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商路·中國商人五千年》的基本構想,就是希望將中國商人和中國商業文化植根於中國歷史發展的背景之中,以中國商人和中國商業文化的發展軌跡,托映中國社會與文化的歷史變遷。並希望通過此書,全面探索中國商業發展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因果關係,全面挖掘中國政治與中國商業長期不對等的文化淵源,全面回顧中國商人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全面反映中國商人的艱難奮鬥歷程,全面總結中國商人對中國歷史文化所做的貢獻。中國商人是一符合文化的載體,關乎國家盛衰、政治欲求、經濟方略、軍事蓄養、城鄉流變、社會變遷、南北交通、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商戰智謀、人文精神、家族盛衰等等。
基本介紹
- 書名:風雨商路•中國商人五千年
- 出版社: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 頁數:360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 作者:何川江
- 出版日期:2009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2195950, 780219595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風雨商路·中國商人五千年》為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序 中國商人:歷史與文化的解讀
楔子
上編 商盛國興
一 列鏖於國興商賈
衣皮帶茭的時代
史前時期的四大發明
分工協作是加速器
商人之誕生
列廛於國,日中為市
究竟誰算中國第一商人
二 漁利之法成榮辱
被貿易戰打敗的夏代
商人成為買賣人
以“朋”為友海貝俏
直鉤無餌釣王侯
工商食官成鐐銬
三 商戰農戰為誰忙
以重商主義富強齊國的管仲
霸道工商導致“三家分晉”
以重農主義柔弱魏國的李悝
“待乏”的計然之策救了越國
工商發展給諸子百家以靈感
商鞅宣讀重農抑商開場白
兩個因子促成了秦國的霸業
四 士農工高排座次
劉邦仇富與“賤商令”
“文景之治”奠定了大漢朝的基礎
官營壟斷工商的開端
“鹽鐵大會”的義利之辯
五 盛世繁會商賈忙
敗家子隋煬帝
李世民不獨專工商之利
坊市制度的鬆動
比屋皆閉戶,盡去作商賈
萬國來朝的大唐盛世
誰終結了盛唐威勢
六 中世晨曦多迷霧
崇商皇帝英年早逝
開封成了繁華的世界
歐陽修一番語重心長的話
扭曲的商業行會使命
一石激起千層浪
商人汪革的一聲嘆息
讓馬可·波羅羨慕的元朝
布商始祖黃道婆
七 奇技淫巧變魔咒
沈萬三讓朱元璋心裡很不爽
鄭和被派出去給朱棣爭面子
大海湧起走私潮
商幫會館成了庇護所
湯若望的望遠鏡
八 列強叩邊炮聲隆
面對海洋的恐懼
膚淺的商業理念
商業怪胎廣州十三行
馬嘎爾尼找到了中國的軟肋
九 重農抑商窮途路
亡羊補牢
心灰意冷的洋務派
焦頭爛額的李鴻章
鄭觀應發出“盛世危言”
“亂黨”亂政
喪鐘就要敲響
十 漫漫長夜何的明
民國初年的鬧劇
商人偷得一片天
渴望有序公平的競爭環境
國民黨不給商人面子
商業的沒落具有多米諾骨牌效應
下 編 周流天下
一 逐鹿中原好為商
道路的起源
中原何以征戰多
中國商業的發源地
“交相利”與“無用之用”
善商好賈的洛陽城
商業催生造紙術
商人撐起文人墨客想像的翅膀
朱仙鎮盛衰的感嘆
二 駝鈴聲叩玉門關
絲綢之路是張騫開通的嗎
胡商胡風滿長安
河西走廊上的綠洲
險惡的死亡商路
