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猿雕,又名菲律賓鷹,是世界上體型最大、數量最稀少的雕類之一,屬於大型雕類,被人們贊為世界上“最高貴的飛翔者”,有“雕中之虎”的美譽。食猿雕體態強健,相貌兇狠,體長1米,重9公斤,兩翅展開長達3米。食猿雕是一種大型猛禽,非常犟悍,然而食猿雕的數量非常稀少,正處於絕種邊緣。目前成年的野生食猿雕,只剩不到250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猿鵰
- 別名:菲律賓鷹
- 體型:體長95cm,翼展可達240cm
- 重量:可達285g
基本信息,簡介,生活習性,繁殖,特徵,種類,哺育幼鳥,名字由來,紅皮書極危級,
基本信息
食物:猴、鹿、蛇、鼯猴、麝貓、蝙蝠、大型鳥類。
每巢產卵數:1 個。
簡介
食猿雕,又名菲律賓鷹,是世界上體型最大、數量最稀少的雕類之一,屬於大型雕類,被人們贊為世界上“最高貴的飛翔者”,有“雕中之虎”的美譽。食猿雕體態強健,相貌兇狠,體長1米,重9公斤,兩翅展開長達3米。上半身羽色為深褐色,下半身為淺黃或白色相間,頭部後面有許多柳葉狀冠毛,色黃有斑點。面部和嘴為黑色,遇對手或獵物時冠羽會立即豎起成半圓形。冠羽高聳,面目古怪,顯露出一副“鷹中之虎”的兇狠相。
生活習性
食猿雕生活在菲律賓熱帶雨林中,棲息於低山至開闊的草原地帶,習性與哈佩雕非常相似,喜歡“占地為王”,一對雕差不多要占領30平方千米的領域,並捕殺這個領域內的各種動物。善於在低空盤旋,一且發現獵物,就會閃電般俯衝而下,先啄瞎獵物眼睛,並撕成碎塊充飢。其主要獵物是各種樹棲動物,如貓猴、蝙蝠、蛇類、蜥蜴、犀鳥、靈貓、獼猴及野兔等,在村莊附近,它們還經常捕殺狗、豬等家畜,在啄食猴子時十分兇殘,所以有“食猴鷹”之稱。它們還經常埋伏在犀鳥的洞穴附近,捕殺為雌犀鳥餵食的雄犀鳥。
繁殖
食猿雕築巢於岩壁、喬木或灌木叢中,以枯枝和蘆葦等編成,內鋪獸毛和草。4~5月份產卵,幼鳥於8月底離巢。和其它猛禽一樣,食猿雕一生只追求一個伴侶,任何變故都不能動搖它們對伴侶的忠貞。
菲律賓曾經擁有非常好的熱帶原始森林,這是食猿雕理想的棲息環境。但進入19世紀70年代後,由於開墾土地的影響和人們的肆意捕殺,這種雄偉的猛禽已處於滅絕的邊緣,現僅存50對左右,分布在亞洲菲律賓群島的呂宋、棉蘭老島等島嶼的熱帶叢林中。為了拯救食猿雕,菲律賓政府將其定為國鳥,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並在1983年頒布法令,嚴禁射獵此鷹,違者罰以巨款,並加1-5年徒刑。
特徵
食猿雕是一種大型猛禽,非常犟悍,然而食猿雕的數量非常稀少,正處於絕種邊緣。目前成年的野生食猿雕,只剩不到250隻。食猿雕所築的巢非常大,直徑可達將近3公尺,但是它們的繁殖率很不穩定,一對食猿雕可能每2到3年,才會產下1隻雛雕。食猿雕的目前分布狀況並不明朗,但是它們所棲息的森林日漸縮減,導致它們的數量急劇下滑。
世界上最兇猛的鳥不是那些體型最大的鳥,而是一些身體中等的猛禽,如金雕、食猿雕和角雕等。它們都具有寬長的雙翼,有很高的飛行技巧和速度;有的高空能夠清晰地看到地上的獵物的一雙銳利的眼睛;還有像剛鉤一樣,適於在突襲時抓捕獵物、撕碎獵物的利爪和利嘴。
金雕是一種分布很廣的猛禽。在搜尋獵物時,它並不快速飛行,而是在天空緩慢盤旋,一旦發現獵物,便直衝而下,抓住獵物後又疾若閃電般飛向天空。金雕經過訓練,可以幫助獵人捕捉草原上的狼。它先是對狼進行長距離的追逐,等狼疲憊不堪時,就突然下降,用一隻爪抓住狼的脖頸,另一隻爪抓住狼的眼睛,使狼喪失反抗能力,隨後趕到的獵人就很容易將狼捕獲。據說,有一隻金雕曾創造過捕狼14隻的紀錄。
種類
產於菲律賓的食猿雕是南亞森林中的霸王。它體長達1米,重約4千克,頭後有許多長達9厘米的柳葉狀羽毛,當它發怒時,這些羽毛便豎起來。加上它巨大的鉤嘴和黑臉,構成極其兇惡的外貌。食猿雕喜歡“占地為王”,一對雕差不多要占領30平方千米的領域,以這個領域內的各種動物、特別是猿猴為食。
