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二十四節氣

風雅二十四節氣

《風雅二十四節氣》是李專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9年10月。

該書書寫作者對二十四節氣的感受與理解,含有豐富的實用性知識和理性化思考。該書在情感體驗基礎上的夾敘夾議、邊敘事邊介紹知識,增強了閱讀的趣味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風雅二十四節氣
  • 作者:李專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字數:21萬字
  • 首版時間:2019年10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風雅二十四節氣》由作者發表在部落格上的二十四節氣系列散文匯總而成,每個節氣1篇,總計24篇文章。該書表達作者對二十四節氣的感受與理解,輔以詩詞典故與民俗知識,既超越了一般的民俗常識介紹,也不過分追求深邃的哲學文化思考。

作品目錄

自序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作品鑑賞

作者具有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與批判精神,該書中的許多文章透露出沉重的憂慮和理性的思考。比如《夏至》中,作者描述了2011年湖北省重大天氣氣候事件及其所帶來的惡劣影響,文字變得沉重起來:“極端天象頻現,氣候事件頻發,很多賬都要算到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上來。面對這么頻繁的氣候事件,我感慨萬端,但能說出的話只有一句: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作家的惻隱之心、憂慮之情躍然紙上,令人深思。又如《霜降》中寫道:“霜降時節不見霜,其實,逐漸淡去的節氣景象何止是霜降呢?小雪、大雪根本見不到雪,整個冬天的雪,也不過是象徵性地來一場或者半場。古人從自然規律中結晶出的智慧,在現代社會失去了印證,這樣的失衡和錯位終究要歸咎於人類自身。科技文明的飛速發展,以自然環境的破壞為代價,全球變暖,熱島效應,連四季都已不甚分明。當我們分不清哪是路燈哪是月亮時,當都市人置身山野為‘極其罕見’的滿天星斗激動得歡呼流淚時,當孩子們只能通過書本、影視看童話中可愛的雪人時……我們恐怕也像李白望月那般,在心底生起了一層‘霜’吧。”這樣的文字似乎與整部散文集優美雅致的風格不相稱,但恰恰是這樣飽含憂慮與反思的理性文字,凸顯出作者作為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責任。
該書情感魅力與審美感染力主要表現在,作者將自己的人生經歷、情感體驗以及生活趣事,作為敘述的重心,作為抒情的重點,將濃郁的情感灌注其中,再輔以詩詞典故與民俗知識。這樣,外部資料(包括農事、氣象、民俗、飲食、保健以及詩詞、典故、諺語等)與內在情感達到了統一,將無情變成有情,將無趣變得有趣,情感與理趣融為一體,共同生成了這種文化隨筆的審美價值。比如在《清明》中,作者抒寫了兩種清明情懷:一是1976年清明節對周總理的悼念,“那年我14歲。我從1980年開始寫日記,直到1986年,每年的清明節這天,我都會寫到1976年的這個清明節。我現在都無法理會當時的心理,只能以青春情懷度之。”這種“情懷”是那個年代的普遍情緒,也是作者走上寫作道路的誘因之一。這樣就將國家民族、社會情緒與小我情感融合起來,寫出了一個文藝青年的清明情懷。二是1988年作者調入縣政府工作,“在縣城裡我舉目無親,祖父的墳就是我的根。此後,祖父的墳陪伴我在縣城奮鬥了6年。”作者並沒有過多敘述“路上行人慾斷魂”,沒有渲染清明節的悲傷,而是在夾敘夾議中敘寫了清明從節氣到節日的演變,並抒發了對當代政治清明的感慨。在《小暑》中,為了說明小暑是最佳旅遊時節,作者敘述了三件生活趣事,分別是十年前帶領本單位的婦女們到海南旅遊時在機場的換衣窘境,遊覽黃龍景區時狼狽的著裝,以及某年3月游北京時的失望與“同情”,而關於小暑的氣候、農事與民俗等方面的知識介紹都融入敘事之中,對節氣的體驗與感悟既深刻,又與眾不同。

作品評價

湖北省作協副主席李魯平:“《風雅二十四節氣》不是一部單純關注節氣、物候、農事的知識性、趣味性作品,而是深深融入個人經驗,記憶與思考的鄉愁之作,是一部對農耕文化的發現之作,對傳統文化的崇敬之作。”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風雅二十四節氣》
2019年10月
武漢出版社
978-7-5582-3160-5

作者簡介

李專,生於1962年,湖北陽新人。曾任鹹寧市文聯主席、黨組書記,現任鹹寧市文聯一級調研員、鹹寧市作協主席、湖北省民協古瑤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湖北科技學院兼職教授。已出版散文集《歲月的痕》《行走的歌》《風雅二十四節氣》《崇山之陽》《幕阜長歌》、文學評論集《卷中歲月》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