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攬月

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誌。敦煌地區約500多個石窟中,都繪有大量的飛天形象。 飛天,是佛教中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乾闥婆,意譯為天歌神、緊那羅,意譯為天樂神。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後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乾闥婆的任務是在佛國里散發香氣,為佛獻花、供寶,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里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於雲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相混合,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合為一體,變為飛天。現在,把早期在天宮奏樂的叫“天宮伎樂”,把後來持樂器歌舞的稱“飛天伎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天攬月
  • 概述: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誌
  • 風格: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徵是
  • 北魏時期:北魏時期飛天所畫的範圍
敦煌飛天的風格,北魏時期,隋代,唐代,

敦煌飛天的風格

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徵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藉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而是憑藉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千姿百態,千變萬化。這是在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外來飛天藝術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敦煌飛天形象。因為飛天在洞窟內只起陪襯作用,不占主體地位,所以只能分時期綜合介紹。
敦煌早期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頭上。如北涼第272窟頂四披和第275窟北壁本生故事畫上方的幾身飛天。從造型上可看出其藝術特點,頭有圓光,臉型橢圓,身材粗短,上身裸露,肩披大巾,腰纏長裙,鼻樑和眼珠上點染白粉以示高光,與西域龜茲(新疆庫車)石窟中的飛天形象,在面容、飛動姿態、色彩線描上以及繪製過程等方面均很相似。

北魏時期

北魏時期飛天所畫的範圍已擴大到說法圖中和佛龕內兩側。飛天形象雖然還保留著西域飛天的特點,但已發生了變化,逐漸向敦煌飛天轉變。如北魏226窟北壁後部說法圖西側上方的一身散花飛天,臉型由橢圓變為長條但豐滿,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身材修長,衣裙飄曳,橫空飛翔,豪邁大方,勢如飛鶴,鮮花飄香,姿勢優美,動感特強。

隋代

隋代飛天正處在融合、探索、創新時期。主要表現在體型不同,身材修長,比例適度,腰姿柔軟,綽約多姿。臉型有的清秀,有的豐圓。服飾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長袍的,有穿短襯長袍的。飛態不同,有單飛的,有群飛的,有上飛的,下飛的,逆風飛的,順風飛的……如隋代大窟之一第427窟是畫飛天最多的洞窟,計108身。飛天皆頭戴寶冠,上體半裸,項飾瓔珞,身披彩帶,腰束長裙。雖然飛天的膚色已經由紅變黑,但形象清晰,有持花的、托花的、散花的,有手持箜篌、琵琶、橫笛、豎琴等樂器的。姿態多樣,繞窟飛翔,平靜肅穆的洞窟似在卷涌飛騰!

唐代

到了唐代,敦煌飛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歷程,完全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了藝術的頂峰。
唐代洞窟的四壁畫滿了大型經變畫。飛天不僅畫在藻井、佛龕、四披上,大部分畫在經變畫中。佛陀在極樂世界正中說法,飛天飛繞在上空,有的腳踏彩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衝雲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遊。那迎風擺動的衣裙,飄飄翻卷的彩帶,使飛天飛得多么輕盈巧妙、瀟灑自如、嫵嵋動人。
而現在,飛天攬月被人們比喻成富有雄心壯志的人們紛紛都去徵求他們本身的人生理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