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水塔高29.7米,共九層,為八面樓閣式,每面寬3.4米,建築面積55.8平方米。磚砌,五平列狗牙磚出檐,下塑花紋,第二層刻有“高占鰲頭”四字。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由永州通判鐘于田倡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飛水塔
- 地理位置:清新縣
- 又名:鰲頭塔
- 俗稱:“飛水塔”
古蹟簡介,古塔歷史,風水寶地,煙火洗禮,古塔修繕,
古蹟簡介
飛水塔坐落在清新縣回瀾飛水口的西岸。相傳,濱江河口與北江交匯處,有一條兇惡的鰲魚經常吞噬過往船隻,嚴重影響了清遠城和濱江人民的生計,於是,地方鄉紳集資在西岸建造了一座塔,以鎮住鰲頭,令它動彈不得,故稱為“鰲頭塔”。
古塔歷史
風水寶地
永州通判鐘于田位居上座,他看到由他倡議、集資建造的飛水塔(鰲頭塔)一柱擎天地矗立在北江河畔,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飛水塔(鰲頭塔)建成後,清遠學子連登會榜,一時傳為佳話。邑人皆稱此塔鐘靈毓秀、靈光四溢。自此以後,鰲頭塔遂成為清遠學子們心中的“聖地”,赴考之前必來拈香跪拜,祈禱許願,祈求不負眾望,一路凱歌高奏,中舉人,繼而進士及第。更希望應驗那句箴言:“登鰲頭塔——獨占鰲頭。”
飛水塔(鰲頭塔)成為清遠地域標誌後,塔下便成了風水寶地。氣勢恢宏的鰲塔寺建起來了,寺內的準提閣金碧輝煌,寺南的回清閣清幽雅致,每天吸引著眾多香客和遊客,每年的春日廟會,鰲頭塔下總是熱鬧非凡,文人騷客,市井百姓,翩翩而至,鶯歌燕舞。
曾任蘇州知府和安徽兵備道加按察使銜的邑人郭志融的《同治重修鰲頭塔落成詩》道出清遠士民的心聲:“一枝矗立大河橫,閱盡滄桑世幾更。忽放筆花飛海水,全收佳氣入江城。雲間月照珠光動,天半風來鈴響清。振衣登絕頂,便窺空闊想飛行。”
為了營造歌舞昇平的喜慶氣氛,清遠知縣於同治元年(1862年)出榜重新評定清遠新的“名勝八景”,文人墨客踴躍參與。經過評選,清遠地域標誌鰲頭塔以“鰲塔晴煙”榮登榜首,其餘七景是:松崗聽雨、鳳台朝旭、仙源飛瀑、筆架看雲、峽口春帆、古寺晚鐘、犀潭印月。
因為新八景是在鹹豐至同治年間評定,故史稱“鹹同八景”,今人一般稱之為“清遠舊八景”,以區別於2003年評定的“清遠八景”。
舉人郭鐘熙的《鳳城八景》為後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其中《鰲塔晴煙》140多年來被後人反覆吟誦,經久不衰:“巍然一塔勢參天,矗起文峰障大川。定有奇人鐘間氣,常多瑞色裊晴煙。低籠密樹濃於染,偏愛斜陽淡欲燃。擬賦凌雲閒眺望,映波奚啻筆如椽。”
煙火洗禮
420多年來,鰲頭塔多次重修,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大火燒毀後由知縣張象乾組織修復;雍正七年(1729年)鰲頭塔毀於颶風,四年後由知縣夏宗謹組織修復,以後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因毀於戰火而重修。
鹹豐七年(1857年),由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各地貧民相繼起義,由農民領袖陳金缸、練四虎領導的紅巾軍接連攻克封開、廣寧、四會、陽山、連州,直逼清遠城,紅巾軍與清兵及地方民團展開了激烈的對壘。最後,紅巾軍攻克清遠城,迫使清遠知縣程兆桂服毒自殺。
作為清遠城防前沿陣地的鰲頭塔地區,戰況尤為慘烈。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鰲頭塔、奎光閣、回瀾廟、奎文閣、回清閣、鰲塔寺、準提閣等名勝古蹟被全部摧毀。殘垣敗瓦,慘不忍睹。戰爭給清遠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也給清遠的文物古蹟給予毀滅性打擊。
同治元年(1862年),為慶祝清遠城的“光復”,清遠知縣動用公款重修鰲頭塔,這是鰲頭塔的第五次重修、也是最後一次重修,這與上次重修僅距22年。重修後的鰲頭塔終於恢復了原貌,它是清遠人民的靈魂支柱,更是眾多科舉學子的精神聖地,屢壞屢修,屹立不倒,氣貫長虹!
俱往矣。歷史的風煙已逝,多少風流人物,已隨滾滾江水遠去,惟有鰲頭塔依然默默地鎮守在江邊,見證著清遠發展的歷史。登高遠眺,滔滔北江,巍巍古塔,構成了壯麗的畫面,令人精神振奮,頓生無限自豪之情。
古塔修繕
飛水塔(鰲頭塔)1962年被清遠縣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清新縣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鰲頭塔年代久遠,在後人經過幾度修繕後,又歷經風雨,破損嚴重。鰲頭塔的基台和基座已受到嚴重破壞,塔身首層牆體多處出現豎向裂縫,抗震承重能力大大降低。另外,出檐雜草叢生,塔頂10年前因遭受雷擊已不復存在,導致雨水長期直接侵蝕塔腔內壁,使腔內樓板損毀嚴重,塔身失去整體穩定性,嚴重威脅塔體安全。因此,清新縣委、縣政府專門成立了“鰲頭塔修繕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專家測繪後,制定了修繕方案,並從2008年3月18日開始進行修繕。一支具有文物修復資質專業維修隊的多名人員,對塔內的多處地方進行修繕,9月可完工。這座樸實亮麗、雄踞江岸的寶塔再向世人展示獨占其鰲頭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