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鵝嶺(廣東省惠州市飛鵝嶺)

飛鵝嶺(廣東省惠州市飛鵝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飛鵝嶺位於廣東省惠州市,緊鄰惠州西湖,坐落在南湖西面,高70多米,形似飛鵝,是惠州古城天然屏障,相傳古代有一仙人騎著木鵝從遙遠的北方飛來,看見惠城山清水秀,西湖風光美麗,便降落湖中不再離去,他的木鵝化做一座山嶺臥於湖濱,就是現在的飛鵝嶺,惠州因此亦稱鵝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鵝嶺
  • 位於:廣東省惠州市
  • :70多米
  • 形似:飛鵝
簡介,布局,歷史,傳說,翟火姑,孫中山,周恩來,蔣介石,詩文,東征紀念園,

簡介

飛鵝嶺是東征主戰場。 “飛鵝攬勝”為西湖新“十八景”之一。
飛鵝嶺原是兵家重地,扼惠州南大門,故惠州古來就有天塹美名。現山頂仍有完好的碉堡、戰壕。東征時,孫中山蔣介石周恩來曾親臨飛鵝嶺指揮戰鬥,現仍保存有戰壕與機槍掩體等遺蹟,見證著當年國共合作討伐軍閥陳炯明的史實,其名跡為鵝嶺增添了絢麗光彩。

布局

飛鵝嶺有“飛鵝覽勝”之譽。飛鵝嶺東門建有牌坊,西門入口處摩崖石壁刻蘇東坡書4米大“鵝”字,上有“國民革命軍東征紀念館”。嶺上建有二層黃琉璃瓦覽勝雙亭,花崗岩石廣場上,安置有“國民、革命軍東征戰士”群雕和一架戰鬥機。登山步級、爬山廊、眺望台、園林小品等,各具嶺南建築特色。飛鵝覽勝景點,融風景名勝和歷史事跡於一體,更具紀念教育意義。

歷史

北宋紹聖三年(1096),秋冬之交,惠州水東白鶴峰熱鬧非凡。原來,蘇東坡正在為自己的新居舉行上樑儀式。這位大文豪興致勃勃,揮就一篇《白鶴新居上樑文》。文章開首寫道:“鵝城萬室,錯居二水之間;鶴觀一峰,獨立千岩之上。海山浮動而出沒,仙聖飛騰而來往……”
從此,惠州的古稱“鵝城”才正式出現在文字記載中。蘇東坡用如此寥寥數字,就交代了古城惠州淵源久遠的歷史信息:“仙聖飛騰”與“木鵝仙城”的美麗神話有關。
事實上,關於鵝城的傳說大概在隋唐年間已經在惠州坊間流傳,其內容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夢遊羅浮的歷史故事相關聯,說乘坐木鵝來游羅浮溯東江而至惠州的那位“仙人”就是謝靈運,而他舍舟登岸之地就是位於惠州城西南的飛鵝嶺。
飛鵝嶺名字的得來,最後還是成就了惠州的古稱。從這點來說,飛鵝嶺可算是惠州之源。

傳說

相信每一個惠州人在談起飛鵝嶺的傳說,都能說出點道道來。目前最流行的版本,還是南宋地理學家王象之在其著作《輿地紀勝》上所云:“古有木鵝仙城,相傳古仙放木鵝流而至此,因建城……至今稱惠陽曰鵝城、鵝嶺。”陽江
可不管是蘇東坡還是王象之,都沒有說明“仙人”的名字和“木鵝至此”的時間,歷來史籍也難覓這一傳說的實據所在。倒是惠州坊間代代相傳的鵝城傳說,將謝靈運夢遊羅浮的典故添注人情與詩意,演變成惠州的獨家專利。
《惠城文史》特約作家、文史學者何志成在其《惠州前事略》一文對此有一番詳述:南朝宋元嘉十年(433),謝靈運被彈劾流放廣州,不久以謀反罪在廣州被誅。謝靈運流放廣州期間,有一天夜夢羅浮,明旦感而作《羅浮山賦》,最後幾句曰:“發潛夢於永夜,若愬波而乘桴;越扶嶼之細漲,上增龍之合流;鼓蘭枻而水宿,杖桂策以山游。”所謂“桴”,即小木筏。也就是說,謝靈運(傳說中的仙人)按照夢境的啟示乘著一隻二頭豎起、狀似木鵝的小木船從廣州出發,游完羅浮後至增江與龍江(東江古稱)交匯處,再溯龍江而上,來到古惠州。
據說那時古惠州城區江、湖連成一片,水天茫茫,謝靈運只能在小船里過夜。第二天謝靈運爬上一個小山(今飛鵝嶺)遊玩,並在那裡升天了,留下的那隻木鵝變為一塊陸地。入隋後,隋文帝在這塊木鵝變成的陸地設立循州(惠州)總管府,開創了惠州成為州(府)治的歷史。
胡適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由於後人諱說謝靈運其人其事,因此謝靈運在廣州被誅的事實竟被傳訛成在鵝嶺升天。
鵝城傳說為惠州披上了神秘色彩。相傳宋時有異人為惠州留下了兩則古讖:一是鱷湖平,出公卿;二是狀元出鵝城。結果公卿是出了,卻就是等不到狀元。明代歸善人吳高在編撰嘉靖丙辰版的《惠州府志》不得不感言:“觀(鵝城)山水郁蔥之氣,讖不歷傳,蓋有待也。”他認為惠州山水人文如此之盛,出狀元仍然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還有一則傳說在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水語》中有記載:“惠州城中亦無井,民皆汲東江以飲,堪輿家謂惠稱鵝城,乃飛鵝之地,不可穿井以傷鵝背,致人民不安,此甚妄也。”古代的“鵝背”之說至少可以說明,“鵝城”的傳說早在民間深入骨髓了。

