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行器里的好小伙,或我是怎樣花25小時11分從倫敦飛到巴黎
- 外文名:Those Magnificent Men in Their Flying Machines or How I Flew from London to Paris in 25 Hours 11 Minutes
- 其他譯名:飛行大競賽、飛行器里的好小伙、我是怎樣花25小時11分從倫敦飛到巴黎
- 類型:冒險、喜劇
- 製片地區:英國
- 導演:肯·安納金
- 編劇:Jack Davies、肯·安納金
- 主演:斯圖爾特·惠特曼、莎拉·米爾斯、詹姆斯·福克斯、阿爾貝托·索爾迪
- 片長:138 分鐘
- 上映時間:1965年6月3日(英國)
- 對白語言:英語
法語
義大利語
德語
日語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0059797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幕後花絮,獲獎記錄,製作發行,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1910年,“飛行器”是那個時代風行一時的產物,然而正因為它剛剛誕生,一切的一切都處於起步階段,不少人還無法接受這種新鮮事物。英國每日郵報主編勞德·羅恩斯(羅伯特·莫利飾)策劃組織了一場從倫敦飛往巴黎的競賽。而這次競賽的目的,就是為了彰顯英國種族的優越。如果一切都按照預期發展,不出所料的,他的準女婿理察·梅斯(詹姆斯·福克斯飾)將贏得比賽。競賽的新聞一經發出,就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飛行器愛好者的踴躍報名。美國人奧威爾·牛頓(斯圖爾特·惠特曼飾)聞訊後首先抵達英國海岸,試圖贏得大獎,他和理察·梅斯一見面就成了冤家對頭,對於他們來說,這場本該是冒險者的比賽,卻成為了一場爭奪帕特里莎·羅恩斯(莎拉·米爾斯飾)感情的競賽。此外,死板的德國人、浪漫的法國人、傲慢的義大利人,雄心勃勃的日本人,各個國家的頂級飛行家們齊聚一堂,懷著不同的目的參加競賽。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奧威爾·牛頓 | 斯圖爾特·惠特曼 | |
帕特里莎·羅恩斯 | 莎拉·米爾斯 | |
理察·梅斯 | 詹姆斯·福克斯 | |
埃米利奧·蓬蒂塞利伯爵 | 阿爾貝托·索爾迪 | |
勞德·羅恩斯 | 羅伯特·莫利 | |
曼弗雷德·馮·霍爾斯坦將軍 | 傑特·弗羅比 | |
皮埃爾·狄布思 | 讓-皮埃爾·卡塞爾 | |
Neanderthal Man | 雷德·斯克爾頓 | |
珀西·威爾-阿米蒂奇 | 泰瑞·托馬斯 | |
Fire Chief Perkins | 本尼·希爾 | |
山本由紀郎 | 石原裕次郎 | |
Mother Superior | 弗勞拉·羅博森 | |
Countess Sophia Ponticelli | 贊娜·馬歇爾 | |
Narrator (voice) | 詹姆斯·羅伯遜·賈斯蒂 | |
Member of the French team | 弗農·多布切夫 | |
Brigitte Ingrid Françoise Marlene Yvette Betty | 伊琳娜·德米克 | |
Courtney | 埃里克·賽克斯 | |
Captain Rumpelstoss | Karl Michael Vogler | |
George Gruber | 薩姆·沃納梅克 | |
Trawler Skipper | Maurice Denham | |
French Postman | Eric Barker | |
McDougal | Gordon Jackson | |
Colonel | Fred Emney | |
Jean | Davy Kaye | |
French Painter | John Le Mesurier | |
Lieutnant Parsons | Jeremy Lloyd | |
Hostess | Millicent Martin | |
Italian Mayor | Eric Pohlmann | |
Maid | Marjorie Rhodes | |
Fire Chief | Norman Rossington | |
Tremayne Gascoyne | William Rushton | |
Fireman | Graham Stark | |
Photographer | Jimmy Thompson | |
Niven | Michael Trubshawe | |
French Official | 費迪·梅恩 | |
Harry Popperwell | Tony Hancock | |
Fireman | Gerald Campion | |
Colonel's Wife | Cicely Courtneidge | |
French Policeman | Maurice Dunster | |
Continental Journalist | Steve Plytas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服裝設計 |
