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式戰鬥機(颶風(戰鬥機名))

颶風式戰鬥機(戰鬥機名)

颶風(戰鬥機名)一般指本詞條

颶風式戰鬥機(英文:Hurricane,又稱:霍克颶風),是英國單座單發單翼活塞式戰鬥機,是二戰期間英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之一,也是二戰期間綜合性能最優秀的輕型戰鬥機之一。

颶風式戰鬥機是二次大戰中名聞暇爾的戰鬥機,首次出戰曾慘敗給誕生於同一時間的對手,接著又因戰功赫赫而名聲大噪,被稱為挽救英國最重要的武器,在不列顛戰役中擊落的德國飛機約1500架,比其他飛機、地面火力加起來擊落的還要多,在之前的法國戰場上也是對抗德國空軍的主要力量。

颶風式戰鬥機於20世紀30年代由英國霍克飛機公司設計建造,1935年11月首飛,1937年服役,到1944年末共生產14000架颶風和海颶風戰鬥機,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個主要戰場服役。戰後許多年,每當“不列顛戰役”紀念日時,都會有一隊颶風從倫敦上空飛過,表示對這種傳奇性飛機的敬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颶風式戰鬥機
  • 英文名稱:Hurricane
  • 研製時間:1930年代-1935年 
  • 服役時間:1937年 
  • 國家:英國 
  • 首飛時間:1935年11月 
  • 設計單位:霍克飛機公司 
  • 建造單位:霍克飛機公司 
  • 機型:活塞式戰鬥機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設計特點,氣動結構,動力系統,武器系統,性能數據,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20年代英國空軍一份報告提出:時速超過三百公里的的戰機很難編隊飛行,也不能作劇烈的機動動作,因為過載會大得令飛行員無法忍受。再加上“單翼機不安全”的著名研究報告,令英國空軍的首腦人物一直對單翼戰鬥機持懷疑態度。20世紀30年代後期,單翼機和動力操作炮塔成了飛機設計上兩股非常時髦的潮流,霍克飛機公司(Hawker Siddeley)的肯姆(Camm)爵士富有遠見地堅持設計單翼戰鬥機,其設計的新型單翼戰鬥機就是後來的颶風式戰鬥機,其按照當時英國航空部規格F.36/34(F.5/34修訂)而設計,並爭得軍方的採納,規格要求生產一種配備勞斯萊斯PV-12發動機的戰鬥機,PV-12發動機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梅林發動機。

建造沿革

1934年初,颶風式戰鬥機的設計展開,由悉尼·肯姆(Sidney Camm)擔任設計師。某程度來說,颶風戰鬥機的設計在推出時已經顯得有點不合時宜,它最初使用了霍克飛機公司建造雙翼機的技術,以傳統機械方式接合和固定而非焊接。機身結構以由鋼管組成的沃倫式桁架構成,裝上機肋和縱梁後覆上布制蒙皮。初期機翼以兩組鋼製翼梁構成結構,再覆上布制蒙皮傳統的設計方式。悉尼·肯姆把設計交到航空部時被他們以太正統為由而否決。霍克飛機公司孤注一擲,獨力支持肯姆把他的設計付諸實行。以經濟角度考量,颶風戰鬥機必須儘量根據霍克飛機公司現有的工具和技術來設計(颶風實際上就是潑婦式戰鬥機的單翼版)。但使用舊技術卻是颶風戰鬥機成功的關鍵因素,機身的金屬結構和布制蒙皮非常耐用,而且比起噴火戰鬥機的金屬蒙皮,颶風戰鬥機的布制蒙皮對爆炸性機炮彈有更高的對抗性,簡單的設計亦令維修變得更容易。
1936 年在布魯克島試飛的颶風原型機(編號 K5083)1936 年在布魯克島試飛的颶風原型機(編號 K5083)
1935年11月6日,首架颶風式戰鬥機試飛成功,於1936年開始量產,其簡單的結構令生產十分容易,而同期推出又較先進的噴火戰鬥機則因為結構複雜設計新穎而令生產速度大大減慢。獲配備颶風戰鬥機的飛行中隊同樣受惠,這些飛行中隊早就熟悉像颶風戰鬥機這類老結構飛機的維修方法,維修簡便、配置寬闊的起落架。
不屈號航母甲板上的海颶風機群不屈號航母甲板上的海颶風機群
1937年10月12日,第一架量產型颶風首飛,它標誌著英國為了準備戰爭而加強空中力量的開始。1940年5月,挪威戰役中,皇家空軍的颶風中隊就將其岸基型颶風降落在光榮號航母上,這些使用經驗為颶風被改裝為海軍飛機在航母上使用奠定了基礎。
颶風式戰鬥機發展了多種型號,主要有Mk I,Mk IIA ,Mk IIB,Mk IIC ,Mk IID,Mk IIE,Mk T.IIC,Mk III,Mk IV,Mk V,Mk X,Mk XI,Mk XII,Mk XIIA,海颶風Mk IA,海颶風Mk IB,海颶風Mk IC,海颶風Mk IIC,海颶風Mk XIIA等型號,其中海颶風的發展同時按照兩條路線進行,一是常規的艦載海颶風戰鬥機,一是配備了簡易式火箭彈射器從改裝商船的船艏上彈射起飛的海颶風。