翟火姑

閏七月初五,翟火姑復擁數萬眾屯踞惠城東南花邊嶺,接著分兵二路,一路圍歸善縣城,一路由飛鵝嶺進攻惠州府城。當翟火姑攻入府城南飛鵝嶺後,被西湖所阻,不能前進,遂決堤放水。但經探測,發現湖水太深和淤泥太多,湖水乾涸後也不利作戰,遂放棄攻城計畫。翟火姑在飛鵝嶺與守城官兵互相炮擊數天,由於官兵嚴密守衛,晝夜不懈,加上城中稽查甚嚴,無隙可乘。至十五日夜,翟火姑派遣數十人潛往府城水門外民居,企圖在民居內偷挖城牆攻城,又被官兵發現,歸善知縣何慶齡立即派兵從燒布場渡過西支江,將偷挖城牆的翟火姑人馬消滅。是夜翟火姑率眾東進,進攻河源,惠州解圍。

孫中山

1923年夏秋間,陳炯明敗退東江,死守惠州城,投靠北方軍閥,賣黨求榮。全國上下一致請孫中山先生首先討伐陳炯明,肅清其殘餘,安定後方,然後北伐。
孫中山先生接受各方的請求,即以大元帥命令大本營參謀長李烈鈞計畫東征,一定要攻下惠州城,砸爛陳炯明的巢穴。
當時,孫中山的副官張猛去參戰,李參謀長特向孫中山先生請派張猛到長洲要塞司令部當中校主任參謀,主要是要我協助蘇從山司令計畫將長洲要塞總台的新西江炮台和白鶴炮台兩門要塞重炮(一門十五生的口徑,一門二十一生的口徑),搬到惠州城外飛鵝嶺、梅湖炮兵陣地安置好,請孫中山先生看試炮。
那天在轟擊惠州城時,連發兩炮都命中,城牆崩裂了。但打不到敵人,反而把城牆邊的茅棚、泥牆屋都燒毀了,有些倒塌了,孫中山先生用望遠鏡一看,就馬上制止,不準再開炮。孫中山先生對人民的生命財產極為關心,對這樣損害人民生命財產的事極不贊同,除了表現一片憐憫之心,還對張猛說:
“你們這樣打法,打死了老百姓,燒毀了老百姓的房屋,只有增加老百姓對我們的憎恨,他們就會幫助敵人來打我們,正是上了敵人的大當,你們千萬不要再開炮亂打,要想辦法發動各村鄉民組織十字會,由政府撥款去購買糧食、物資以及器材等,去救濟因戰禍而受害的老百姓,這樣還可以挽回人心向張猛,也是一件愛民的策略。以後如有誰再損害到老百姓的一草一木,都要受到軍法判處。”
(二)為了要打破惠州城,孫中山先生命魚雷局長謝鐵良搬運十幾個魚雷去準備爆炸惠州城腳,為大部隊打通進攻路線,不幸在飛鵝嶺腳因雷管碰撞而失事,全部魚雷爆炸,而殉難的有長洲要塞司令蘇從山、魚雷局長謝鐵良、航空隊長楊仙逸等數十人,孫中山先生即以大元帥命令追贈謝鐵良、楊仙逸、蘇從山三人為中將(所令全文有照片存)。
那天,蘇司令叫張猛留守司令部督促辦理一些報銷公事,故未有同行而免於難,但要塞司令一時無頭,孫中山先生便在博羅前線打電話給胡漢民秘書長,要張猛暫行打理要塞事宜,等待新任司令馬伯麟來接事,其後我辦清移交手續,孫中山先生才調我回大本營任上校咨儀,仍然和過去一樣當副官,負責交際、聯絡各項任務。孫中山先生為推行三大政策,發展新的三民主義,曾派我帶信到惠州會館(現越秀南路)彭湃同志初辦時的農民運動講習所,約毛澤東等幾位委員到大本營開會。

