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生產基地

食物生產基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食物的生產地。人類的食物生產基地主要包括農田、溫帶草原和海洋,因此地球上食物生產就形成了三大基地。農田主要生產糧食,即植物性食品,也稱初級生產量,草原和海洋主要提供肉、奶、魚類等動物性食品,也稱次級生產量。

農田的年初級生產量,全球約為2.73×10千卡,可供人類直接食用的占20%,為5.46×10千卡,而不能食用的初級生產量中有25%可轉化為次級生產量,可得3.42×10千卡。直接食用的能量中除去經濟作物的占用量,農田一年的生產食物總共為5.23×10千卡。
草原的年初級生產量(牧草)約為1.62×10千卡,其中90%可供動物食用轉化為動物性食物,實際上被動物利用的只有25%,即3.66×10千卡,按1/10轉化率計算,人類從草原可得食物3.29×10千卡。
海洋的年初級生產量(浮游植物)為1.65×10千卡,人類捕撈的肉食動物中1/3不能食用,最終的食物為3.40×10千卡。
故全球三大食物生產基地向人類提供的食物約為5.59×10千卡。從三大食物生產基地的產量而言,全球生產的食物按平均分配足夠人類使用,但由於社會制度造成分配不平均,使人類食物產生供需不平衡,出現“糧食危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