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偵察發現颱風、確定颱風位置、強度以及觀測颱風等活動。
探測技術
現階段採用的探測技術有:(1)飛機偵.察。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包括飛機進入颱風眼的觀測和在颱風周圍的觀測。飛機偵察到的颱風位置和強度比其它方法要精確。但由於其耗費大,因此,進行飛機探測的次數和地域非常有限;(2)衛星拍照。始於60年代。氣象衛星可拍攝出清楚的可見光和紅外的兩種颱風雲圖照片。它測定颱風中心的精確度不及飛機偵察,但由於它觀測的時次多和範圍大,因此,已經成為現階段監測颱風的主要手段;(3)雷達觀測。根據颱風螺旋雨帶的雷達回波,確定颱風的強度和中心位置等。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至今當颱風臨近沿海和島嶼時,雷達仍是探測颱風的重要手段之一;(4)沿海和島嶼氣象站、船舶、氣象漂浮站等的常規氣象規測,對監測颱風活動仍然有一定作用。
無人機技術
澳大利亞可以說是世界上時間較早研發氣象無人機的國家,其產品的代表機型為航空探測器及其改進版的型號“MK-II”和“MK-III”。“MK-III”型號目前已經被澳大利亞氣象局、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國家航空航天局、日本和韓國氣象廳、世界衛生組織等多個國家的科研部門和國際組織所使用。
對於引進澳大利亞的“MK-III”無人飛行器,美國最開始是為了降低有人飛機探測颱風的成本和飛行員在進行低空飛行時的風險。而且,無人飛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十分可觀,以2001年美國方面實施的“對流與水汽科學實驗”中,與8月19日至9月9日之間的實驗效果表明,通過“MK-III”進行了關於無人機低空氣象探測的嘗試,獲取了離水面三百米左右的溫度、濕度和風速等各方面的氣象信息,獲得了第一手的材料和數據,只不過,當時的無人飛機並沒有飛入到颶風中心,不得不說,這算是一個小失敗和小遺憾。
不過在同年,我國台灣大學的科學家也利用同樣的機型“MK-III”成功的飛入了颶風“海燕”颱風的環流圈內,距離颱風的最中心位置僅相差不到150Km,測得了氣壓、最大風速和溫度等許多重要的氣象要素。
美國曾在2003年後計畫在太平洋地帶部署15到20架“MK-III”無人機來進行實時探測颱風的動向,但後續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實施成功。
為了測試我國對於無人飛機的研究成果,中國氣象局在2008 年組織建立了首處無人機探測颱風試驗基地,在進行實驗的廠家中,例如國內的“星光”、“東恆宇”、“西工大”、“海鷹”、“貝思”和“恆利華”等多家無人機研發機構和生產廠商參加此次試驗。
在7月18日實施的實驗中,由“東恆宇”公司研製的“晨鳥”無人機順利的飛入了“海鷗”颱風(距離中心點只差108KM的位置)並持續飛行了4公里以上。這一試驗意味著,我國的無人機技術正式邁入了世界前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