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陵頭鄉飲虎溝村,牛頭山和蒸饃山分立村莊兩邊。相傳,這裡是獸中之王——老虎飲水的地方,故名飲虎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飲虎溝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位於白沙溝中段的荊河西岸
- 村幹部:張延強
- 自然村:5個
主要介紹,飲虎溝村村幹部張延強,飲虎溝村現狀與未來發展,飲虎溝村現狀,未來發展,
主要介紹
飲虎溝究竟有沒有老虎出沒?1966年秋,當時的陵頭公社革委會組織農民在飲虎溝村南兩山對峙的狹窄段修建窯院水庫時,民工們發現蒸饃山的半山腰有一山洞,清除洞口淤積的黃土後,看到洞內有數間房子大的空地,高低不平的地面上散落著多種動物的殘骸遺骨,大都已成為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得知這一訊息後,立即派人到此考察。他們和民工一道,小心地清理著洞內的淤土,把散落在地面的遺骨一點點撿起,編號繪圖,分類裝箱運回,經認真考證後,發現洞內的遺骨大的有犀牛、虎、豹、野豬,小的有鼠、兔、鳥,達26種。據考古專家推測,在遠古時期,飲虎溝這個地方氣候溫暖多雨,兩山林木茂密,荊河水草豐盛,是動物生活的樂園。老虎常在兩山捕食,到荊河飲水。這個天然的山洞,既是老虎棲居的場所,也是儲食的倉庫。
如今的飲虎溝,自然環境已大不如前,不僅獸中之王早已絕跡,就連狐、兔也不多見了。
飲虎溝村村幹部張延強
紮根山鄉幫民富——記飲虎溝村大學生村幹部張延強
2004年3月,作為我市第一批大學生村幹部中的一員,張延強來到了陵頭鄉飲虎溝村。飲虎溝村三面環山,荊河穿村而過,3個自然村被兩溝相隔,民眾出行、孩子上學都成問題。雖然有心理準備,但如此艱苦的條件還是出乎張延強的意料。
為改善飲虎溝村交通閉塞的狀況,張延強和村兩委會成員一起,自籌資金,組織民眾做義務工。2005年5月,一座總投資30萬元的大橋修通了,3個自然村從此連成了一體。
2006年5月,張延強和村兩委會成員一起,又為飲虎溝村爭取到了兩公里的“村村通”工程建設項目。他和村兩委會成員先後召開公路建設專題會議20餘次,通過村組幹部帶頭、廣播宣傳做民眾思想工作,5天內發動民眾交齊石子2300方,秋收時節如期使飲虎溝村民眾走上了渴望已久的水泥路。
飲虎溝村現狀與未來發展
飲虎溝村現狀
如今的飲虎溝,老百姓“兩溝變平川、路通百業興、物產運出去、富裕是進村”的夙願終於實現了。飲虎溝村交通狀況的大改觀不僅使本村村民受益,也是鄰近5個自然村的民眾受益。
2006年10月,抱著帶領飲虎溝村村民早日走上致富路的美好願望,張延強到蘇州參觀考察。從蘇州回來後,他再次對飲虎溝村的生產狀況及資源狀況進行深入調查,發現村子裡、溝嶺、水庫區均分布著不同品種的山野菜。
通過網上查詢以及諮詢農藝師、菜農,結合從書店買來的山野菜大全、稀特蔬菜種植藝術、蔬菜茬口安排等書籍,他得出了飲虎溝村適合多種類型山野菜種植的結論。
有了翔實的調查,張延強及時同村兩委會成員溝通,組織村組幹部、黨員及部分實幹能力強的民眾召開會議,對山野菜的種植可行性、市場前景、收益等各方面進行討論,最終確定了先以幾戶聯合的形式搞大棚種植和散戶搞野外散種的方式發展山野菜,先上兩個大棚,今年爭取最低上8個大棚。
未來發展
飲虎溝村的長遠發展規劃是:在山野菜產品鏈條拉長上做文章,逐步走上產業化規模發展的道路,創出自己的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