服役歷程

1936年6月,颶風戰鬥機開始量產,英國空軍訂購了600架颶風戰鬥機,後來又不斷追加。至 1939年9月共有18個半中隊497架颶風進入空軍服役。到1940年8月的不列顛空戰之前,霍克公司總共交付了2309 架颶風式戰鬥機。
裝40毫米炮的颶風Mk IV 型,為沙漠使用安特殊的散熱器裝40毫米炮的颶風Mk IV 型,為沙漠使用安特殊的散熱器
二次期間,颶風作為英軍最先進的戰鬥機之一,被派駐歐洲大陸,擔任前線空中打擊部隊(A.A.S.F.)的主力。但戰果大大出乎英國人的預料:1940年5月8日至18 日短短的十天裡,颶風即被擊落 250 架;在掩護敦克爾克大撤退的空戰行動中,又損失了近150架。1942年初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空戰當中都有颶風參與,但也同樣被日軍飛行員以為是噴火。
大戰結束,英國和加拿大共生產了大概14000-14231架颶風式戰鬥機,大部份都由霍克飛機公司生產,奧斯汀汽車公司生產了300架,加拿大則生產了1400架,即Mk X。有2952架依租借法案輸往蘇聯,但其中相當一部份損失於海上運輸途中。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颶風戰鬥機的設計最初使用了建造雙翼機的技術,以傳統機械方式接合和固定而非焊接,機身結構以由鋼管組成的沃倫式桁架構成,裝上機肋和縱梁後覆上布制蒙皮。初期機翼以兩組鋼製翼梁構成結構,再覆上布制蒙皮。到1939年4月由一種硬鋁製造的全金屬與應力蒙皮結構的機翼取代,其後出廠的颶風戰鬥機均使用這種機翼。同期推出的噴火戰鬥機則使用金屬制硬殼的機翼結構,雖然強度較高和較輕,但對子彈的對抗性則較差。

氣動結構

颶風式戰鬥機在設計過程中,肯姆爵士把颶風戰鬥機原計畫採用的蒼鷹(Goshawk)發動機和固定式起落架改為馬力更大的灰背隼(Merlin)PV12 發動機和收放式起落架,並將作為主要武備的四挺機槍增進至八挺。此外,颶風還採用了許多當時屬十分先進的技術,如流線形的機身,前半部覆以全金屬蒙皮。密封式座艙蓋向後滑動打開,方便飛行員跳傘時的緊急脫離。
颶風式戰鬥機颶風式戰鬥機
颶風式戰鬥機簡單的結構令生產十分容易,而同期推出又較先進的噴火戰鬥機則因為結構複雜設計新穎而令生產速度大大減慢。獲配備颶風戰鬥機的飛行中隊同樣受惠,這些飛行中隊早就熟悉像颶風戰鬥機這類老結構飛機的維修方法。維修簡便、配置寬闊的起落架和良好的飛行特性令颶風戰鬥機退居二線後仍然在一些環境惡劣,要求高可靠性多於高性能的戰場執行任務。、

動力系統

颶風式戰鬥機MkⅠ型安裝的是一台勞斯萊斯公司製造的灰背隼XX型液冷V-12發動機,在6400米高空時,功率為1185馬力。海颶風的引擎則為灰背隼2型/3型引擎,功率1030馬力,配備三葉恆速螺旋槳,發動機由內置或外置式電池啟動。總體而言,灰背隼發動機與颶風的機體契合度良好,這使得颶風在堅固的外表下有著漂亮的氣動外形,除了後部,整個座艙的視野相當不錯。
灰背隼3型引擎灰背隼3型引擎

