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蟎癭蚊

食蟎癭蚊

食蟎癭蚊,Acaroletes sp.,為雙翅目癭蚊科的一種昆蟲。分布於湖北等地區。寄主昆蟲為棉紅蜘蛛,主要危害棉花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食蟎癭蚊
  • 拉丁學名:Acaroletes sp.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I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
  • :雙翅目
  • 亞目:長角亞目
  • :癭蚊科
  • :食蟎癭蚊
  • 分布區域:湖北等
  •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形態特徵,雌蟲,雄蟲,卵,幼蟲,蛹,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徵

雌蟲

成蟲體長0.80毫米左右,黃褐色。全身密被細毛。頭、口喙黃色。複眼黑色,合眼式,無單眼。觸角黃褐色。胸部及足橙黃色。翅1對,卵圓形,膜質透明,上被細毛,翅的緣毛較長,翅脈4條,與食蚜癭蚊同,平衡棍(後翅)、足和腹部均為黃色,腹基部體內有暗紅色塊。觸角共14節(基節2,鞭節12),念珠狀,比體短,各鞭節基部膨大,橢圓形,後端縮小成頸狀,各節膨大部分具2圈剛毛,毛長約與一個鞭節相等;腹部粗短,橢圓形,末端具瓣狀片對。

雄蟲

觸角26節(基節2,鞭節24),念珠狀,比體長,各鞭節基部球形,上具1圈剛毛;腹部較小,近似圓筒形,末端具向上彎曲的攫握器1對,其上著生黃褐色幾丁質化的長鉤。

長0.15毫米,寬0.05毫米左右。淡黃色,長橢圓形,微彎曲。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1.10毫米,寬0.28毫米左右,深紅色,前端色淡,中部向後較濃。劍骨片分叉,叉口甚寬,叉端向前方兩側斜伸。

體長0.80毫米,寬0.30毫米左右,頭前有1對白色長毛,頭的後面前胸處有1對比頭前毛短的黑褐色毛狀呼吸管,長約為頭前毛的7/10。

生物學特性

食蟎癭蚊以結繭幼蟲在葉蟎寄主植物的枯枝落葉中和土表下越冬。翌年3-4月間化蛹羽化,交配後在有葉蟎的雜草上產卵繁殖,成蟲比食蚜癭蚊小一倍,但行動非常敏捷,飛翔迅速.產卵在有葉蟎的葉片背面或絲網上,少的1-2粒,多的5-6粒.幼蟲孵化後,主要取食葉蟎的卵,食量隨蟲齡的增大而增加,一頭老熟幼蟲,每天能取食棉葉蟎卵20-30粒。5月上旬,第二代成蟲有一部分遷入棉田,這時在受棉葉蟎為害的棉株上,可以查到食蟎癭蚊的卵。5月中、下旬為第二代幼蟲發生盛期,6月上旬幼蟲大部分老熟,在葉背基部主脈和支脈的交叉處結繭化蛹。6月中旬為第三代戚蟲羽化盛期,6月下旬以後,隨著氣溫升高,棉田發生數量漸減。白天成蟲活動時間,上午多在8-10時,下午在5-7時。清晨露水大或中午炎日高溫,則靜伏不動;無大風雨的陰天,活動時間較長。此蟲同食蚜癭蚊一樣,對化學農藥非常敏感,抗高溫及風雨的能力也較弱(湖北農科院植保所,198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