技術、鼓勵社會和輿論監督等超前做法。

源頭治理

一方面著眼於解決突出問題,組織開展“地溝油”、“瘦肉精”等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破案數居全國第一,有效遏制了各種不發行為蔓延勢頭。另一方面,著眼於構建長效機制,深入開展以治地、治水、治藥、治肥、治添加物“五治”為重點的源頭治理,實行生豬定點屠宰,出台餐廚垃圾管理辦法、小作坊管理辦法,完善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各項制度不斷健全。

社會共治

治理餐桌污染,企業有“硬約束”,政府有“硬要求”,部門有“硬任務”,投入有“硬指標”。同時,調動人大政協、行業協會、新聞媒體、人民民眾等各方面力量,真正形成齊抓共管、社會共治的良好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