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來峰造像
- 級別批次:第二、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文號:國發〔2006〕19號
- 所在地區:浙江省杭州市
- 時代:五代-元
- 類別:石窟寺及石刻
建設沿革,飛來峰造像,西湖南山造像,文物遺存,飛來峰造像,慈雲嶺造像,煙霞洞造像,天龍寺造像,文物價值,飛來峰造像,西湖南山造像,文物保護,參觀信息,
建設沿革
飛來峰造像
飛來峰造像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靈隱寺前。飛來峰是一座高約168米的石灰岩山峰,石間分布著五代至元代的造像約300多處。
在飛來峰諸洞穴及沿溪間的峭壁上,雕刻年代最早的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岩石上的彌陀、觀音、大勢至等三尊佛像,為公元951年所造。
飛來峰造像依據時代特徵判斷以宋代造像居多,但多數沒有明顯的題刻,包括著名的盧舍那造像和彌勒佛造像。
元代漢、藏式造像約100多尊,保存較為完整。這批造像是元初由江南釋教總管楊璉真伽主持營造的。這些造像一般都較大(最大的3米以上),起自至元十九年(1282年),終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青林洞口外壁上的毗盧遮那和文殊、普賢造像,是杭州西湖最早的一龕元代石刻造像。
西湖南山造像
西湖南山造像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風景名勝區南鳳凰山麓和翁家山山麓,包括三處造像群。
慈雲嶺造像
慈雲嶺造像位於杭州上城區玉皇山慈雲嶺南麓石壁間。後晉天福七年(942年),五代吳越國國王錢弘在此建資延寺時鑿山造像。現寺已不存,岩壁造像保存完好,有大小兩龕。主龕的左外側刻有“新建鎮國資延遐齡石像之記”十二字的題額。
題額的下面是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惟性和尚刊刻的《佛牙贊》一首。佛牙贊是讚頌佛牙,內容與題額毫不相干,顯然是惟性和尚鑿平了原來的造像記,改刻成《佛牙贊》。
煙霞洞造像
煙霞洞造像位於西湖區南高峰西側翁家山南麓煙霞洞內。造像主要建造於五代吳越國時,另外還有北宋至清代的摩崖題記和碑碣多處。“文化大革命”初期,洞內許多石刻藝術珍品慘遭破壞,原有38尊佛像,僅剩14尊。後經修補,有的已復原狀。目前煙霞洞洞內所遺存的羅漢造像有五代、宋代、清代和1979年補塑的四個時期的。
天龍寺造像
天龍寺造像雕鑿於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為吳越國王錢弘俶建天龍寺的同時建造。天龍寺,始建於唐,五代吳越國擴建天龍寺,南宋時作為郊祭時官員及隨從的臨時住所,建炎三年(1129年)毀於兵火,之後重建,後來屢經興衰,至清鹹豐年間寺院遭兵火而毀。光緒年間再次重修,至今寺宇已廢,現存建築為近年仿建。
文物遺存
飛來峰造像
飛來峰造像群中五代時期的造像尚存有10多尊,都是佛教“淨土宗”的“西方三聖”,分布在山頂和青林洞的洞口處。在青林洞入口的西側有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滕紹宗舍錢雕造的彌陀、觀音、勢至等像,是飛來峰有題記的造像中時代最早的一龕,龕中的三尊造像都是坐在高束腰仰蓮須彌座上,身後飾有火焰紋的背光,帶有晚唐的造像風格。
北宋的造像最多,有232餘尊。主要分布於青林、玉乳兩洞,題材多為羅漢、祖師像。玉乳洞內的是六祖像,形體較大,是天聖四年(1026年)的作品,風格比較古樸。青林洞南口的崖壁上有一龕北宋乾興元年(1022年)的胡承德所造浮雕“盧舍那佛會”,浮雕的技法嫻熟,結構完整,形象生動。冷泉溪的南側有一龕南宋的彌勒像,雕像粗眉大眼,喜笑顏開,袒腹踞坐,像的兩側圍繞著十八羅漢,羅漢的布局依山就勢,有靜有動,各具姿態,神態各異。
元代石刻造像現存67龕,造像大小合計116尊,其中的題記清晰可辨的有19尊,是浙江省最大的一處元代雕刻群,這些造像多分布在冷泉溪的南岸和青林、玉乳等各洞周圍的懸崖峭壁上。其中梵式46尊,漢式62尊,其餘8尊是受梵式影響的漢式造像。這批造像大多為是元初營造的。造型巨大,雕刻精美,保存完好。起自至元十九年(1282年),終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佛龕以方形和長方形者居多,也有凸字形和半圓形的,頂多呈拱券或平頂。題材以佛、菩薩為主。喇嘛教形象歡喜佛、多臂菩薩、救度母等頗具特色。佛像高聳螺髻,上呈尖狀,斜披襯衣,袒露右胸和手臂。菩薩則佩戴寶冠、薄紗或者裸露上身,在繼承唐宋傳統藝術手法的基礎上,富有藏、蒙民族的藝術特色。
慈雲嶺造像
慈雲嶺造像主龕內圓雕造像七尊,中間三尊坐像,即本尊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身後有寶珠形背光,內雕纏枝牡丹,邊緣飾火焰紋,均為全跏趺坐式,端坐於仰蓮須彌座上。兩側有菩薩立像和天王立像各兩尊。七尊造像的上部浮雕飛天和伽陵頻伽鳥各兩尊,作散花狀。龕楣呈拱弧形,正中橫列七佛,兩端為騎獅的文殊菩薩和騎象的普賢菩薩,均為浮雕。北面地藏龕,內雕地藏菩薩像和左右脅侍。地藏光頭大耳,作和尚打扮,半跏趺坐式,左腳下垂踏蓮座上,兩側脅侍持物恭立,龕左側引出雲頭,繞向龕外上方,雲際間浮雕“六道輪迴”。附近還刻有“新建鎮國資延遐齡石像之記”十二字篆書題額和“佛牙贊”碑形摩崖石刻一塊以及“佛法僧”等摩崖石刻。