武器系統

颶風式MK IIA型和海颶風式為8挺7.62毫米口徑白朗寧機槍,颶風式MK IIB型為12挺7.62毫米口徑白朗寧機槍,
颶風式MK IIC型為4門20毫米口徑希斯巴諾MkII機炮,颶風式MK IID型 2門40毫米口徑維克斯S型航炮,2挺7.62毫米口徑白朗寧機槍。另外,颶風式MKIIC型和MKIID型還能攜帶兩枚113千克或兩枚227千克炸彈。

性能數據

機體參數(Mk I型)
乘員
1人
長度
9.75/9.84米
翼展
12.19米
高度
4米
機翼面積
23.92㎡
空重
2605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2994-3950千克
動力裝置
1台勞斯萊斯灰背隼XX型液冷V-12發動機,功率1185馬力(6400米高空)
推力
/
最大飛行速度
334-511千米/小時(亞音速)
實用升限
10973米
最大航程
740-965千米
爬升率
14.1米/秒
翼載荷
121.9千克/米2

服役動態

法國戰役中,一天英軍三個中隊共 36 架颶風戰鬥機正在編隊飛行,突然發現約十架Bf-109鑽雲而出,從大隊的側後方撲過來。英軍帶隊長機立即率領機群轉向迎擊德機,但笨拙的轉向還沒完成一半,德軍戰鬥機已咬住排在編隊最後的英軍戰機開火了。轉眼間,在擊落英軍四架戰機後,德機消失得無影無蹤。整個戰鬥過程中,英軍未有機會發射一發子彈,有的飛行員甚至連敵機都沒看見。
颶風式戰鬥機颶風式戰鬥機
1940年8月,不列顛空戰中,注意力都被足以和Bf-109匹敵的噴火式戰鬥機所吸引,因此颶風式戰鬥機的功績往往被忽視。實際上當時英空軍中颶風式戰鬥機共有32箇中隊,而噴火式只有19箇中隊,颶風式仍然是英軍戰鬥機部隊的主力。當噴火式與德軍護航的Bf-109糾纏時,颶風式則趁虛攻擊德軍Bf-110雙引擎戰鬥機和轟炸機。縱觀整個不列顛空戰戰役,颶風式擊落的敵機比英軍其他任何一種戰鬥機都多,功不可沒。之後,颶風式主要用作戰鬥轟炸機使用,獵殺法國境內的地面目標。在北非,颶風式裝上40毫米機炮,專門攻擊隆美爾將軍麾下的坦克,也取得顯赫戰績。
1941年開始,英國海上運輸船隊頻頻遭到德國“U”型潛艇和Fw-200遠程轟炸機的襲擊,為保護性命悠關的海上運輸線,英軍把颶風做一些改動後成為“海颶風”配置在匆忙加裝彈射裝置的商船上。執行戰鬥任務時,將海颶風用彈射裝置彈射出去;完成任務後再迫降在海面上,由其他船隻設法把飛行員救起。後來才對海颶風再加以改進配備於英海軍的航空母艦上。
1942年8月,護送赴馬爾他島船隊的戰鬥中,70架海颶風迎戰總數超過600架的軸心國機群,取得擊落39架而自己只損失7架的出色戰果。

總體評價

颶風式戰鬥機參加空戰之初被大量擊落,除了總體性能確比Bf-109差及數量上處於劣勢外,還有其他的原因。從一次大戰結束到二次大戰初期的二十年中,英軍戰鬥機基本編隊一直採用三機“V”字密集隊形:長機在前,兩架僚機分別在長機的兩側後方,與長機相距約100 米。英軍認為這樣的密集編隊覆蓋的觀察角最大,不易喪失隊形。當多機編隊時,英軍以三機“V”隊為單位,以同樣方法編成“V”形大隊。而事實恰好相反:因為隊形密集,僚機飛行員必須飛得十分小心,主要精力都放在與長機保持編隊距離上,無暇注意後方;而長機則以為後方有僚機保護,大可放心。往往到已被德軍戰鬥機咬住開火,英軍才發現後面的尾巴。當作急轉彎等機動動作時,英軍長機得加倍小心,必須花在空戰中足以定勝負的數秒鐘時間提示僚機作準備。因為以如此近的間距,一不留神就會兩機相撞。當大機群在帶隊長機帶領下機動時,雖然看起來煞是壯觀,但實際上卻是老牛拉破車。德軍的“禿鷹”軍團在參加西班牙內戰初期,採用的也是“V”形編隊。但因為參戰的Bf-109數量少,不得不分散配置,逐漸形成兩機間間隔約二百米的雙機一字橫隊編隊方法。在實戰中,德軍發現這種一字橫隊遠比“V”字隊更機動靈活,於是它被寫進了德空軍的戰鬥條令。
颶風式戰鬥機颶風式戰鬥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