樓蘭之夢
商人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三 張庫大道也草原
遊走在農耕與遊牧之間
“回鶻道”上的茶馬互市
山西商人疲憊而歡愉的身影
張家口的喧鬧
悠遠的駝鈴聲
晉商鑄就的輝煌
四 山間鈐響馬幫來
神秘的天路
不再寂寞的蒼山洱海
亡命天涯的馬幫
因禍而得的普洱茶
雅安的背夫
五 棧道千里通蜀漢
危乎哉,蜀道難
古棧道的不解之謎
褒斜道上斜事多
難以磨滅的棧道印痕
六 京杭運河貫南北
一個新時代的契機
南方人開始坐不住了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煙花三月下揚州
與運河同盛衰的北方商埠
七 帆檣林立江南岩
不甘寂寞的徽駱駝
不該被遺忘的洪江古商城
江南水鄉的夢幻
溫州商人的搖櫓聲
八 沉舟側畔千帆過
流金的金沙江
長江航道的源頭
“鹽自巴人”話重慶
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
廬山腳下的九江
秦淮人家
冒險家的樂園
九 東臨碣石有遺篇
大陸帝國對海洋的迷濛
秦皇島的不速之客
廣州勁吹商業風
“市井十洲人”的泉州
追波逐浪的寧波商人
沉落的登州
張弼士與煙臺
北洋水師的夢魘
楔子
上編 商盛國興
一 列鏖於國興商賈
衣皮帶茭的時代
史前時期的四大發明
分工協作是加速器
商人之誕生
列廛於國,日中為市
究竟誰算中國第一商人
二 漁利之法成榮辱
被貿易戰打敗的夏代
商人成為買賣人
以“朋”為友海貝俏
直鉤無餌釣王侯
工商食官成鐐銬
三 商戰農戰為誰忙
以重商主義富強齊國的管仲
霸道工商導致“三家分晉”
以重農主義柔弱魏國的李悝
“待乏”的計然之策救了越國
工商發展給諸子百家以靈感
商鞅宣讀重農抑商開場白
兩個因子促成了秦國的霸業
四 士農工高排座次
劉邦仇富與“賤商令”
“文景之治”奠定了大漢朝的基礎
官營壟斷工商的開端
“鹽鐵大會”的義利之辯
五 盛世繁會商賈忙
敗家子隋煬帝
李世民不獨專工商之利
坊市制度的鬆動
比屋皆閉戶,盡去作商賈
萬國來朝的大唐盛世
誰終結了盛唐威勢
六 中世晨曦多迷霧
崇商皇帝英年早逝
開封成了繁華的世界
歐陽修一番語重心長的話
扭曲的商業行會使命
一石激起千層浪
商人汪革的一聲嘆息
讓馬可·波羅羨慕的元朝
布商始祖黃道婆
七 奇技淫巧變魔咒
沈萬三讓朱元璋心裡很不爽
鄭和被派出去給朱棣爭面子
大海湧起走私潮
商幫會館成了庇護所
湯若望的望遠鏡
八 列強叩邊炮聲隆
面對海洋的恐懼
膚淺的商業理念
商業怪胎廣州十三行
馬嘎爾尼找到了中國的軟肋
九 重農抑商窮途路
亡羊補牢
心灰意冷的洋務派
焦頭爛額的李鴻章
鄭觀應發出“盛世危言”
“亂黨”亂政
喪鐘就要敲響
十 漫漫長夜何的明
民國初年的鬧劇
商人偷得一片天
渴望有序公平的競爭環境
國民黨不給商人面子
商業的沒落具有多米諾骨牌效應
下 編 周流天下
一 逐鹿中原好為商
道路的起源
中原何以征戰多
中國商業的發源地
“交相利”與“無用之用”
善商好賈的洛陽城
商業催生造紙術
商人撐起文人墨客想像的翅膀
朱仙鎮盛衰的感嘆
二 駝鈴聲叩玉門關
絲綢之路是張騫開通的嗎
胡商胡風滿長安
河西走廊上的綠洲
險惡的死亡商路
樓蘭之夢
商人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三 張庫大道也草原
遊走在農耕與遊牧之間
“回鶻道”上的茶馬互市
山西商人疲憊而歡愉的身影
張家口的喧鬧
悠遠的駝鈴聲
晉商鑄就的輝煌
四 山間鈐響馬幫來
神秘的天路
不再寂寞的蒼山洱海
亡命天涯的馬幫
因禍而得的普洱茶
雅安的背夫
五 棧道千里通蜀漢
危乎哉,蜀道難
古棧道的不解之謎
褒斜道上斜事多
難以磨滅的棧道印痕
六 京杭運河貫南北
一個新時代的契機
