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魚恐龍

食魚恐龍

食魚恐龍又稱棘龍,一個特殊的陸生恐龍族,有著優越的捕魚先天糸件。它們有長滿很多小牙的長頜,在每隻前掌上還有一個大爪子。棘龍生活在白堊早期。從英國南部到北非和南美,它們的化石在世界各都有發現。

基本介紹

  • 別名:魚食性恐龍,魚食性獸腳亞目恐龍,棘龍
  • 中文學名:食魚恐龍
  • 拉丁學名:Fish eating dinosau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蜥形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馳龍科、棘龍科、斑龍超科等
  • 分布區域:英國南部到北非和南美
  • 生存時代:三疊紀到白堊紀(不包含鳥類)
  • 主要代表:將軍蛋雞龍、虔州龍、蜥鳥盜龍等
  • 主要食物:魚類為主,肉食為輔
簡介,形態特徵,骨骼特徵,體型特徵,生理特徵,捕食進化,其他發現,

簡介

主要捕食魚類並以魚為主要食物來源的獸腳亞目恐龍,著名和主要的代表有虔州龍、雙脊龍、單脊龍、惡龍、南方盜龍、蜥鳥盜龍、似鱷龍、脊飾龍等,這些恐龍有直接化石證據或很多生理構造證實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都是魚類。此外,儘管其他一些獸腳亞目恐龍如南方巨獸龍、恐手龍、棘龍、奧沙拉龍也有過食魚的化石記錄,但從它們的生理構造和生態環境來看,它們的主要食物並非魚類,因此不能包含在食魚恐龍之內。除此之外,雖然鳥類也是恐龍進化而來的,但是狹義的食魚恐龍一詞,不包括以魚為主食的某些鳥類。食魚恐龍全部生存在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如果從廣義上來看,包含恐龍的直系後裔鳥類的話,食魚性恐龍則一直生存。
食魚恐龍
單脊龍細長的頭骨和靈活的脖子很適合捕魚

形態特徵

骨骼特徵

對於體形龐大的食魚性恐龍來說,力量是最重要的要求。它們的腿骨龐大而結實,足以負擔巨大的身體。同時,它們進化出了一種巧妙的構造,減輕了其他骨骼的重量,而不會造成力量的衰減。
食魚恐龍
大型的食魚恐龍 似鱷龍

體型特徵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於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

生理特徵

儘管發現的食魚恐龍,來自於很多家族,包括馳龍科、斑龍超科、棘龍科、西北阿根廷龍科、暴龍科等。但是它們普遍都具有或包含著以下生理特徵:較窄的吻部、整齊的牙齒、狹長的嘴巴、靈活而較輕盈頭頸部、較修長的頸部、位置較靠後的鼻孔、較低矮化的頭部、細長的頭顱骨。

捕食進化

根據發現的化石記錄,最早的食魚恐龍,是生活在1.99億年前三疊紀最末期的雙脊龍,生存在美國亞利桑那和中國雲南省的祿豐縣。雙脊龍細長的嘴部、較修長的頭顱骨、整齊的牙齒、靈活的頸椎骨,都足以說明它們是種魚食性恐龍。而最晚出現的是生活在白堊紀末期6600萬年前中國江西贛州的虔州龍,被科學家們推斷經常食魚,因為它們特化的身體結構。科學家們認為,捕魚可以恐龍之間避免激烈的食物競爭產生的打鬥、還有助於恐龍自身體內補充蛋白質,並有益於智力發育及身體健康,所以很多恐龍都進化成了以魚為主食的魚食性恐龍。而在陸地的食草恐龍稀少時,或者偶爾想換換口味,一些平時捕捉大型食草恐龍為主的食肉恐龍也會捕魚(如棘龍、奧沙拉龍)。體型最大的食魚恐龍是生存在尼日的脊飾龍,化石表明這種恐龍至少重7噸,體長達到了13米長。而最小的食魚恐龍是中國的小盜龍,體長只有60厘米,體重不過1千克。

其他發現

第一隻被發現以魚為主食的恐龍是生活在歐洲的重爪龍於1985年在英國被發現和命名。
食魚恐龍
食魚恐龍雙脊龍的頭骨
最新被發現的食魚恐龍是2014年被命名的發現於中國江西贛州的虔州龍。
某些雜食性的鳥臀目恐龍(角足亞目和裝甲亞目)的恐龍,也有吃魚的化石證據,儘管這種化石很稀少。另外一些蜥腳亞目恐龍的幼年體也有食魚的記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