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秒雷射角膜凹透鏡光學效應及創傷修復機制研究

《飛秒雷射角膜凹透鏡光學效應及創傷修復機制研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趙婧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秒雷射角膜凹透鏡光學效應及創傷修復機制研究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趙婧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飛秒雷射小切口透鏡取出術(凸透鏡切除)矯正近視安全、微創,但遠視矯正尚無報告。本研究改變雷射掃描模式製作角膜凹透鏡以實現遠視矯正的微創模式,探索其光學效應和創傷修復機制。通過對兔角膜進行三維掃描製作不同屈光度的凹透鏡切除及自體或異體移植,用角膜地形圖測量屈光力及形態規則性;ORA、Corvis ST測量角膜生物力學變化;活體共聚焦顯微鏡觀察角膜組織結構改變、神經修復規律;光鏡和透射電鏡觀察角膜超微結構變化;TUNEL法檢測細胞凋亡,免疫組化技術檢測 TGF-β、IL-1等細胞因子變化;角膜螢光素染色和淚膜破裂時間、神經營養物質檢測和氯化金染色觀察角膜層間結構變化與神經知覺修復的關係。本研究可為推進微創的遠視矯正角膜屈光手術提供理論依據,並將取出的凹透鏡移植再利用,將角膜雷射手術由削薄變弱的“減法”轉為加厚變強的“加法”,為薄角膜或圓錐角膜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途徑,使更多屈光不正患者受益。

結題摘要

本項目圍繞飛秒雷射角膜基質凹透鏡製作、取出和移植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展開,先在動物模型眼上成功構建手術模型,探討該技術對角膜結構生物力學、光學效應以及創傷癒合反應的影響,並轉化初步套用於臨床。主要研究內容和重要結果: 1、評估飛秒雷射角膜凹透鏡顯微結構及表面形態特徵,結果顯示遠視矯正製作凹透鏡表面質量良好,可見組織橋和凹槽及腔面結構;2、成功建立飛秒雷射小切口基質透鏡取出和異體移植的動物模型,結果顯示其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透鏡移植可有效增加角膜基質厚度,術後癒合過程中呈現從中重度反應到輕度反應變化特點,在術後半年內達穩定,術後2年屈光度呈現低度回退趨勢;飛秒雷射凹透鏡異體移植安全、可行,透鏡與周圍組織具有較好的融合度,不同過渡區對手術後創傷癒合無顯著影響; 3、評估飛秒雷射角膜基質凹透鏡製作及取出後治療遠視患者的臨床效果及視覺質量,結果顯示矯正遠視安全、有效,術後眼內散射變化少,術後彗差及球差改變可能會影響早期的視覺效果。同時進一步拓展,將透鏡移植成功套用於有疾患的人眼,治療淺層角膜病變、圓錐角膜、角膜雷射術後併發症。項目團隊共發表SCI文章15篇(基金標註),參加國內相關領域眼科年會做發言報告10餘人次,參加國際會議作大會發言及壁報交流5人次,培養研究生3名,學習班講課30餘次,累計培訓400餘名醫生。研究成果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並在臨床轉化套用。本項目研究成果可為推進微創的遠視矯正角膜屈光手術提供理論依據,並將取出的凹透鏡移植再利用,將角膜雷射手術由削薄變弱的“減法”轉為加厚變強的“加法”,為薄角膜圓錐角膜患者、角膜營養不良等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途徑,使更多屈光不正及角膜病患者受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