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感知視角下的戰略環境評價公眾參與模式研究

《風險感知視角下的戰略環境評價公眾參與模式研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何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險感知視角下的戰略環境評價公眾參與模式研究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何佳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環境影響評價法》中明確規定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必需涵蓋公眾參與的程式和內容。在實踐層面,公眾參與的開展通常僅是滿足法律要求,在功能和有效性層面形同虛設。本課題結合鄰避危機的時代背景,針對當前戰略環境評價實踐中,公眾參與科學依據不充足、參與過程不規範和參與實效性較差等問題,基於風險感知和公共政策評價等多學科視角對當前戰略環評公眾參與進行重新審視和系統研究,構建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客觀性和公眾感知主觀性的公眾參與模式。具體內容包括:(1)基於縮小公眾風險感知差距的原則重新理解和闡釋戰略環評公眾參與的目的、內涵、功能等基本屬性;(2)基於公眾環境風險感知距離與環境影響範圍的空間聚合分析,研究公眾參與的範圍及重點對象;(3)分析在戰略環評過程中,公眾風險感知水平的動態演化,識別不同類型公眾的風險感知敏感區間,構建差異化的公眾參與模式;以及(4)基於案例實證研究,分析模式適用性和有效性。

結題摘要

隨著公眾環境意識、公民權利意識的不斷提升,環境評價必然兼具科學與民主、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雙重價值訴求,如何基於公眾特徵準確定義其在環評過程中的角色,提高公眾參與的實質效果,成為學界倡導合作治理、反思精英決策模式之弊端的首要任務。本研究就是針對當前環評實踐中公眾參與的科學依據不充足、參與過程不規範和參與實效性較差等問題,基於計畫行為理論和風險感知的理論框架,對公眾的環境風險、公眾參與的意願和行為特徵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系統研究,針對不同特徵的公眾制定具有差異化的風險溝通或公眾參與的模式和策略。具體內容包括: (1)在總結大量環評案例的基礎上提煉了基於“衝突維度-參與程度”的劃分框架對當前公眾參與的模式進行類型學研究,分別總結每種模式的特徵以及實質效果,認為協作式是公眾參與發展的趨勢,並且在實踐中,不同模式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2)基於東能源規劃環評課題開展公眾參與環境評價的意願-行為的初步研究,發現在實踐中普遍存在高意願-低參與的現象,並且結合各地市環境質量特徵,發現環境污染越嚴重的地方,公眾參與環評的意願和行為會越強烈。 (3)在經驗計畫行為理論的基礎上引入在經典計畫行為理論的基礎上引入風險感知的變數,構建了“感知-意願-行為”的理論框架對環境敏感項目中環境評價公眾參與行為從環境心理學角度開展系統研究。 (4)基於地理-環境特徵設計了分層抽樣調研方案,經過多輪科學抽樣,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多元回歸等方法,分析環境敏感設施周邊公眾風險感知的結構特徵和影響因素,以及風險感知對於公眾參與和鄰避行為的影響機理和影響路徑。研究發現風險感知通過主觀規範影響公眾參與行為的意願,這意味著通過社區參與、名人效應可以增強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意願;同時風險感知對於鄰避行為意願有顯著影響,影響路徑同樣是通過社會主觀規範,但是風險感知對於鄰避行為的影響並不顯著,鄰避行為的控制變數是知覺行為控制,這意味著風險感知僅是鄰避行為的心理誘因,但是鄰避行為的產生需要行為主體具備一定社會資源且對自身能力比較有信心的條件下才會產生。 (5)提出了基於“風險感知-協商溝通”分析框架的參與策略以及保障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