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傳播:通往社會信任之路》是2015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曾繁旭、戴佳。
基本介紹
- 書名:風險傳播:通往社會信任之路
- 作者:曾繁旭、戴佳
- ISBN:9787302403050
- 定價:35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9.01
內容簡介
媒介在風險社會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越來越受到學者們關注。本書不僅在各章系統地介紹風險傳播領域的主要理論,更運用多種實證研究方法,描述風險傳播不同主體在中國語境下的互動關係。在此基礎上,著重與現有理論對話,嘗試歸納中國式風險傳播的特有邏輯,探討良性溝通的可能。本書可為媒介、公眾、專家、政府、企業的風險溝通行為提供一定的理論啟發。同時,本書也可作為面向本科高年級與研究生的教材,啟發學生如何進行規範且具有問題意識的實證研究。
- 第一章為何研究中國風險傳播?1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轉型社會的風險景觀與困惑1
第二節原有的理論路徑3
一、 危機管理與危機傳播3
二、 社會抗爭3
第三節新的視角: 風險傳播4
第四節中國式風險傳播的困境何在?6
一、 風險為何在這裡被放大?6
二、 必然的溝通敗局?7
三、 信任重建與新媒介機遇8
第五節問題、方法與案例8
一、 研究問題8
二、 研究方法9
三、 研究案例9
第六節章節安排9
第二章公眾如何感知風險?11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技術風險VS感知風險11
第二節理論框架: 風險的社會放大13
一、 信息過程13
二、 制度結構13
三、 個體反應14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 兩個核電項目14風險傳播:通往社會信任之路目錄第四節研究發現: 風險放大的社會機制16
一、 核電項目的技術風險與感知風險16
二、 信息過程: 信息建構與風險放大17
三、 制度結構: 信任缺失與對抗性信息解讀21
四、 個體反應: 憤怒情緒與核電污名化23
第五節結語: 巨觀過程與微觀過程的交疊25
第三章媒介如何建構風險框架?28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媒介作為議程設定者28
第二節理論框架: 媒介對風險議題的建構29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 “PM2.5”議題30
第四節研究發現: 媒體的權力偏向與相互影響31
一、 主題: 議題的報導焦點31
二、 信息來源: 誰是議題的“框架定義者”35
三、 風險框架爭奪36
四、 風險框架共鳴與擴散38
第五節結語: 不同媒體的交織和博弈41
第四章風險建構中的專家角色?43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風險議題的專業門檻43
第二節理論框架:風險與專家44
一、風險溝通中的專家角色44
二、知識壟斷與風險傳播46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轉基因議題47
一、研究問題47二、研究設計47
三、類目構建與信度檢驗48
第四節研究發現:媒介對於專家角色的呈現48
一、媒介對專家的依賴程度48
二、專家意見與立場49
三、專家身份和專業領域51
第五節結語:“科技範式”的局限54
第五章風險溝通為何失敗?57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夾縫中的風險溝通57
第二節理論框架:信任缺失與溝通誤區58
一、風險傳播中的專業知識59
二、決策與溝通過程的開放61
三、需求與情緒關注62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廣東鶴山核燃料項目事件63
一、案例選擇63
二、研究方法64
第四節研究發現:先天不足、後天失誤64
一、極端的溝通語境64
二、“缺陷模式”思維的誤區65
三、專家的困境67
四、民意沸騰中的混亂應對68
第五節結語:公信力與溝通策略雙重缺失69第六章不同風險社群如何競爭?71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迥異的風險故事71
第二節理論框架:風險故事模型73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昆明“PX”事件74
一、案例過程74
二、方法與設計75
第四節研究發現:故事的角力78
一、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的風險故事競爭78
二、不同傳播階段的風險故事競爭80
第五節結語:彌合鴻溝的可能84
一、專家風險故事為何失敗84
二、公眾風險故事的邏輯84
三、分裂的媒體風險故事85
四、建設性的專家—公眾風險溝通模式85
第七章風險溝通如何建立信任?87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信任危機87