南方人開始坐不住了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煙花三月下揚州
與運河同盛衰的北方商埠
七 帆檣林立江南岩
不甘寂寞的徽駱駝
不該被遺忘的洪江古商城
江南水鄉的夢幻
溫州商人的搖櫓聲
八 沉舟側畔千帆過
流金的金沙江
長江航道的源頭
“鹽自巴人”話重慶
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
廬山腳下的九江
秦淮人家
冒險家的樂園
九 東臨碣石有遺篇
大陸帝國對海洋的迷濛
秦皇島的不速之客
廣州勁吹商業風
“市井十洲人”的泉州
追波逐浪的寧波商人
沉落的登州
張弼士與煙臺
北洋水師的夢魘
序言
中國商人:歷史與文化的解讀
馬克思說:“一個社會不能沒有商人,近現代社會更是如此。商人、商品和商業資本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商人可以存在於任何社會微小的縫隙中,為自己開闢出一個活動的大天地,這種頑強的生命力遇到適當的機會便會勃發出旺盛的生機,以致在一定歷史時期里,商人可以產生壓倒一切的影響。”
中國人對商業的感悟據說源於神農氏。《周易·繫辭》說:“庖犧氏沒,神農氏作。列廛於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於是有貯藏余物以待人之需者,有買於彼而賣與此者,往來交易,互通有無,取小利以營生。坐賈行商由此產生。
中國商業開端雖早,但幾千年恪守“農本”主義,堅持“重農抑商”政策,商為末業,維計艱難,甚至成為社會譏諷和鄙視的對象。即便如此,中國商人一如既往,在社會的夾縫之中逆風揚帆。
自古中國以農立國,一直堅信農盛則民不飢,民不飢則國不亂的政治理念。至於人民的生活質量,以及社會能夠提供人民享受的物質條件,則鮮少顧及。專制制度下的皇帝,總是以自己的意志看待國家,將國家視為自己的私產,置於自己的絕對統治之下。人民是他的子民,土地是他的田產,寶藏是他的財富,政權是他的工具,兵馬是他的武器。而凌駕於這種制度之上的皇帝,不僅將這種意志強加於國民,而且將自己的私利與國家利益混同在一起,以為天下是自己的,民眾不能貪其財富,只能在恩賜的那片土地上“安居樂業”。
馬克思說:“一個社會不能沒有商人,近現代社會更是如此。商人、商品和商業資本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商人可以存在於任何社會微小的縫隙中,為自己開闢出一個活動的大天地,這種頑強的生命力遇到適當的機會便會勃發出旺盛的生機,以致在一定歷史時期里,商人可以產生壓倒一切的影響。”
中國人對商業的感悟據說源於神農氏。《周易·繫辭》說:“庖犧氏沒,神農氏作。列廛於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於是有貯藏余物以待人之需者,有買於彼而賣與此者,往來交易,互通有無,取小利以營生。坐賈行商由此產生。
中國商業開端雖早,但幾千年恪守“農本”主義,堅持“重農抑商”政策,商為末業,維計艱難,甚至成為社會譏諷和鄙視的對象。即便如此,中國商人一如既往,在社會的夾縫之中逆風揚帆。
自古中國以農立國,一直堅信農盛則民不飢,民不飢則國不亂的政治理念。至於人民的生活質量,以及社會能夠提供人民享受的物質條件,則鮮少顧及。專制制度下的皇帝,總是以自己的意志看待國家,將國家視為自己的私產,置於自己的絕對統治之下。人民是他的子民,土地是他的田產,寶藏是他的財富,政權是他的工具,兵馬是他的武器。而凌駕於這種制度之上的皇帝,不僅將這種意志強加於國民,而且將自己的私利與國家利益混同在一起,以為天下是自己的,民眾不能貪其財富,只能在恩賜的那片土地上“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