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唐初
唐初﹐以隨
李淵起兵太原的部分將士置北門(玄武門)屯營﹐所領兵號為“元從禁軍”。太宗貞觀十二年(638)分置左右屯營﹐所領兵名飛騎﹐隸屬屯衛。高宗龍朔二年(662)﹐左右屯營脫離屯衛獨立。同年﹐改屯營為左右羽林軍﹐所領之兵一度改名
羽林郎﹐不久仍舊名飛騎。飛騎早期由元從禁軍的子弟和衛士(府兵制下的兵士)中選充﹐玄宗先天二年(713)規定﹐一律從衛士中簡補。次年﹐又從出征吐蕃的兵募中選拔壯勇之士為飛騎。隨著府兵制的衰落﹐衛士不再上番宿衛﹐飛騎全部出於招募。飛騎的任務是宿衛宮禁﹐但有時亦奉命出征。按規定﹐飛騎的身高﹑體力﹑弓馬技藝都有嚴格標準﹐合格的才能選充。實際上開元﹑天寶間的禁軍多半來自長安市上的商人富戶以及無賴游手。他們投充飛騎﹐是為了逃避徭役和獲得庇護﹐平時很少訓練﹐更少實戰經驗﹐因此戰鬥力非常弱。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中﹐羽林軍和從羽林中分出來的龍武軍﹐小部分隨玄宗奔蜀及從肅宗奔靈武﹐大部分潰散。
肅宗至德二載(757)重建北衙禁軍﹐羽林(飛騎)﹑龍武(萬騎)和增置的神武(天騎)稱為六軍。代宗時﹐來自西北的神策軍入為禁軍﹐六軍地位降低。
唐末
直到唐末﹐六軍雖一直存在﹐也仍然領兵﹐但和過去一樣﹐所有禁軍(包括後來的神策軍)都是商人富戶的蔭庇場所﹐不堪一戰。
歷史地位
從北門屯營始置到羽林軍建立後的一段時間內﹐飛騎曾經是守衛宮禁的主要力量﹐在歷次宮廷政變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武后至中宗景龍元年(707)﹐原先從飛騎和官戶(官府所屬的卑賤人戶)中選取的百騎﹐發展為千騎﹑萬騎﹐於是羽林軍中左右飛騎和左右萬騎並稱為四軍。
李隆基憑藉這部分力量發動推翻韋皇后(見韋後之亂)的政變﹐不久﹐又倚萬騎消滅了政敵太平公主。開元二十六年(738)改萬騎為龍武軍﹐地位駕於羽林之上﹐飛騎不再是北門軍主要力量。
相關連線
羽林軍
漢有“羽林騎”,設羽林監,掌送從。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設羽林軍,羽林軍約有七百人,選隴西,天水等六郡"良家子"充當,相當與郎!漢武帝“恐中尉之權太重,又於光祿勛置羽林、期門,而後南北二軍之勢始均”;羽林軍之名取“為國羽翼,如林之盛”的之意。歷代沿設羽林監,魏、西晉時領營兵,東晉無營兵。北朝魏、齊有羽林監,北周大司馬所屬有左右羽林率。隋煬帝改左右領軍衛為左右屯衛,所領兵稱羽林。唐龍朔二年(662),置左右羽林軍,為北衙禁兵。左右羽林軍各有大將軍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三人,從三品;並有長史、錄事參軍事、倉曹參軍事、兵曹參軍事、胄曹參軍事及司階、中候、司戈、執戟、長上等官。另有左右翊衛中郎府中郎府,正四品下,及左右中郎、左右郎將等官。
御林軍
羽林軍又稱御林軍,是護衛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軍隊。在封建社會,皇帝的旨意稱為"御旨",皇帝的印鑑稱為"御璽",護衛皇帝的軍隊也就成了"御林軍"。 駐守在國都--京城,是御林軍的又一個重要特徵。
探尋中國古代御林軍的身影,我們首先要把目光聚到曾經是六朝古都的北京。
北京,一個古老而又神聖的城市;北京,一個博大精深而又充滿神秘感的城市。當你透過城市的喧鬧,揭開歷史塵封的歲月時,北京的磅礴大氣和神奇就會漸漸展現在你的眼前。
北京自三千多年前建城,從春秋戰國到隋唐五代,始終以軍事重鎮的雄姿矗立於我國的北方,其問群雄逐鹿,戰事頻仍。特別是北京自遼代成為陪都後,開始了由北方軍事重鎮向首都城市的轉變,更是開始了皇城輝煌歷史的里程碑。
金代,北京成為了一代王朝的正式首都,也成為了北半箇中國的政治中心。元、明、清時期,北京更成為了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國首都,成為了全中國的政治中心。隨著北京政治地位的不斷變化,圍繞皇宮展開的軍事活動、警衛內容更為豐富,鬥爭更加激烈,特別是圍繞爭奪最高權力的鬥爭,駐守在皇帝身旁的"御林軍"更是發揮了特殊作用。歷代統治者為了維護其政權,十分重視京師的宮廷警衛工作。遼代,為保衛皇室的安全,保衛陪都的安全,在北京地區部署了精銳的禁衛軍,並首創治安管理的專門機構--警巡院;金朝遷都北京後,禁衛機構更為完善,統治更加嚴密;元朝統治者在大都設定了眾多的軍衛,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防衛專政體系;明朝將七八十萬京營軍駐紮京師,築長城、修城池,設"上二十六衛"擔負宮廷侍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防衛與治安體系;清朝在北京建立了龐大繁雜的警備治安機構,將號稱禁旅八旗的十餘萬精銳厚集京師;北洋軍閥時期,袁世凱及皖、直、奉系軍閥為鞏固其獨裁統治,都在京畿部署了大量自己派系的軍隊,任命親信統轄北京的軍警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