煙霞洞造像
煙霞洞坐北朝南,深30米,洞內造像利用山岩應勢鑿置,十分自然。洞口兩側有鑿於北宋時的觀音、勢至立像,體態柔美,容相嫻靜。
洞內現存五代吳越國時的石雕十六羅漢,形象生動,各具性格。羅漢附近原有題記:“吳延爽舍三十千造此羅漢”。吳延爽系吳越國王錢元瓘妃吳漢月之弟,吳越國王錢弘俶之舅父。
另外還有北宋至清代的摩崖題記和碑碣多處,惜大多漫漶。
天龍寺造像
天龍寺造像共三龕,主龕一鋪七尊,中為彌勒佛,背後有火焰紋頭光和身光。兩側有無著和世親,再兩側是法花林菩薩和大妙相菩薩,又再兩側是力士像。
龕楣上浮雕二尊飛天。西龕為無量佛(即阿彌陀佛),作全跏趺坐式,閉目禪定,背後亦有火焰紋頭光和身光。東龕為水月觀音(觀自在菩薩)。
文物價值
飛來峰造像
中國中原地區的石窟藝術,從晚唐開始就走向了衰落,而飛來峰的五代、宋、元石刻造像正好彌補了這一缺環,特別是元代的造像,刀法洗鍊,線條流暢,在中國古代造像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飛來峰造像有三個全國之最:一是元代造像最多,最集中的一處。二是雕造的對象從過去以佛為主體過渡到以羅漢為主體,是全國石窟中雕造羅漢最多的地方。三是就漢族地區來說,是供奉與西藏喇嘛教有關的佛像最多的地方。
西湖南山造像
天龍寺造像與慈雲嶺造像、煙霞洞造像共同組成了西湖南山造像。三處造像皆是五代吳越國佛教造像中的傑出代表,其精緻細膩、圓潤飽滿的風格,頗具江南特色。他們開鑿於北方石窟造像趨於停頓時期,承襲了唐以前的北方石窟藝術並與之相銜接,使中國的造像在歷史風格和雕刻藝術上都得以延續。因此,在中國石窟造像藝術史中有著獨特的地位。
文物保護
飛來峰造像:1961年4月1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飛來峰造像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23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2000年起,飛來峰造像保護工程啟動,綜合運用工程地質測繪、水文地質調查、地質雷達勘探、石刻表面自由吸水率測試、岩樣物理力學試驗等綜合性的技術手段,對飛來峰造像本體及周邊自然環境狀況、病害種類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科學有效地實施了地表防滲導流、危岩體加固、裂隙灌漿封堵、龕檐滴水槽等保護措施,並採用尖端數位技術,將所有摩崖造像複製下來,數位化永久保存。
2016年4月2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浙江省文物局《關於要求審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飛來峰造像三期搶險加固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浙文物發〔2016〕25號),要求對飛來峰造像前兩期搶險加固工程進行總結和評估,完善灌漿設計方案。
慈雲嶺造像: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作為西湖南山造像的一部分,慈雲嶺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歸入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飛來峰造像。
煙霞洞造像: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煙霞洞造像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作為西湖南山造像的一部分,煙霞洞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歸入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飛來峰造像。
天龍寺造像:1986年4月23日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作為西湖南山造像的一部分,天龍寺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歸入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飛來峰造像。
參觀信息
飛來峰造像:
地 址:位於杭州市靈隱路法雲弄1號,飛來峰景區內。
門 票:門票45元。
開放時間:7:30——17:00
交 通 :1、火車到杭州城站火車站,然後坐Y2路公車去靈隱,票價3元。 2、市內有公車:7、807、游1、2、4路,靈隱站下。
西湖南山造像:
西湖南山造像位於杭州西湖風景區內,參觀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