周恩來

1925年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時,正是周恩來力主攻打素有東江天險的惠州城,並親自登上市區飛鵝嶺,實地查看東征軍的炮兵陣地。記者從市委黨史研究室獲悉,目前正在編著的《東江革命與文化》一書中,專門詳細記錄了周恩來當年在東江地區的革命實踐。
東征時周恩來主張攻城
根據史料記載,由於陳炯明叛變,1925年10月,廣東國民政府組織了第二次東征,任命周恩來為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併兼任第一軍政治部主任和第一師黨代表。當月10日,東征軍抵達惠州,當時惠州自宋代後從未被攻破過,13日上午9時,東征軍開始攻城,但遭失利,傷亡慘重,時任總指揮的蔣介石主張放棄惠州,改道東進。
此時,周恩來主張攻城並提出了正確的策略。他說:“攻下惠州,對整個戰局,不僅在軍事上,而且在政治上影響重大,要重視政治。”14日下午4點,東征軍以傷亡400人的代價攻下惠州城,殲敵4000人。此後,東征軍乘勝東進,並於11月上旬,取得第二次東征的完全勝利。
飛鵝嶺曾是炮兵陣地
據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洪漢文介紹,當年攻打惠州時,飛鵝嶺是東征軍的炮兵陣地和戰略據點,周恩來曾親自登上飛鵝嶺實地查看。記者昨日下午來到飛鵝嶺時,也在國民革命軍東征戰士石雕和飛鵝嶺公園介紹的碑文上發現有此記載。據洪主任介紹說,當時除了飛鵝嶺上的炮兵陣地外,東征軍還有一個炮兵陣地位於西湖泗洲塔所在的小山上,主要用來炮轟如今的朝金門處。
除了攻打惠州城外,周恩來另外一次前來惠州是1925年2月24日,當時他帶領第一次東征的東征軍攻打淡水,此役周恩來親自組織在黃埔軍校教導團挑選官兵組成220人(其中10名軍官中就有8人為共產黨員)的敢死隊,擔任爬城牆強攻任務,周恩來還親自為敢死隊做動員,並最終於2月16日獲得全勝。

蔣介石

1925年10月8日 蔣介石在石龍作出攻占惠州城的部署。
10月10日 蔣介石、周恩來等率東征軍總指揮部人員由石龍乘船進抵博羅,設行營於縣署。
11日 東征軍中路縱隊攻城軍各部進抵惠州城郊;第2師第4團占領下角莊附近,擬攻北門(朝京門);第3師占領上、下馬莊、飛鵝嶺,擬攻西、南各門。
為迅速攻克惠州城,東征軍攻城軍令編組攻城先鋒隊(敢死隊)。第3師3個團,每團選士兵150名,3團共450名編成3隊。第2師第4團選士兵200名編成2隊,共5隊,計650名。每5名隊員發竹梯1個。先鋒隊統由總隊長杜從戎指揮。隊員每名犒賞30元,首先登城者獎100元。
第1縱隊長何應欽偕第2師第4團團長劉堯宸及蘇俄顧問切列潘諾夫、炮兵顧問夏斯特諾夫、機槍顧問帕洛、工兵工程師亞科夫列夫,親赴距惠城300米之下角附近詳細偵察,又沿西湖西岸高地至飛鵝嶺附近與第3師師長譚曙卿晤談後,即返回博羅。經實地偵察結果,決定以惠州北門為主攻方向,西門為助攻方向。下角塔後方高地及下角塔、飛鵝嶺等處為炮兵陣地。下角西崖庵附近及西湖西岸高地為機關槍陣地。
12日 蔣介石偕何應欽由博羅乘船至白沙堆登岸至第4團陣地太保山、第3師陣地飛鵝嶺視察,並用望遠鏡瞭望惠城。本定午後開始攻城,因野炮未到,推遲一天攻城。下令各軍圍繞惠州城外宿營。蔣亦于飛鵝嶺山麓佛祖坳廟門外露宿。漏夜搭架浮橋,使兩岸聯絡便捷。
13日 上午10時,東征軍開始圍攻惠州城。縱隊長何應欽、第3師師長譚曙卿等均親臨前線指揮。蔣介石在飛鵝嶺後側小山指揮炮隊。野炮兵猛烈轟擊惠州城內各重要目標,飛機在惠城上空盤旋投彈,散發宣傳品,城內許多重要目標被擊中或擊毀。下午2時,東征軍步兵開始總攻擊。第4團向北門;第7團向小西門南門一帶;第8團向西門一帶,第1補充團向東南門同時攻擊。至4時,第4團在北門連續衝鋒5次,第7、8團及補充團亦衝鋒數次,因守軍拚死抵禦,北門城樓隱蔽的側防機槍射擊尤為猛烈,致攻擊受挫,第4團傷亡尤重。第4團團長劉堯宸為鼓舞士氣,親率衛隊衝鋒,不幸中彈陣亡,終年31歲(劉堯宸是福建福清人,保定軍校7期畢業)。當日,該團第1、2營營長杜××、冷欣負傷,副營長譚鹿鳴陣亡,士兵傷亡甚眾。因天黑,下令暫停攻擊。晚,曾一度考慮放棄攻城。調程潛部包圍惠州城,大隊向海陸豐前進。旋,決定繼續攻城。
15日 蔣介石率東征軍總部人員由飛鵝嶺入駐惠州城,惠州紳商工學各界數百人出城歡迎,總指揮部行營設舊督辦署。

