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卵赤蟎

紅鈴蟲、棉鈴蟲小造橋蟲、卷葉螟、葉蟬、盲蝽、煙粉虱、紅蜘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食卵赤蟎
  • 拉丁學名:Abrolophus sp.
  • :動物界
  • :蛛形綱
基本信息,中文名,拉丁學名,綱,目,科,功能類別,寄主危害作物,形態特徵,成蟎,卵,幼蟎與若蟎,生物學特性,發生消長規律,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食卵赤蟎

拉丁學名

Abrolophus sp.

蛛形綱

蜱蟎目
食卵赤蟎食卵赤蟎

赤蟎科

功能類別

捕食性天敵

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黃瓜

形態特徵

成蟎

體長0.96~1.15毫米,寬0.53~0.60毫米。赤色,長橢圓形。後體部中央兩側稍向內凹,俸軀密被短毛。從背面看,前端尖,後端圓鈍,近前足體後方最寬。前足體上具硬化的感覺區,感覺區的兩端呈三角形,位於前端者較大,後端者小,中間狹窄成直條,兩端各具感毛1對。在前1對感毛的前方有剛毛3根,1根居中,2根並列在前。在感覺區中央兩側的下方,著生單眼1對,眼的下方無毛。須肢具拇爪複合體,脛節端部具1爪,跗節著生在脛節的側方,基部大,末端縮小,長度約為膝節的1/2,比脛節稍長。動螯鉗堅固,長而直,呈針狀,基部向內彎,形如剪刀,能縮入和伸出。第I、II步足基節分離,第Ⅲ、IV對步足基節離得更遠,第Ⅳ步足基節呈梯形排列,足式為:4-1-3-2。第II、Ⅲ步足淡黃白色。各步足跗節末端具爪,無爪間突,足I跗節較寬大,跗節、脛節及各足節被毛,在跗節和足I脛節上還有許多具線紋的感毛散布於這些觸毛之間。生殖孔縱裂,位於第IV對步足基節之間。

近圓形,淡紅色;長0.18毫米,寬0.14毫米左右。一般數粒散產在一起。

幼蟎與若蟎

初孵時淡白色,呈圓形,足3對。2天后變成若蟎,有足4對,基本與成蟎相似,但體色較淡,為橙黃色,兩端為橙紅色。體長橢圓形,中央不內凹。

生物學特性

(1)習性:食卵赤蟎在棉花、疏菜、綠肥和雜草上都有分布,棉田數量較多。若蟎和成蟎活動能力都很強,爬行速度快,多在棉株中、下部葉片背面、棉鈴苞葉和萼片內活動。幼蟎孵化後即進行捕食。6—7月間,一般從早上6點半至下午19點半活動,19點半以後便隱伏予棉株基部附近土縫中。
(2)歷期:在湖北省,7月上旬幼蟎歷期3天;若蟎歷期7.50天,合計10.50天,成蟎壽命6天左右。8月上旬幼蟎歷期2天,若蟎歷期6天,成蟎壽命5天左右。在室內34℃恆溫條件下,幼蟎歷期3天,第一若蟎歷期4天,第二若蟎歷期3.50天;在37℃的恆溫條件下,幼蟎歷期2天,第一若蟎歷期3.50天,第二若蟎歷期2.50天(湖北省天門縣黃潭農科所,1978)。
(3)捕食:食卵赤蟎捕食範圍較廣,在棉田可捕食紅鈴蟲、棉鈴蟲、棉小造橋蟲、棉大卷葉蟲和斜紋夜蛾等鱗翅目害蟲的卵,亦可捕食棉葉蟬、盲蝽象的卵以及煙粉虱、棉時蟎等。湖北省天門縣黃潭農科所於1978年6月4日,在棉株上接有紅鈴蟲卵、棉蚜、棉葉蟎、棉鈴蟲的卵和初孵幼蟲等害蟲,並放上食卵赤蟎,進行4天4夜的連續觀察的結果是:食卵赤蟎捕食紅鈴蟲卵128粒,平均日食32粒;捕食棉蚜36頭,平均日食9頭;捕食棉鈴蟲卵60粒,平均日食15粒;捕食棉葉蟎56頭,平均日食14頭。

發生消長規律

食卵赤蟎在早發棉田出現的時聞在5月中、下旬;遲發棉田在6月上、中旬,相隔半月左右。其發生量,總的趨勢是前期少,後期多。在不施用農藥的情況下,早發棉田比遲發棉田多;後期遲發棉田比早發棉田多。這種差別與棉花的長勢以及相應的害蟲發生數量有關。
我們於1976年在湖北省天門縣作過系統調查,食卵赤蟎在棉田內可出現3個高峰,分別在6月10日、7月20目和9月10日,以最後一個高峰的數量大。天門縣黃潭農科所於1978年作過調查,該年出現4個高峰;6月10日、7月5日、7月25日和9月5日,以9月5日的種群數量為最多。

地理分布

湖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