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養殖貝類大規模死亡事件頻繁發生,涉及的貝類品種和養殖面積及範圍不斷增加,使貝類養殖業蒙受重大的經濟損失。養殖貝類大規模死亡問題已引起水產養殖戶的廣泛重視。養殖貝類死亡原因有多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養殖貝類大規模死亡原因及防治措施
- 發生對象:養殖貝類
- 發生地區:我國沿海地區
- 性質:政府檔案
背景介紹,內容主體,
背景介紹
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養殖貝類大規模死亡事件頻繁發生,涉及的貝類品種和養殖面積及範圍不斷增加,使貝類養殖業蒙受重大的經濟損失。養殖貝類大規模死亡問題已引起水產養殖戶的廣泛重視。
養殖貝類死亡原因
從已有的報導看,造成養殖貝類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有海洋污染、氣候災害、各種敵害和赤潮等。
生物性疾病 引起貝類死亡的病原生物主要有:病毒、細菌、寄生原蟲、類立克次氏體、類衣原體、類支原體等。
養殖貝類死亡原因
從已有的報導看,造成養殖貝類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有海洋污染、氣候災害、各種敵害和赤潮等。
生物性疾病 引起貝類死亡的病原生物主要有:病毒、細菌、寄生原蟲、類立克次氏體、類衣原體、類支原體等。
內容主體
1.病毒性疾病。目前科研人員已發現類皰疹病毒和引起皺紋盤鮑幼鮑大量死亡的球狀病毒等。研究發現染上球狀病毒的鮑攝食力減弱、運動力差、消瘦、鮑殼薄、殼孔相互串聯,死亡率達80%。
2.細菌性疾病。海洋弧菌屬和假單胞桿菌屬是造成貝類致病和死亡的主要細菌種類。河流弧菌和坎貝爾弧菌曾造成大連和山東沿海養殖的皺紋盤鮑發生膿瘡病並大規模死亡。病鮑的腹足表面出現許多微隆起的白色膿胞(幾個至幾十個),其病灶呈三角形,從足的下表面開始逐漸向足的深部延伸。發展到後期,病灶內只剩下血淋巴細胞和一些結締組織。到了晚期病灶內只剩下病原菌懸浮液和少量懸浮其間的血細胞。科研人員從患“潰爛病”的皺紋盤鮑的腹足潰爛處分離細菌,經鑑定為螢光假單胞桿菌,病鮑行動緩慢,攝食減少,腹足肌肉表面顏色較淡,隨著病情發展,腹足肌肉表面顏色發白色淡,並發生大面積潰瘍,最終翻轉死亡。漂浮弧菌會造成海灣扇貝親貝腸道及腎腫脹,生殖腺及外套膜萎縮,殼內面變黑並死亡。
研究表明細菌性疾病是貝類人工育苗的幼體培育階段所面臨的一個大問題,鰻弧菌、溶藻弧菌等弧菌是造成扇貝幼體面盤解體並下沉死亡的主要原因。
3.衣原體、立克次氏體和支原體生物引起的疾病。衣原體、立克次氏體和支原體狀生物在雙殼貝類中比較常見。科研人員發現類立克次氏體侵入珍珠貝宿主後,主要侵襲感染上皮(或表皮)細胞、小血管內皮系統和結締組織細胞,並在其內大量繁殖。類立克次氏體具有強烈的致病性,可引起珍珠貝外套膜、腮、肝胰腺、生殖腺腺管及全身血管內皮系統等多個器官組織的變性和壞死。科研人員在瀕死的櫛孔扇貝的外套膜、腮、肝胰腺及腸組織中發現兩種寄生原核生物———衣原體樣原核生物和類立克次氏體,推測感染寄生原核生物可能是引起櫛孔扇貝大規模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海灣扇貝的消化盲囊中寄生的衣原體樣原核生物並由此所產生的嚴重病理學變化是造成海灣扇貝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原因引起的貝類死亡
1.養殖區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淺海養殖海區環境惡化或老化的原因主要在於陸源污染和養殖業的自身污染。筏式養殖區由於高密度的養殖設施和養殖生物的影響,波浪作用和流速都不同程度地降低,嚴重地影響了進入海區的陸源污染物和養殖業的自身污染物的稀釋、擴散、降解和海域自淨速率。海區環境惡化使各種有毒細菌和原生動物等滋生,增加了養殖動物的發病率。
2.養殖量超過養殖容量。貝類生長主要依賴於餌料生物的供應,如果海區內養殖生物過密或布局不合理,勢必造成餌料供應不足,貝類生長緩慢,質量降低。長期餌料不足,還會使養殖動物體質虛弱,對環境的變化敏感,環境的微弱就可能誘發大規模的死亡。
3.養殖品種種質衰退,抗逆能力下降。在我國曾發生過因為種質退化造成海灣扇貝養殖業大滑坡。近年來,遼寧和山東省養殖櫛孔扇貝出現大量死亡,儘管與櫛孔扇貝種質退化的聯繫尚缺乏一定的依據,但櫛孔扇貝抗逆能力減弱和規格的小型化已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4.環境異常。近幾年幾次養殖貝類的大規模死亡都主要出現在8月前後的高溫期,水溫過高,對養殖群體的代謝和生長產生不良的影響,導致養殖貝類抗病能力的減弱。
防治策略
