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人生

飛彈人生

《飛彈人生》是由馬傑宋曉明主編的人物傳記,於2022年4月首次出版。

《飛彈人生》全書分上下兩冊,共80餘萬字,該書首度公開了12位已退休且過脫密期、此前隱姓埋名的中國飛彈武器(航空太空飛行器材)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這12位飛彈(航空太空飛行器材)“兩總”中,尚健在的僅剩4位,其中最年長者93歲高齡,最小者也到了78歲(截至2022年4月)。該書講述了12位飛彈兩總的一生,既有對他們成長經歷的精彩描寫,也有對兩總系統型號研製歷程的專業解讀,是傳承航天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的一次生動實踐,也是對航天故事的生動詮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飛彈人生
  • 作者:馬傑、宋曉明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人物傳記
  • 字數:86.4萬字
  • 首版時間:2022年4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收錄了12位飛彈兩總的故事。他們分別是紅旗一號總設計師錢文極,紅旗一號總設計師徐馨伯,紅旗二號總設計師陳懷瑾,巨浪一號、東風二十一號總指揮柴志,紅旗七號總指揮耿銳,紅旗七號總指揮談鳳奎,紅旗七號總指揮徐乃明,海紅旗七號總設計師陳國新,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技術總負責人、總設計師吳北生,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總指揮沈忠芳,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總設計師張福安,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總指揮王國祥。該書既有對他們成長經歷的描寫,也有對兩總系統團隊在型號研製歷程的解讀。
飛彈人生
《飛彈人生》發布,講述12位中國航天飛彈事業的隱姓埋名人故事

作品目錄

錢文極的故事
陳國新的故事
徐馨伯的故事
吳北生的故事
陳懷瑾的故事
沈忠芳的故事
柴志的故事
張福安的故事
耿銳的故事
王國祥的故事
談鳳奎的故事
後記
徐乃明的故事

創作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在航天工程研製實踐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逐步探索形成了以總指揮系統和總設計師系統為代表的“兩總”系統,為完成各項型號任務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為了傳承航天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黨委主持編寫了《飛彈人生》一書。

