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養老(養老社區)

社區養老

養老社區一般指本詞條

社區養老,養老方式之一。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託,以老年人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並引入養老機構專業化服務方式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主要內容是舉辦養老、敬老、托老福利機構;設立老人購物中心和服務中心;開設老人餐桌和老人食堂;建立老年醫療保健機構;建立老年活動中心;設立老年婚介所;開辦老年學校;設立老年人才市場;開展老人法律援助、庇護服務等。

社區養老的特點在於:讓老人住在自己家裡,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

2018年,重慶新增社區養老服務站200個、市級示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20個,2019年計畫再建設社區養老服務站400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區養老
  • 主體:家庭養老
  • 輔助:社區機構養老
  • 性質:政策
概念,區別,服務,養老現狀,供不應求,別憋在家,一舉兩得,養老機構,面臨考驗,必要性,

概念

區別

社區養老不是家庭養老,而是社區中的在家養老,社區養老不是社會養老,而是將機構養老中的服務引入社區,實行社區的在家養老。
它吸收了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方式的優點和可操作性,把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最佳結合點集中在社區。是針對中國社會轉型期在21世紀上半葉所面臨的巨大老齡化問題所提出的一種新型養老方式。

服務

“社區養老服務”就是通過政府扶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逐步建立以家庭養老為核心,社區服務為依託,專業化服務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
社區養老的組成由智慧型平台軟體和老人用通信終端設備組成,智慧型平台軟體實現信息交換和記錄功能,通信終端實現呼叫功能。

養老現狀

當你老了,你願意去養老院嗎?相信不少人會搖頭。然而,不久前中央電視台的一則訊息稱,國內許多大城市的公立養老機構已經出現“一床難求”的局面,而零點調查公司的一項調查也顯示,有七成人接受社區養老。
大連一家養老院的老人在玩遊戲大連一家養老院的老人在玩遊戲
為什麼人們放棄了“打死不去養老院”的舊觀念呢?北京老年研究心理所所長韓布新揭開了這一轉變背後的真相。

供不應求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現在的養老形式主要有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社會養老三種。”韓布新介紹道。家庭養老指的是我們熟知的老人居家養老;
社會養老一般是指老人自費入住公立或民營的養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護理院等,得到相應的醫療和照護服務;社區養老是前兩者的中間形式,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庭里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白天享受社區養老機構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服務。
那么,那些社區和社會養老機構的入住率如何呢?中國新聞網報導指出,北京第一福利院、上海市第一社會福利院人滿為患,排隊預約的有千人以上;
在天津,比起接近16萬老人的機構養老需求,全市不到2萬張的床位更顯得杯水車薪。而在記者走訪的朝陽區一所社區養老院裡,50個床位也已達到飽和。
社區養老

別憋在家

“只要物質條件達到要求,老人走出家門養老是符合這一群體的心理需要的。”韓布新告訴記者,“人除了生理、安全等比較低層次的需要,還需要滿足歸屬和愛、自尊以及自我實現三大心理需要。
”對老人不想被年輕一代看作“老弱病殘”的心理而言,養老機構提供“老有所伴”的條件,滿足了老人社會交往、歸屬、平等和尊重等需要,單身老人也有更多機會找到“第二春”。
而另一方面,採用社區或社會養老的方式,恰恰能填補“空巢”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貧乏和空虛。早在2003年,國內心理學者范悅斌等人曾抽取社區養老院或敬老院和不與子女居住的70歲以上老人各220名進行比較,發現兩組身體狀況差不多,但前者的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都顯著優於後者。

一舉兩得

“不過就現在的現實情況而言,社會養老機構從數量上、質量上還沒有完全跟上現在的養老需求,最大、最可行的發展趨勢還是社區養老。”韓布新的分析與零點調查公司的數據非常一致。
具體說來,社區養老讓老人既享有家庭溫暖、又能體會同齡人認同,一種“雙贏”策略。另外,像社區老年大學這樣的機構,還提供“老有所為”的機會,讓老人比有兒女相伴更有價值感。
不可否認的是,在“百行孝為先”的傳統觀念下,仍有人對養老機構排斥。“沒面子、被拋棄感都是可能的負面感受。”韓布新最後說,“不過,對這些建國後成長起來的老年人來說,承認自己的需要、摒棄舊思想只是時間問題。”