水產養殖動物疾病的防治必須在“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於治”的原則下進行。(1)應控制和消滅病原體,切斷傳播途徑,推行貝類健康養殖技術,包括使用無病原污染的水源和菌種,強化疾病檢疫,建立隔離制度,加強養殖區的環境預測,預報赤潮的發生。(2)改善和最佳化養殖環境,倡導“潔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合理放養是對養殖環境的一種最佳化,多品種多元化養殖能促進生態平衡,提高單位養殖水體的效益並能起到預防傳染性流行病暴發的作用。輪養也是防止大規模病害發生的主要途徑之一。(3)提高養殖種群和養殖群體的免疫力。研究野生及養殖群體的遺傳變異,分析養殖群體可能存在的近交衰退,遺傳多樣性降低等對群體種質資源造成的不利影響。養殖種類復壯育種,通過人工選擇,復壯提純培育出生長快、抗逆性強的品種,開展雜交及引種工作。(作者:鄭新城)
(本文已被瀏覽 1037 次)
2.細菌性疾病。海洋弧菌屬和假單胞桿菌屬是造成貝類致病和死亡的主要細菌種類。河流弧菌和坎貝爾弧菌曾造成大連和山東沿海養殖的皺紋盤鮑發生膿瘡病並大規模死亡。病鮑的腹足表面出現許多微隆起的白色膿胞(幾個至幾十個),其病灶呈三角形,從足的下表面開始逐漸向足的深部延伸。發展到後期,病灶內只剩下血淋巴細胞和一些結締組織。到了晚期病灶內只剩下病原菌懸浮液和少量懸浮其間的血細胞。科研人員從患“潰爛病”的皺紋盤鮑的腹足潰爛處分離細菌,經鑑定為螢光假單胞桿菌,病鮑行動緩慢,攝食減少,腹足肌肉表面顏色較淡,隨著病情發展,腹足肌肉表面顏色發白色淡,並發生大面積潰瘍,最終翻轉死亡。漂浮弧菌會造成海灣扇貝親貝腸道及腎腫脹,生殖腺及外套膜萎縮,殼內面變黑並死亡。
研究表明細菌性疾病是貝類人工育苗的幼體培育階段所面臨的一個大問題,鰻弧菌、溶藻弧菌等弧菌是造成扇貝幼體面盤解體並下沉死亡的主要原因。
3.衣原體、立克次氏體和支原體生物引起的疾病。衣原體、立克次氏體和支原體狀生物在雙殼貝類中比較常見。科研人員發現類立克次氏體侵入珍珠貝宿主後,主要侵襲感染上皮(或表皮)細胞、小血管內皮系統和結締組織細胞,並在其內大量繁殖。類立克次氏體具有強烈的致病性,可引起珍珠貝外套膜、腮、肝胰腺、生殖腺腺管及全身血管內皮系統等多個器官組織的變性和壞死。科研人員在瀕死的櫛孔扇貝的外套膜、腮、肝胰腺及腸組織中發現兩種寄生原核生物———衣原體樣原核生物和類立克次氏體,推測感染寄生原核生物可能是引起櫛孔扇貝大規模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海灣扇貝的消化盲囊中寄生的衣原體樣原核生物並由此所產生的嚴重病理學變化是造成海灣扇貝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原因引起的貝類死亡
1.養殖區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淺海養殖海區環境惡化或老化的原因主要在於陸源污染和養殖業的自身污染。筏式養殖區由於高密度的養殖設施和養殖生物的影響,波浪作用和流速都不同程度地降低,嚴重地影響了進入海區的陸源污染物和養殖業的自身污染物的稀釋、擴散、降解和海域自淨速率。海區環境惡化使各種有毒細菌和原生動物等滋生,增加了養殖動物的發病率。
2.養殖量超過養殖容量。貝類生長主要依賴於餌料生物的供應,如果海區內養殖生物過密或布局不合理,勢必造成餌料供應不足,貝類生長緩慢,質量降低。長期餌料不足,還會使養殖動物體質虛弱,對環境的變化敏感,環境的微弱就可能誘發大規模的死亡。
3.養殖品種種質衰退,抗逆能力下降。在我國曾發生過因為種質退化造成海灣扇貝養殖業大滑坡。近年來,遼寧和山東省養殖櫛孔扇貝出現大量死亡,儘管與櫛孔扇貝種質退化的聯繫尚缺乏一定的依據,但櫛孔扇貝抗逆能力減弱和規格的小型化已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4.環境異常。近幾年幾次養殖貝類的大規模死亡都主要出現在8月前後的高溫期,水溫過高,對養殖群體的代謝和生長產生不良的影響,導致養殖貝類抗病能力的減弱。
防治策略
水產養殖動物疾病的防治必須在“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於治”的原則下進行。(1)應控制和消滅病原體,切斷傳播途徑,推行貝類健康養殖技術,包括使用無病原污染的水源和菌種,強化疾病檢疫,建立隔離制度,加強養殖區的環境預測,預報赤潮的發生。(2)改善和最佳化養殖環境,倡導“潔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合理放養是對養殖環境的一種最佳化,多品種多元化養殖能促進生態平衡,提高單位養殖水體的效益並能起到預防傳染性流行病暴發的作用。輪養也是防止大規模病害發生的主要途徑之一。(3)提高養殖種群和養殖群體的免疫力。研究野生及養殖群體的遺傳變異,分析養殖群體可能存在的近交衰退,遺傳多樣性降低等對群體種質資源造成的不利影響。養殖種類復壯育種,通過人工選擇,復壯提純培育出生長快、抗逆性強的品種,開展雜交及引種工作。(作者:鄭新城)
(本文已被瀏覽 103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