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雲渡(渡口)

飛雲渡(渡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飛雲渡為飛雲江在溫州市瑞安市城區附近的一處渡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雲渡
  • 功能:客貨混用渡口
  • 地理:溫州市瑞安市城區附近
  • 連線:瑞安城區和江對岸的飛雲街道
地理位置,歷史悲歌,天塹變坦途,

地理位置

飛雲渡,故為浙閩交通要津。它位於瑞安港區中部,是飛雲江最大的渡口。飛雲渡為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飛雲江在溫州市瑞安市城區附近的一處渡口,距離東海不遠,連線瑞安城區和江對岸的飛雲街道。歷史悠久,現為客貨混用渡口。
飛雲渡

歷史悲歌

自古以來,飛雲渡一直是南北通衢的要津,也是瑞平兩邑和浙閩兩省商賈行客必經的黃金水道。古代飛雲江,從一葉扁舟過江,到辟埠設船載客過渡,曾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據溫州、瑞安等地有關內港航運史資料記載,飛雲渡自開埠以來,歷朝屢有舟覆人溺的悲劇發生。
飛雲渡
自宋代開始,飛雲渡的過渡者日益增多。特別是在明朝中後期和清前期,伴隨著我國江南地區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商品經濟進一步活躍,南北各地貨物交流和人員來往更加頻繁,江面上呈現了艫艋穿流萬斛舟的繁華景象。兩岸渡口埠頭上則是客商擠擠,翹首望渡。
明萬曆十六年(1588)三月初,渡船沉翻,江水含噬了50多個鮮活的生靈。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月,一艘渡船由於違章超載在中流覆舟,溺水者40餘無一倖存。
據清前期有關飛雲渡史料記載,自雍正九年(1732)始,邑僧天王寺住持宗義,倡慈航、創義渡,自捐田百畝,又募田30畝,買27艘私渡船,拆修重建20艘義渡船,曰:飛字號和雲字號各10艘,分泊南北兩岸,日夜對渡。
1950年3月3日(古歷正月十八日),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新春。這一天,陶山碧山舉辦了新中國成立後首屆傳統民俗“楊府爺廟”廟會和物資交流會(俗稱會市)。其時,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喜氣盈盈。從各地趕來看戲賞燈的,觀看迎神抬佛的民眾以及參加會市的小商小販們,匯集在狹窄的農村小街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非常熱鬧,讓這個平靜的村莊洋溢一派歡樂祥和的氣氛。
就在這一天的午後,從該鄉塗頭村渡口突然傳來渡船翻沉死人的耗訊,頓時給正在歡慶廟會的活動場面蒙上了陰霾。據當時目擊此事的老人回憶:那天下午一點鐘左右,一些隔江過來看廟會的人,中午在返回家時,在塗頭渡口爭先恐後地擁上名為“釣龜”的渡船。由於該船超載過倍,劃至江心時,因受雲江回流的衝擊,導致船體失衡側翻江中。
當時通訊和救生設備十分落後,儘管落水的人群拚命掙扎和呼救,但無法實施救援,只有在附近江面作業的幾艘小漁船趕來救起部分落水者,大部分則溺水身亡。後據工作隊和鄉村幹部的調查處理結果,核實溺死者28人,是我市新中國成立後飛雲江上首例特大交通事故。
1982年4月12日晚,高樓營前鄉小口渡口亦發生一起重大的渡船沉沒事故。那時候,在“文革”中被禁錮多年的老電影片,開始在山區巡迴放映,吸引了許多觀眾。那天傍晚,放映隊在漈門江口的小口大隊上映優秀電影《桃李劫》,營前、潘營等地的社員紛紛搭渡船前來觀看。20時左右電影散場時,隔岸來的觀眾爭著上篙撐的渡船回家,也因渡船嚴重超載,加上船舊失修,撐至中途船頭髮生漏水而翻沉,溺亡15人。當年船難中倖存者,營前村的劉胡林談起那天看了《桃李劫》,又遭“沉船劫”之事,至今還是心有餘悸。
1986年1月8日,位於飛雲江中游的馬嶼黃岙渡發生一起沉船事故。據時任瑞安縣交通局秘書施正勛說,上午10時左右,從黃岙過渡梅嶼的釣龜船上,擠滿了44人,嚴重違章超載,加上那天風大浪高,江水湍急,水滿船舷導致沉沒,事故發生時,大多自救逃生,8人失蹤。

天塹變坦途

200多年前,《雲江覆舟嘆》詩中以“橫空安得駕長橋,南北無憂水遙”的超前思維,為後世勾畫了一幅雲江大橋的建設藍圖,真是令人不可思議。因為那個時代,無論是在西方國家或在我國,就當時的科技水平、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等方面來講,均不具備建造跨江跨海大型橋樑的條件,但詩人卻敢於追夢和構思飛雲江上“橫空安得駕長橋……”,其思想境界之深遠,實為後人所敬服。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 “南北無憂一水遙”的夢想終於成真。
1987年,首座橫跨飛雲江的大橋建成,終於實現了兩岸人們期盼已久的“雲江天塹變坦途”的心愿。此後的20多年間,又接二連三地在飛雲江上搭建起一座座更現代化的,更為宏偉壯觀的公路和鐵路大橋,遂形成多渠道的快速便捷的南北交通網路。飛雲江上的港運設施也日趨現代化,渡輪公司的寬敞候客廳,浮動碼頭及立體式的兩層渡輪,為過渡者營造了一個舒適安全的環境。陸港和港運面貌的巨變不僅為推動我市經濟的騰飛發揮重大的作用,而且凸顯出現代化城市格局的良好形象,為今後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