養老機構

榕林老年產業機構
榕林老年產業機構是大中華地區“養老產業”全程解決方案綜合服務商。定位於中國養老產業“一站式”服務首倡者;中國“養老產業”全程服務行業領航者。
榕林老年產業機構設立前期策劃設計中心、中期策劃設計中心、後期商業運營中心、項目運營中心、工管中心、養心益體醫療中心、運管中心。目前公司已有近百名不同領域的優秀人才,已構成完整的養老產業運維體系。公司注重“產、學、研”的有機結合,依託強大的實力團隊,致力於“養老產業”的全程方案解決綜合服務商。
重慶現有養老機構
2018年,重慶全年新增社區養老服務站200個、市級示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20個,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格局基本形成。
2019年,重慶有養老機構1403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1221個,養老床位增至21.8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30.8張。
2019年重慶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全覆蓋,建設社區養老服務站400個、市級示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40個。

面臨考驗

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陸續步入老年,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一對夫婦需贍養4位以上老人的局面。面對這一“養老考驗”,合肥市一些社區探索給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所需要的服務,以解決養老難題。
銀髮浪潮凸顯“養老難”
“銀髮浪潮”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到來。我省在1998年進入老齡化時期,比全國平均水平提前1年。合肥市早在1997年便進入老齡化。2009年末合肥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70.04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4.25%,比上年提高6.15個百分點。據測算,未來20年合肥市老年人口如果以年均3%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50年全市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25%。
合肥市老齡辦在今年3月至4月對全市城區“空巢老人”進行抽樣調查顯示,雖然有72.94%的老人表示與子女關係很好或者較好,但是只有29.12%願意或者比較願意與子女居住在一起,48.34%的老人明確表示不願意與子女居住在一起,22.54%的老人表示無所謂。
那么老人們願意不願意去養老院養老呢?調查表明:在空巢老人中,有20.59%的空巢老人表示願意或比較願意未來入住養老機構,與此相反,卻有59.99%的空巢老人表示不願意或不太願意入住養老機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高比例的空巢老人不願意或不太願意入住養老機構呢?排名前三位的原因是:經濟上承擔不起,入住養老機構不自由,怕子女不願意或怕對子女有負面影響。
“合肥市全市各類養老機構共有153家,其中老年公寓36家,農村敬老院117所,總共有達近19000個床位。 ”合肥市民政局福利處處長陳先文告訴記者。2萬不到的床位與合肥70萬老人這一數據相比,應該是很小的一個比例,可全市36家老年公寓入住率只有60%左右。
居家養老需要“搭把手”
合肥市委政研室和市老齡辦曾共同對全市養老情況進行過一次深入的調研,“一直以來,我國只有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這兩種養老方式。而如今,我們的社會迫切需要引入一個全新概念――社區養老。”參與調研的市委政研室三處處長瞿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養老的嚴峻形勢,應該儘快開始這一課題研究。
在我國,這仍是一個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上海等地走在了全國前列,但也只是“雛形”。
如今,合肥市已在探索社區養老之路,一些社區開闢了托老所、老年日間照料室、助餐點等社區老年服務場所。記者從該市民政局了解到,合肥市已經建立了30多個日間照料室,另外還將驗收20個。 2012年,合肥市希望能達到50%的街道、社區開設托老機構,建立日間照料室為老人提供服務。
記者分別採訪了在全市首批建立日間照料室的兩個社區。廬陽區龔大塘社區的日間照料室約80平方米,這一社區的老人可以在裡面打牌、聊天,並有一些運動設施提供給老人進行鍛鍊。那么,生活自理能力日益變弱的老人能否在日間照料室里解決日常飲食難題呢?回答是“暫時還不能”。
包河區曙光社區為了解決一些居住在高樓的老人生活的難題,同時為老人們多增加一點收入,為老人們提供了一個解決的方案,可以將自己的房子租出去然後租住社區提供的樓房,而這中間有近400元的差價,如今有16個老人租住在社區的房子裡,而曙光社區在這棟樓里建立了一個20多平方米的日間照料室,但還未對外開放。
托老所、日間照料室被建成另一個“老年活動中心”,是否有意義?合肥市老齡辦所進行的《“空巢老人”的生存狀況與服務需求調查》數據顯示,空巢老人迫切需要社區能伸出“雙手”,而這些需求主要集中在各種維修、定期檢查身體、上門醫護、清洗衣物、陪同看病、家庭護理等,而聊天解悶只占需求的11.15%。這一數據表明,老人們需要精神的慰藉,但更需要有人“搭把手”,幫忙解決因體弱無力無法去解決的一些日常生活的難題。
養老業應有“規劃圖”
年幼的孩子可以“托”到幼稚園去上學,而年邁的父母是否可以“托”給社區白天照料?日間照料室如何才能更實用,而不成為一個無法長期持續下去的“雞肋工程”?
已八旬的退休老教授陳華生居住在琥珀山莊南村,他的兒女均在外地工作,夫妻倆不喜歡請保姆,於是日常生活仍勉力自己打理。陳教授告訴記者,他很渴望自己生活的社區能有一個“托老”的場所。
“不需要“背井離鄉”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和熟悉的環境,早晨出門在那裡可以與一幫老人們娛樂聊天,體力不支時一日三餐可以在那裡解決,開心過完一天后回家美美睡個大覺。”陳教授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這個“新天地”。他同時表示,爬高下低的家務活老人們往往無力去做,若再遇到頭疼腦熱更覺得吃力,“社區若能根據我們的需要提供一些服務,那就幫了我們大忙。 ”
這樣的“美麗新天地”,合肥一些縣區分別進行了某一方面的探索。記者採訪了包河區的濱湖惠園,這是一個在建小區,雖然小區仍未住滿,但是入駐的千戶家庭中,百餘戶是有老人的家庭,而獨居老人家庭達10餘戶。據濱湖惠園社居委主任沈柳以介紹,這一社區已經專門辟出200多平方米的空間,其中有老人活動場所,日間照料室等,同時還將開辦一社區食堂,為老人們提供所需要的服務。
規劃和構想已在行動中,可是沈柳以也指出未來的難題,“這個工作要想持續做好,必須要解決資金和人員的兩大難題。 ”沈柳以表示,這不應該只是某一社區的試驗,而應該成為各界關注和參與的社會工程,政府應該進行長期規劃並起到主導作用。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將變老。如何破題,不僅是每一個家庭面對的難題,也將是整個社會面對的挑戰。記者從合肥市老齡辦獲悉,合肥市在今年7月專門確立了三個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站”的試點社區,希望通過這三個社區的“探路”尋找到一條行之有效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力爭在2012年底基本建立覆蓋全市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網路。