人物介紹

中國第一代地空飛彈總設計師 錢文極(1916.6.10—2006.6.15),1960年5月任“543”總設計師,1962年2月任紅旗一號總設計師,1964年4月任紅旗二號總設計師。他長期從事通信機研製技術領導工作和地空飛彈武器系統研製的領導工作,對中國通信技術、電子技術、飛彈技術、計算機套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紅旗一號總設計師 徐馨伯(1917.7.9—1989.5.3),1960年12月任紅旗一號總設計師。他歷任“543”地空飛彈武器系統仿製工作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等職,為中國地空飛彈研製作出了重要貢獻。
紅旗二號總設計師 陳懷瑾(1929.12.16—2017.8.6),1964年11月任紅旗二號總設計師。他曾參與創建中國第一支雷達部隊,調任國防部五院後長期從事防空飛彈的研製工作,是仿真技術的帶頭人,著名的飛彈雷達專家。他在飛行器制導、自動控制與仿真領域為中國國防工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在技術上開創了中國第一代防空飛彈研製工作,指導第二代防空飛彈的研製。
巨浪一號、紅旗七號總指揮 柴志(1922.12.17—2003.9.10),1980年2月任巨浪一號總指揮,1982年2月任紅旗七號總指揮。他曾參與領導“1059”控制系統和地面設備仿製工作、東風二號控制系統自行設計工作、“543”仿製工作、紅旗二號研製、巨浪一號、東風二十一號的研製。並任型號總指揮。組織領導紅旗七號的研製,擔任行政總指揮。為中國國防工業作出突出貢獻。
紅旗七號總指揮 耿銳(1920.8.13—1987.12.12),1979年5月任紅旗七號總指揮,為中國研製第二代防空武器作出了積極貢獻。
紅旗七號總指揮 談鳳奎(1944.2.6—2008.2.27),1994年1月任紅旗七號總指揮。他負責的《防空飛彈關鍵零部件柔性設計製造一體化系統研究》在航天領域首次建立了基於並行工程,支持飛彈結構件設計、製造、管理的一體化系統,實現在多個型號上的全面套用,對於防空型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海紅旗七號總指揮 徐乃明(1929.7.22—2016.9.20),1989年10月任海紅旗七號總指揮。他主持完成新一代地空飛彈武器系統、新型地地飛彈武器系統等多項航天型號的研製任務,主持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北京仿真中心,解決了仿真計算機套用研製中的諸多難題。
海紅旗七號總設計師 陳國新(1944.7.30—),1997年1月任海紅旗七號總設計師,2000年10月任新型野戰武器系統總設計師。他開創了中國防空飛彈研製史上艦載超低空領域的先河;圓滿完成新型野戰防空飛彈研製任務,他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解決產品研製中的關鍵技術,樹立了以設計為中心,以試驗、驗證為重點的思想,為型號研製的順利進行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總負責人 吳北生(1929.8.14—),1988年2月任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總負責人,1993年1月任B610總設計師1996年10月任B611總設計師。他曾負責中國地空飛彈系統研製的技術抓總工作,先後任紅旗三號、紅旗七號副總設計師,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總技術負責人,B610、B611、B6系列總設計師,為國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總指揮 沈忠芳(1934.8.24—),1992年1月任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總指揮,1993年1月任B610總指揮,1996年10月任B611總指揮。他長期從事飛行器系統設計研究工作,先後完成車載紅纓五號超低空防空武器系統試驗樣車、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B6系列武器系統等研發、指揮工作,為國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總設計師 張福安(1939.11.25—),1992年1月任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總設計師。他在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設計中,歷經三年攻關突破五大關鍵技術,主持制定武器系統總體方案,帶出了一支技術能力強的科研隊伍,並為型號的系列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實現了中國防空飛彈武器跨越式發展,為中國防空飛彈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總指揮 王國祥(1940.8.26—2010.5.27),2000年8月任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總指揮。他長期從事飛彈武器裝備研製工作,是飛彈系統工程和型號研製管理的傑出專家,參與多個重點型號的研製工作,為中國第三代防空飛彈武器系統設計定型作出突出貢獻。

作品鑑賞

《飛彈人生》全面客觀地記錄型號兩總成長經歷和重要貢獻,總的來看有以下特點:
首先,該書具有史料價值。這是中國第一本系統總結飛彈(航空太空飛行器材)研製的兩總故事的讀物,當一個對國家有著重大貢獻的特殊群體還不為社會廣泛熟知的時候,填補空白就顯示出巨大的價值。該書中大量的資料來自於各型號的飛彈檔案,來自於兩總本人或相關人員的口述。故事中收錄的12位兩總中有8位已經離開了人世,讀他們的故事,令人撫冊追憶,思緒綿綿。隨著時間的流逝,該人物傳記的史料價值將顯得越來越珍貴。
其次,該書具有實踐價值。12位型號兩總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參與者和組織者,是中國航天事業人才隊伍的傑出代表,他們的科研生涯和工程經歷,也是中國空天防禦事業的歷史縮影。在艱苦卓絕的奮鬥和拼搏中,為保證型號任務的圓滿成功,兩總系統探索和總結出許多型號研製中的寶貴經驗,如“四共同原則”“型號管理十六字令”等,時至今日,對中國武器裝備型號研製仍具有借鑑價值和啟示意義。
第三,該書具有文化價值。通過該人物傳記,人們不僅能夠了解兩總系統對中國航天事業作出的積極貢獻,而且也可以學習他們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他們是航天精神、科學家精神的實踐者、傳承者,他們的事跡值得後人敬仰和學習,將激勵新一代航天人砥礪“以身許國萬事輕”的勇毅擔當,激揚“敢為天下先”的創造豪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出版信息

書名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飛彈人生
978-7-5159-2054-2
馬傑、宋曉明 主編
中國宇航出版社
2022年4月

作者簡介

馬傑,女,回族,現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黨委書記。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製造工程專業畢業,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工程專業畢業。
宋曉明,男,現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大學本科畢業,哈爾濱工業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