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虎拳

飛虎拳

飛虎拳是河北滄州的武術拳派之一。在清朝乾隆八年,由北京門頭溝武師——張光遠,遷居河北南皮縣大丈橋村傳入,至今已至十代。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虎拳
  • 所屬類型:武術拳派
  • 所屬地區:滄州南皮縣 北京 遼寧 吉林 上海
  • 創始人:黃飛虎
簡介,源流,特點,技擊要義,散招單操手,

簡介

文/飛虎拳八代嫡傳 張耀雲

源流

飛虎拳,相傳為商代名將——黃飛虎所創故名,此說無從考證。
飛虎拳傳入河北滄州境內是在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由北京門頭溝飛虎拳名家——張光遠遷居南皮縣寨子鎮大丈橋村後所傳;張光遠收該村張立葉等人為徒,授藝數載。後由張立葉全面繼承,廣傳後世,尊張光遠為南皮縣飛虎門始祖。
張立葉為二代傳人,張朝珍為三代;張慶元、張慶恩為四代;張樹春(曾誤稱張貴春)為五代;張寶琴.耿金昌.姜玉均.耿金提為六代;姜國正為七代;張法勝.姜華南.張耀雲等為八代。飛虎拳在南皮縣的大丈橋村始傳,而後又分別由耿金昌、姜玉均、耿金提傳入鳳翔鄉—唐家務村,由何維新、何維明傳入寨子鎮董村街,由張寶琴傳入瀋陽市,習此拳者現有數千餘眾。
耿金昌(1887-1967),字世武,飛虎拳六代嫡傳,南皮縣鳳翔鄉東唐家務人,先隨師唐拳四代嫡傳“姜四大刀”—姜貴習唐拳,又隨姑丈—張樹春(曾誤稱張貴春)習飛虎拳,功夫精深,德藝雙馨。1928年曾在長春頭道溝與師弟“馬前三箭”—姜玉均共設“昌盛武館”,傳授唐拳和飛虎拳,有“快三刀”和“絕命三招”之美稱。他反對門戶偏見,認為各門之功法均有特長。30歲後,分別向唐拳名師吳虎臣、高廷秀(山東人)、八極大師李書文(鹽山王南良人)、二郎拳高手王玉堂(鹽山)、原任滄州武術館長的太祖高手張寶安、劈掛拳師韓濤林、太極名師陳玉春等人學習。他說,有智者不在大小,藝高者不分門派。他每年要拿出三、四個月的時間出外訪友,切磋武技,南至濟南,北至滄州;尤其是與回族太祖大師張寶安是知心好友,來往甚多。他授徒的原則是:先明德,後傳藝。制定了“四要”、“四不要”和“八不教”武規,他之徒涉及河北、山東、吉林三省計上千人之多,無一不正者。1934年日本駐長春日憲兵隊長秋田佐曾親臨武館請耿金昌為武術教練,耿金昌出於無奈,暫時答應,但他誓不為侵略者效勞,不久,遁回家中傳授拳藝。
姜國正,字干城,生於1938年,南皮縣鳳翔鄉西唐家務人,飛虎拳七代傳人,國家一級裁判,中國武術六段,全國優秀體育工作者,原任縣武協副主席、滄州市武協委員。祖父就是人稱“姜四大刀”的姜貴。姜國正幼年隨父姜玉均,並從師耿金昌習飛虎拳。猶以八仙劍、鐘馗劍習之精絕,故有"劍斬連環"之稱;且腹肋可斷鐵絲,雙臂能打彎鐵棍,練就鐵沙掌等功。19歲即已授徒,地域涉及河北、山東十餘縣,及湖北、吉林等地,至今已達2000餘人,其中大學生6人,分布在河北體院、上海體院,武漢體院,湖北專科學校等處。
張耀雲,男,漢族,生於1980年1月,飛虎拳八代嫡傳,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本科學歷,原籍河北滄州南皮縣鳳翔村,工作於泊頭職業學院。中國武術(金虎)六段;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冠軍;滄州師範學院武術系客座教授;國家一級裁判;授徒千餘人。張耀雲任教於泊頭職業學院,並擔任學院武術隊總教練,期間將飛虎拳技傳於泊頭職業學院就讀的歷屆各縣各市區(邯鄲、邢台、張家口、秦皇島、承德、衡水)學生—收為弟子,及泊頭周邊街市人群。飛虎拳在泊頭已傳播開來。

特點

作為一種民間拳術,飛虎拳動作灑脫大方,以剛為主,注重實踐,先發制人,既有行似疾風、站如鋼釘之速健,又有動如蛟龍出水之勢、停若虎臥石崖之威。

技擊要義

講:手占三分,腳占七分;手打三分不易,足踢七分不難;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贏人。上中下三盤齊整,上用:挑、撩、鎖、扣、開、封、接、拿,中用:吞、吐、開、合、閃、賺、騰、挪,下用:彈、踢、掃、掛、踹、跺、提、趟。

散招單操手

飛虎散招有:小纏絲、大纏絲、提腰纏、千斤墜、外掰骨、剪腕、霸王摘盔、白馬滾蹄、順水推舟、鎖手迎門、浪里擒蛟等。
飛虎單操手有:點按掌、捫心掌、拐子手、轉環掌、撩陰掌、搜肚掌、衝天炮、窩心捶、黑虎掏心、白猿出洞等。
飛虎拳拳械內容
飛虎門套路:以八趟飛虎拳和梨花大槍為本,尚有八趟彈腿、遛腿架等,能單練也可對練;另有梅花槍、雙頭蛇、雙刀、雙劍、護手雙鉤、雁翎刀、三合劍、春秋大刀、大梢子、九節鞭、三節棍、攔馬橛、雙槍、七星鞭、桿子鞭、大桿子;對劈單刀、大刀進槍、雙刀進槍、三節棍進梢子棍、對劈大桿、白手奪刀、白手奪槍、梨花槍對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