---|---|---|---|---|---|---|---|---|---|
Stan Margulies Jack Davies | 肯·安納金 | Clive Reed 唐·夏普 Jake Wright | Jack Davies、肯·安納金 | Christopher Challis | Ron Goodwin | 安妮·考特斯 Gordon Stone | Stuart Lyons | Thomas N. Morahan | Osbert Lancaster |
(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奧威爾·牛頓演員:斯圖爾特·惠特曼來自美國的飛行愛好者,有西部牛仔的氣質,玩世不恭又樂於助人。在得知英國傳媒大亨斥巨資舉辦飛行大賽後,熱愛飛行運動的他立即動身前往英國,他想證明自己的實力,並要贏得獎金來緩解自己農場的經濟危機。在英國他邂逅了帕特里莎,對她一見鐘情。
- 帕特里莎·羅恩斯演員:莎拉·米爾斯傳媒大亨的女兒,典型的英國淑女,她有時很文靜,有時也會大大咧咧。帕特里莎一直想體驗一下飛行的快樂,但男友理察總是以安全為由拒絕她登上飛行器。在飛行競賽的前夕,她邂逅了美國人奧威爾,並且登上了奧威爾的雙翼飛機,生平第一次飛向天空。
- 理察·梅斯演員:詹姆斯·福克斯出身於英國軍人家庭,同時也是一名狂熱的飛行愛好者。他深愛傳媒大亨的女兒,向其建議舉辦飛行競賽,被大亨採納。比賽前夕,他看到美國飛行員奧威爾追求自己的女友帕特里莎,對這個美國人充滿敵意。之後和奧威爾的較量中互相欽佩對方,二人化敵為友。
- 埃米利奧·蓬蒂塞利伯爵演員:阿爾伯托·索迪幽默樂觀的義大利貴族,在飛行界聲名遠揚。他屢次研製出飛行器,又屢次遭遇飛行失敗。正當他心灰意冷準備放棄夢想的時候,無意中從報紙上看到了英國人舉辦飛行大獎賽的新聞,這讓他重新振作,還不惜工本購買多架世界上最先進的飛行器趕赴英國參賽。
- 勞德·羅恩斯演員:羅伯特·莫利傳媒業的巨頭,英國《每日郵報》的老闆,心思縝密,不拘言笑。他很關心女兒帕特里莎,告誡準女婿理察,禁止他帶帕特里莎上飛行器。為了增加報紙的發行量,他接受了理察的建議,策劃了橫跨英吉利海峽的航空競賽,很快達到了自己期望的宣傳效果。
- 曼弗雷德·馮·霍爾斯坦將軍演員:傑特·弗羅比效力於德國王室的高級軍官,有著高傲性格,做事總是按部就班,很關注飛行器的發展。他帶領了一支軍人團隊,來到英國參加飛行比賽,想藉此彰顯國威。不過他手下的豪華飛行團隊卻在比賽前吃錯了藥,將軍只好親自上陣,一邊看說明書,一邊駕駛飛機參賽。
- 皮埃爾·狄布思演員:讓-皮埃爾·卡塞爾法國飛行員,是個樂天派,總是喜歡搞惡作劇,即便是在空中飛行的時候也不消停。他並不看重比賽的名次和巨額的獎勵,抱著重在參與的態度來倫敦遊玩。在試飛過程中,他耐不住寂寞,作弄了德國飛行團隊,和德國將軍結下樑子,上演了一場搞笑的追逐戰。
- 珀西·威爾-阿米蒂奇演員:泰瑞·托馬斯英國飛行家,和理察一起代表英國參賽。和厚道的理察不同,他為人陰險奸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做夢都想贏得比賽揚名立萬,並且要獨吞獎金,為此,不惜在競爭對手的酒水裡下瀉藥。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在比賽開始不久,他就因飛機故障而當了看客。
- 山本由紀郎演員:石原裕次郎有飛行夢想的日本海軍士官,常和志同道合的同伴在富士山用風箏練習飛行技術,他的技術和心理素質也被同行和戰友稱讚。英國人舉辦飛行競賽的新聞傳到東半球後,他接受上級的委派,千里迢迢來到倫敦參賽。不過由於日本飛行器比較落後,他沒有獲得好名次。
(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套封 | ||
---|---|---|
曲目 | Prologue/Titles (6:43) Follow Me/Patricia With Cycle (2:58) Beach in France/Von Holstein Exits (6:16) Japan Theme (1:16) Patricia and Orvil With Cycle (3:09) Rawnsley Drives Off/Ornithopter/Telescope (7:26) Frere Jacques (0:34) Richard’s Hangar (2:54) Dolly Gray (0:42) Patricia in Restaurant (3:26) Demoiselle Take-Off (1:00) Runaway Plane (4:20) Orvil’s Hangar (0:51) Cliffs of Dover/Strauss Waltz (2:45) Von Holstein Into Sea (3:32) It’s Yamamoto (0:30) Patricia Walks to Orvil/I Absolutely Forbid It (4:44) Orvil Romances (2:56) The Marseillaise/Balloon Sequence (7:01) End Act I (0:40) DISC TWO Intermission Music (5:47) Crowds Arrive (1:54) The Competitors (2:08) Yamamoto Crash/Demoiselle Takes Off/Ponticelli at Convent (4:48) Mother Superior/Richard to Dover (5:21) On to Scotland/Marine Hotel (1:24) Rawnsley’s Boat (0:38) Unloading Boat/All Ashore (2:11) Von Holstein and Seagull/Sir Percy Away/Boxkite/Avro With Train/Pierre Through Haystack (9:51) French Band (2:38) Lonchamps/Three Planes Flying (1:50) Rule Britannia/Ponticelli Rolls Plane/Band: The Marseillaise (3:01) Pierre Sees Betty/Finish of Race/End of Picture (5:56) |
(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 片中出場的1910年代的飛機都是按一比一的比列,用真實材料仿造的。
- 伊琳娜·德米克飾演了六個不同的角色,且這些角色都與片中的法國飛行員有互動。
- 在影片籌拍階段曾有傳言布里特·艾克拉諾會出演該片,但她後來選擇退出該片的拍攝。
- 麥可·凱恩曾是飾演英國飛行員理察·梅斯的人選。
獲獎記錄
時間 | 頒獎活動 | 獎項 | 獲獎對象 | 結果 |
---|---|---|---|---|
1966年 | 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原創劇本 | Jack Davies、Ken Annakin | 提名 |
第23屆美國金球獎 | 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 | Stan Margulies、Jack Davies | ||
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 | 阿爾伯托·索迪 | |||
最佳新人(男) | 詹姆斯·福克斯 | |||
第19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最佳服裝設計(彩色) | Osbert Lancaster | 獲獎 | |
最佳英國本土劇本 | Jack Davies、Ken Annakin | 提名 |
(參考資料)
製作發行
主創機構
製作公司 | 二十世紀福斯公司(美國) Twentieth Century-Fox Productions Ltd.(英國) |
---|---|
發行公司 |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España S.A.(西班牙) CBS/Fox Video Ltd.(英國) 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Netherlands Fox Film Corporation 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mpany(英國) 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美國) |
(參考資料)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英國 | 1965年6月3日 | 美國 | 1965年6月16日 | 荷蘭 | 1965年7月16日 |
南非 | 1965年8月6日 | 瑞典 | 1965年8月26日 | 巴西 | 1965年9月10日 |
前聯邦德國 | 1965年9月14日 | 阿根廷 | 1965年9月15日 | 丹麥 | 1965年9月17日 |
芬蘭 | 1965年9月24日 | 法國 | 1965年10月1日 | 日本 | 1965年10月9日 |
澳大利亞 | 1965年10月14日 | 烏拉圭 | 1966年3月31日 | 匈牙利 | 1968年4月11日 |
(參考資料)
影片評價
就像它超長的片名一樣,該片的幽默感十足,充滿了笑料,但影片的時間也有點超長。不過,史詩般的長度搭配電影裡的這場偉大的競賽,的確也合適,只是作為高潮戲的競技賽直到90分鐘後才開始,讓觀眾望穿秋水,好在前期的鋪墊也無冷場。憑藉壯觀的外景、生動的表演、攝影鏡頭的出色運用、令人難忘的音樂、一流的空中特技和引人發笑的插科打諢,使該片成為喜劇題材電影裡的佼佼者。(影評人Mike Massie評)
即便是多年之後重溫該片,其中的特效和搞笑手法仍能夠讓人驚嘆,對不同國家的飛行員的個性塑造也讓人信服。影片裡有很多橋段被以後的喜劇片所效仿,劇組花費時間研究和複製早期的飛行器,敬業精神也讓人敬佩。雖然該片喜劇元素和浪漫元素結合的很好,但真正吸引人的還是飛機本身,除了寫實主義老式雙翼飛機,該片還虛構了歷史上並不存在飛行器,其想像力也值得稱讚。(《Movie Nation》《Variety》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