必要性

1.社會的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各種物質保障、醫療條件趨於完備的今天,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已經不再為溫飽問題而擔憂,而面對這個人口大國的是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人口老齡化。養老的方式主要依靠居家養老和養老院養老兩種主要的方式。但隨著我國家庭規模和功能的改變,家庭狀況越來越朝向小型化發展。以421為代表的家庭結構日漸成為社會的主流。甚至在一些沿海發達城市,由於各種壓力的增大,丁克家庭的新型結構也越來越多。老人居家養老的方式越來越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養老院養老方式的出現,確實能緩解部分養老難的問題,但養老院養老卻與中國深遠的文化積澱產生衝突,必然與社會產生矛盾。
2.老人心理的需要。人到了老年,由於生理機能的老化,社會交往、社會角色地位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容易產生消極情緒情感,例如:冷漠感、孤獨感、憂鬱感和不滿情緒等。同時,各種喪失也嚴重影響著老年人的情緒情感。在調查走訪期間,大部分養老院的老人表示養老院養老的方式並不快樂,認為是被社會和家庭所拋棄的人群。在這種情況下養老院養老的方式就不適合老年人心理需要
3.家庭經濟的需要。據調查,養老院養老的收費相對較高,對生活完全能夠自理的老年人,城市和鄉鎮對於每位老人收取800元和600元護理費用。對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城市和鄉鎮的護理費用為1000的家庭都有2位以上的老人需要養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