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叢林中的角雕,是另一種兇猛的鳥。它體長1米,體重達9千克,頭上有兩個高聳的羽冠,一雙腳幾乎和人的手掌一樣大,是所有猛禽中絕無僅有的,甚至有人稱其是最大的捕食性猛禽。動物被這雙利爪抓住,就有立即喪命的危險。角雕主要捕食捲尾猴、樹獺、浣熊等動物,有時連樹蟒也難逃其爪。
同屬於鷹科(Accipitridae)的食猿雕和角雕:
據自然雜誌報導,目前食猿雕保護最大的困難是它們的棲息地已經被分割:主要是棉蘭老島的馬榮火山保護區,和北部萊特島,而且上述國家保護區的面積太小,食物比較缺乏
食猿雕是世界上體形最大的猛禽之一,體長為85一95厘米,體重3.6一4.2千克。在它的頭部的後面,生有許多長達9厘米的矛狀或柳葉狀冠羽,當其發怒的時候,這些冠羽都高高地呈半圓形聳立起來,加上短而側扁的巨大鉤嘴和黑色的臉部,就構成了一副極其兇狠而古怪的面孔,令人望而生畏。食猿雕沒有亞種分化,是菲律賓熱帶雨林地區的特產動物,目前僅零散地分布在菲律賓的呂宋、薩馬、萊特和棉蘭老等島嶼的局部地區,所以也被稱為菲律賓雕。食猿雕堪稱森林中的霸王,具有短而寬的翅膀和長長的尾羽,能夠敏捷地飛行和突然增加速度,所以特別適合於在森林中活動。它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樹冠之中隱蔽地飛行捕食。而它當它需要從一個山谷飛往另一個山谷時,則在森林樹冠的上方採用翱翔的飛行方式。
食猿雕具有很強的領域性,每對差不多要占領30—50平方公里以上的領域,根據森林覆蓋的程度和地形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在它的領域內,大多數動物都是其獵捕的對象,尤其是獼猴等各種猴類、蛇、靈貓等樹棲動物。這些動物的種群數量在森林覆蓋較好的地區通常是比較豐富的。有時它還喜歡隱藏在犀鳥的洞穴附近,伺機捕殺那些來給在洞穴中孵卵的雌犀鳥送食物的雄犀鳥。那些喜歡在村落、農田等處活動的食猿雕,還常常捕食狗、小豬等家畜。
哺育幼鳥
食猿雕每年10—12月開始營巢,大多選擇生長在山谷斜坡的大樹,將巢築在附生在大樹上的蕨類植物形成的平台之中,距地面的高度一般在30米左右。每窩僅產1枚卵,孵化期大約為2個月。雄鳥送給雌鳥和雛鳥的食物頻次是不同的。在食物貧乏的情況下,由於雄鳥帶給正在孵卵的雌鳥的食物太少,雌鳥不得不離開巢和卵,自己去捕食,這種情況往往會導致孵化失敗而最終棄巢。在自然狀態下,食猿雕的繁殖率極低,不僅產卵的數目太少,而且哺育一隻幼鳥要花2年時間。因為幼鳥長齊羽毛需要4個多月,而且即使已經長齊了羽毛的幼鳥,仍然要在親鳥的領域中逗留到第二年。幼鳥在自己學習捕食技術的期間內,可能仍然需要親鳥的餵養。所以只有當幼鳥離開親鳥的領域之後,親鳥才可能再次營巢,進行繁殖。只有在幼鳥很小就夭折了的情況下,親鳥才在當年冬天繼續營巢繁殖。由此可見,一旦食猿雕的種群數量下降,再恢復則需要很多時間,更不用說幼鳥的發育和成長還要經過許多磨難和挫折。
名字由來
食猿雕被科學家發現已經有100多年了。1894年,英國一名博物學家在菲律賓薩馬島的熱帶叢林中進行考察時,第一次發現了這種性情兇猛、喜歡捕食猴子的鳥類,並且採到了它的標本,經過一番仔細的研究,將其命名為食猿雕。但是,從那時到現在,這種珍貴的動物卻一直沒有擺脫逐漸走向滅絕的命運。
紅皮書極危級
食猿雕(Pithecophagajefferyi)紅皮書極危級自1960年以來,由於深山老林的不斷減少,動物天然棲息地喪失,這種菲律賓猛禽的數量已從6000隻減少為300餘只,滅絕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目前正採取法律保護、科學研究、公眾教育、人工養殖等多項拯救措施,但當務之急是對森林系統的保護,這將有助於食猿雕以及與之共棲的另外27種受危林鳥的生存。
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食猿雕被列入附錄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