詩文

飛鵝嶺既然有如此美麗的傳說,那千百年來是不是惠州的旅遊聖地?其實不然。不管是歷代的地方史志還是西湖的重要文獻,關於飛鵝嶺的古代詩文記載實在是少得可憐。這座海拔70多米的小山雖然是西湖的制高點,但似乎被拎出了西湖勝景之外,顯得默默無聞。
《惠陽山水紀勝》稱飛鵝嶺“山翔翥如鵝張翼”;《惠州西湖志》稱其“三面環水,昔時林木秀髮”。由於山上缺乏人文景觀,導致遊歷西湖的文人墨客們都鮮有涉足。從古代西湖水域分布情況來看,飛鵝嶺不僅三面環湖,還有一條溪水阻隔道路,交通實在不便利。倒是明萬曆年間在山腳下蓋起了一座鐵陵庵,還稱那裡是南郊福地。
自古以來,西湖周邊的山由於得益於佛、道兩教的傳播,山上大多建有廟宇庵堂,惟獨飛鵝嶺有所例外。按道理,單憑“木鵝仙城”的傳說,該能吸引多少善男信女啊!一個較為可信的解釋是,由於飛鵝嶺是惠州古城的天然屏障,自古以來就是扼守惠州南大門的兵家重地。這樣的地方,遊人自然難以窺見廬山真面目了。
據《惠州府志》,清鹹豐六年(1856),惠州農民起義領袖翟火姑擁數萬眾屯踞惠城花邊嶺,接著分兵二路,一路圍歸善縣城,一路由飛鵝嶺進攻惠州府。當翟火姑攻入府城南飛鵝嶺後,被西湖所阻,只能在飛鵝嶺上與守城官兵互相炮擊數天。由於官兵嚴密守衛,晝夜不懈,再加上城中稽查甚嚴,無隙可乘,翟火姑未能攻破向來有天塹美名的惠州城。
經此一役,鵝城民謠“鐵鏈鎖孤舟,浮鵝水面游;任憑天下亂,此地永不憂”應運而生。

東征紀念園

飛鵝嶺東征革命紀念公園將圍繞東征革命歷史這一主題設定園內主要景點,對現有的戰壕、碉堡、碑刻等戰爭遺蹟進行修整。
規劃:全園分為五個主要功能區:主入口廣場區、紀念園區、攬勝區、登山樓景區和市老幹部活動區。
1、主入口廣場區:為遊人主要集散區,應設定集散廣場和綠化式停車場。入口區視野要開闊,同時應具有鮮明的主題公園的特色。區內應設定旅遊產品商店以及公共廁所。
2、紀念園區:在現有遺蹟、紀念設施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改造、完善。
對現有戰壕、碉堡等戰爭遺蹟進行修整和適當延伸,提高遊人的可參與性,增強娛樂性;以雕塑、碑刻等多種手段,生動再現東征歷史事件及人物。
3、攬勝區:對現有攬勝亭及其周邊環境進行改造、完善,營造舒適宜人的登高遠眺的新園林景觀。
4、登山樓景區:改造、擴大入口區面積,保留現登山樓極其部分景點,其一樓現有商業鋪面應收回,改為旅遊服務商店。該區應設定綠化式停車場。
5、市老幹部活動區:規劃用地面積10400平方米,保留並改造基地內兩棟臨湖的3層建築,使其滿足景觀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