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霆號驅逐艦

飛霆號驅逐艦

該艦原為英國偉德船廠(J.Samuel White and Company)建造的驅逐艦驗證艦“海蛇”(Sea Serpent)號,工廠生產編號746。1894年3月31日被阿姆斯特朗公司購入,在埃爾斯維克船廠(J.White & Elswick)改裝,工廠生產編號621。1894年8月12日(一說8月6日)由中國駐英公使龔照瑗委託中間商人巴墨(John.Palmer.Jr)購入中國,經李鴻章命名為“飛霆”號(英文艦名H.I.C.M.S Fei Ting)。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飛霆
  • 英文名稱:H.I.C.M.S Fei Ting
  • 國家:中國
  • 標準排水量:349噸
  • 滿載排水量:401噸
歷史沿革,艦艇結構,艦艇性能,服役狀況,

歷史沿革

該艦是甲午戰爭期間,中國應急向外購買的軍艦之一,購買後因為英國嚴守中立,禁止武器出口,“飛霆”一直延至1895年6月23日才由英方船員駕駛回華,當年9月21日抵達天津大沽交船。此後一度作為北方海防的重要艦隻之一,1900年庚子事變時在大沽船塢被俄軍俘,艦上武備等設施遭到拆除、破壞。1902年12月9日重新由清政府從俄軍手中收回,在大沽船塢試圖修復。1911年11月12日,該艦在江蘇鎮江附近江面參加辛亥革命,時任管帶溫朝詒。1913年從海軍退役,出售給福建鹽務部門,更名“公霆”,1914年在福建外海龜山海面觸礁沉沒。
飛霆號驅逐艦

艦艇結構

“飛霆”號在外觀上與當時著名的“迅速”號很相似。平齊的甲板,木製船尾,指揮台前面有兩個並排的細長煙囪,船中央有堅固的艦橋。此艦訂購後又被英國政府扣留,它在扣留期間做了一些改進,由於乾舷較低,它的前甲板和側舷上都加裝了鋼製防浪板,以提高它的遠航能力。
飛霆號驅逐艦

艦艇性能

“飛霆”艦長63.7米,寬7.2米,吃水3米,排水量正常情況下為349噸,滿載時401噸。立式蒸汽機2座,功率為3000馬力,鍋爐2座,雙軸推進。載煤量104噸,它的武器系統包括2門3.75英寸速射炮,4門3磅炮,2具雙聯裝迴旋式魚雷發射管,1具艦首單管魚雷發射管。

服役狀況

1900年義和團事件時,“飛霆”正在大沽船塢修理。6月18日,八國聯軍攻入船廠後,該艦機件多被俄拆卸而去,無法行駛。1907年,清廷批准其在天津大沽船塢修理,1909年修竣,但海軍編制中一直不見其下落。
關於“飛霆”結局的猜測里,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學者田村俊夫的觀點。田村俊夫在發表於1984年7月號SeaPower雜誌上的“飛霆”文章中表露了其看法,根據民國時代池仲佑編纂的《海軍大事記》中涉及倒袁戰爭的部分出現了“飛霆”艦名這一情況,田村俊夫推測這艘軍艦服役到了1920年代。但是他又擔心這裡出現的“飛霆”,會否是早年間阿姆斯特朗生產的老“飛霆”蚊子船。
田村俊夫的這篇文章,曾譯作英文又發表至WarshipInternational雜誌。同在這本雜誌刊載文章的英國海軍史學者彼得?布魯克(PeterBrook)深受此文影響,其撰寫的WarshipsforExport——ArmstrongWarships1867-1927中,有關“飛霆”歸宿的部分完全照搬了田村俊夫的觀點。2006年,中國海軍史研究會翁巍先生在“帝國輕騎——魚雷炮艦‘飛霆’”一文中,再度提及“飛霆”的歸宿問題,其主要觀點與田村俊夫一致。翁文對田村有關“飛霆”蚊子船的疑惑表示支持,並舉出了“飛霆”蚊子船曾遭火焚沉沒,後經打撈修復於1913年出售給福建鹽務的說法,認為討袁軍中出現的“飛霆”很有可能是這艘蚊子船。至於魚雷炮艦“飛霆”究竟是怎樣的歸宿,翁文贊同田村俊夫的1920年代消失說。
然而,魚雷炮艦“飛霆”真正的歸宿究竟如何?其實,上述觀點已經就要接近真正的答案。
首先是蚊子船“飛霆”的問題。蚊子船“飛霆”屬於李鴻章最早從英國購買的4艘字母炮艇之一,長期在南洋水師服役,甲午後因為艦齡過老,艦況太差,兩江總督劉坤一為節省維持經費,將其裁停閒置。1902年,經時任兩江總督張之洞奏請,被裁停的“飛霆”重新啟用,在瓜州一帶長江內河負責緝捕私鹽。後又改派到江蘇儀征,負責江上緝私。1905年8月13日停泊江面時,因夏季氣溫過高,船上儲存的無煙火藥發生自燃爆炸,“飛霆”被炸沉沒,船員多人死傷,由時任兩江總督魏光燾上奏註銷。此後,並沒有所謂的打撈修復,更不存在出售的情況。那段1913年“飛霆”出售給福建鹽務的記載中提到的“飛霆”,其實才是真正的魚雷炮艦“飛霆”。
清朝末年,革命軍在武昌發動首義成功後,內地各省紛紛起事效仿反清。11月8日,駐守江蘇鎮江的清軍新軍發動起義,成立鎮江軍政府,率先點燃江蘇省走向民國的航燈。受鎮江陸軍起義成功的影響,由原北洋海軍將領宋文翽等動員,當時駐紮在南京一帶奉命綏靖局勢的海軍艦隻秘密聚集往鎮江江面,於12日集體宣布倒向革命軍,當時起義的15艘軍艦中,“飛霆”就在其列,時任艦長溫朝詒,副艦長王開元,輪機長唐迪清。其中艦長安徽人溫朝詒,曾在北洋海軍時代擔任過中國自造的魚雷巡洋艦“廣乙”的幫帶大副。由辛亥起義的情況可以推斷,“飛霆”至遲在1911年左右已經基本修復到能夠航行的程度。
1912年10月25日,民國海軍部匯報所轄艦隻情況,“飛霆”艦被列為“可備巡江之用。”1913年4月5日,北洋政府參謀本部與海軍部聯合制定一套名為《民國三年至十年第一次造艦計畫案並理由書》的海軍發展計畫,其中在羅列海軍現有艦隻的艦齡時,也錄入了“飛霆”,而且特別註明艦齡18年。據此推算,更證明這艘軍艦就是魚雷炮艦“飛霆”無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