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飯覆釜山僧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王維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飯覆釜山僧1
晚知清淨理2,日與人群疏。
將候遠山僧,先期掃弊廬3。
果從雲峰里,顧我蓬蒿居4。
藉草飯松屑5,焚香看道書。
燃燈晝欲盡,鳴磬夜方初6。
一悟寂為樂7,此生閒有餘。
思歸何必深8,身世猶空虛9。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飯:施飯食給人。覆釜山:山的名字,有此名的山不止一處,一說是荊山,在今河南靈寶,一說在長安。
2.清淨:佛家用語,指遠離惡性和煩惱。
3.弊廬:謙稱自己的居室。
4.蓬蒿居:長滿了蓬蒿的居所,或言居所在蓬蒿中,自謙。
5.藉草:以草為鋪墊物。《周易·大過卦·初六》:“藉用白茅。”這裡指坐在鋪草上進食。松屑:松子,松樹的果實。一說為松花。此句意謂:高僧們不需要什麼美食招待。
6.磬(qìng):僧人所用的一種法器,做法事或誦經時,擊而鳴之。
7.寂:寂滅,佛教用語,意為度脫生死,入寂靜無為、涅檠再生之境地。此句意謂一旦覺悟了“寂滅”之佛理,此生就閒余安寧了。
8.歸:指棄官歸田。
9.身世:指人生和世間。
白話譯文
晚上知道了清淨的佛理,白天便遠離人群。
等著遠方覆釜山的僧人,預先打掃自己的房子。
僧人們從雲峰中降臨,來到我的雜亂的居所。
我們坐在鋪草上吃松果,點燃香爐觀看佛經。
燃著燈白天將要結束,敲起磬夜晚剛剛開始。
一旦悟到了寂滅的快樂,這一生都覺閒余安寧。
也不必再想歸隱了,人生和世間都是空虛的。
創作背景
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已不可考,大約是作者晚年在京師所作。《舊唐書·王維傳》載:“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淡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此詩就是描寫了“飯僧”一事。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全詩共十四句。開頭的四句,是自寫,寫自己飯僧前的忙碌。飯僧成為王維晚年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今日,他所迎的是遠道而來的高僧,故而特別地殷勤而隆重。“先期掃弊廬”,詩人提前打掃房屋,就為了等候這些遠行而來的僧人。
中間六句,寫“雲峰里”來的高僧。覆釜山的高僧們終於被盼來了。這些僧人們果然不同凡俗,他們的物質需求極低,卻異常地虔誠,也異常地專注,除了看道書、誦佛經外,連自己的存在也忘記了。
最後四句是寫禪悟。“一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二句,寫其徹悟。詩人在與高僧們的交流中,享受空門、山林的幽寂之樂。參證了“凡所有相。皆是虛空”(《金剛般若經》)的禪宗要義,徹悟到真正的樂事乃寂滅與涅檗,明心見性,即事而真,達到了一種超現實的“湛然常寂”的境界禪宗圓通靜達的啟悟。這也使其除去了一切世俗妄念的執,因此,現實中的生命與物質便空幻虛無而顯得不重要了,生成了“思歸何必深”的處世遇物的生存智慧。這樣的收束,類似謝靈運詩的玄言尾巴。其實,王維詩中也有些這樣的“尾巴”,因為他也太想將自己的禪悟禪悅直白地表達出來,並傳達給世人。
名家點評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董乃斌《王維集》:“藉草飯松屑”幾句極為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詩人和僧友的生活,在看似平淡的筆觸下流露出對這種生活的深深喜愛。詩到此本已可結束,但詩人有兩點意思不吐不快。一點是讀經和與僧人交往,使他徹悟真正的快樂在於寂滅和涅禁,那么,現實的生命就顯得不重要了,這使他從現實的煩惱中解脫出來。再一點是既然現實的生命尚不重要,那么,退隱還是居官,便不就更不重要。只要自己一心向佛,相信來世的幸福,對今生今世又何必過於執著。這兩點意思就寫成了詩的最後四句。這種寫法聯想到南朝詩人謝靈運的山水遊覽詩,看來王維是受了謝的影響,或至少他們做詩的思路有相近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