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白楓海星

飛白楓海星

香港常見的物種,飛白楓海星的名稱是因為外型好像一片掉落在海底的楓葉.在多過地方可以見到它的蹤影,如西貢海下,印洲塘的紅石門,大埔汀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飛白楓海星
  • 拉丁學名:Archaster typicus
  • :動物界
  • :棘皮動物門
分類學,地理分布,繁殖方式,習性,體形特徵,化學成分,

分類學

亞門:海星亞門
綱:海星綱
目:有棘目
科:海星科
族:海星族
屬:海星屬
種:海星種

地理分布

目前僅見於澎湖的潮間帶

繁殖方式

卵生

習性

本種主要棲息在泥沙混合的潮間帶低潮線附近,雄性在生殖季節有交錯壓疊在其他個體上的特殊行為。本種在1950年左右在台灣北部的淡水河口曾有分布,但近數十年來台灣本島未聞有其分布的報告,在澎湖的潮間帶則相當普遍。

體形特徵

成體的腕長約10公分左右,以5隻腕足者較為普遍,但偶爾也有4腕及3腕的個體。身體呈五角星形,腕足瘦長明顯,末端變細。反口面體色為灰黃色,有許多黑色斑塊整齊地在腕足上排成數條橫紋;口面則為白色。外形很象槭海星Astropectcn,但盤中央有顯明的肛門,管足有發達的吸盤。雌雄分體,雌者大,雄者小;到繁殖季節,雄者常伏在雌體的背上,把腕與雌體的腕交錯著迭在一起。
腕數4-6個,普通的是5個。R可到100毫米,R:r為5-6。反口面密布比較整齊和規則的小柱體:腕背中線的一行小柱體較大而顯著,其兩側的較小,除和背中線平行排列外,並作對角線狀斜行排列。小柱體頂上的棘略呈棒狀,中央者和邊緣者形狀相同。
上緣板寬,成長方形,垂直於腕的側面,板面密生同形的棒狀小棘。下緣板橫寬,各板外端有一鈍、扁和向外伸出的大形側棘;各板口面有多數大小不等的鱗狀棘,排列為不規則的2-3行。
側步帶板有5個溝棘,中央一棘較長而側扁,略彎曲;口面有3個比較粗壯和扁鈍的棘,排列成
一縱行;再靠外側還有2個較細和彎曲的小棘。生活時背面為灰褐色,腕上有4-5塊黑斑。口面為淡黃色,圍口膜帶淺藍色。
分類系統:
Asteroidea:海星綱 - PHANEROZONIA:顯帶目 - Archasteridae:飛白楓海星科 -Archaster:
學名:
Archaster typicusMüller et Troschel
分類等級:
概述:

原始屬名

模式標本產地

模式標本保存地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化學成分

海星中含有大量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謝產物,其中主要是甾體化合物,這些成分並被檢測出有細胞毒、溶血、抗病毒、抑菌等生物活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