第二節理論框架:社會信任與風險溝通89
一、信任與社會信任89
二、風險溝通中的信任重建90
三、中國語境下的風險溝通研究91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核電企業92
第四節研究發現:信任建立的步驟93
一、短期信任建立:核電項目的風險溝通93
二、長期信任建立:重塑外部關係98第五節結語:風險對話和參與式決策101
第八章如何評估風險溝通的效果?103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社會化媒體時代的溝通效果103
第二節理論框架:風險溝通及其效果研究104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茂名PX事件105
第四節研究發現:三個考察維度106
一、風險溝通中的媒介套用106
二、微博的擴散鏈條與社會網分析107
三、公眾回應與社會信任112
第五節結語:追溯溝通的印記114
第九章通往社會信任之路116
第一節信任重建的空間116
一、信任缺失的語境116
二、從短期信任到長期信任117
三、再造政治118
四、民眾賦權119
第二節去政治化的公眾參與120
一、超越政治話語120
二、理解公眾的風險邏輯121
三、風險溝通視角下的公眾參與122
第三節重提傳媒“專業化”123
一、媒體作為風險溝通者124
二、重新定義“專業主義”125三、專業主義的沉淪與救贖125
第四節參與式溝通作為新範式127
一、超越危機公關127
二、“缺陷模式”的困境128
三、新的溝通可能128
四、多元化的溝通渠道130
參考書目132
後記150圖表目錄表2.1深度訪談對象說明15
表2.2風險放大各階段的研究設計16
圖2.1傳統媒體對山東乳山核電站報導的訊息源分析18
圖2.2新浪微博上山東核電議題報導立場分析19
圖2.3網民對傳統媒體核電議題報導的態度22
表2.3核電污名化“標籤”24
表3.1“PM2.5”議題的媒體報導主題32
圖3.1三份報紙的報導主題分布32
圖3.2不同階段的媒介報導34
圖3.3不同階段的報導主題分布34
圖3.4各類信源分布35
表3.2媒體與信息來源方差分析35
圖3.5各媒體報導框架分布37
表3.3各媒體報導框架時間值39
表3.4各階段媒體報導框架相關分析40
表4.1專家意見類型48
表4.2報紙引用專家情況分析49
表4.3引用專家數量49
表4.4新聞對轉基因技術的態度49
表4.5引用專家立場分析50
表4.6專家對轉基因技術的態度分析50
表4.7專家身份分析52
表4.8專家專業領域53
圖5.1鶴山核燃料項目事件流程圖63表5.1訪談對象名單64
圖6.1專家和外行人士的風險觀念模型(韋德曼、克勞伯格、舒茨,2010)73
圖6.2傳統媒體中的公眾風險故事79
圖6.3微博中的公眾風險故事80
圖6.4醞釀期傳統媒體與微博故事版本比較82
圖6.5爆發期傳統媒體與微博故事版本比較82
圖6.6後續期傳統媒體與微博故事版本比較83
圖7.1中廣核風險溝通活動的若干節點100
圖8.1茂名市政府官方微博轉發社會網分析108
表8.1意見領袖參數表109
表8.2接近中心性測量111
表8.3網民評論的描述性統計112
表8.4理性程度、反對程度、不尊重程度、信任程度的雙變數
相關分析113第一章為何研究中國風險傳播?1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轉型社會的風險景觀與困惑1
第二節原有的理論路徑3
一、 危機管理與危機傳播3
二、 社會抗爭3
第三節新的視角: 風險傳播4
第四節中國式風險傳播的困境何在?6
一、 風險為何在這裡被放大?6
二、 必然的溝通敗局?7
三、 信任重建與新媒介機遇8
第五節問題、方法與案例8
一、 研究問題8
二、 研究方法9
三、 研究案例9
第六節章節安排9
第二章公眾如何感知風險?11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技術風險VS感知風險11
第二節理論框架: 風險的社會放大13
一、 信息過程13
二、 制度結構14
三、 個體反應14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 兩個核電項目14
第四節研究發現: 風險放大的社會機制16風險傳播:通往社會信任之路目錄一、 核電項目的技術風險與感知風險16
二、 信息過程: 信息建構與風險放大17
三、 制度結構: 信任缺失與對抗性信息解讀21
四、 個體反應: 牴觸情緒與核電污名化23
第五節結語: 巨觀過程與微觀過程的交疊26
第三章媒介如何建構風險框架?29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媒介作為議程設定者29
第二節理論框架: 媒介對風險議題的建構30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 “PM2.5”議題31
第四節研究發現: 媒體的權力偏向與相互影響32
一、 主題: 議題的報導焦點32
二、 信息來源: 誰是議題的“框架定義者”36
三、 風險框架爭奪37
四、 風險框架共鳴與擴散39
第五節結語: 不同媒體的交織和博弈42
第四章風險建構中的專家角色?44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風險議題的專業門檻44
第二節理論框架: 風險與專家45
一、 風險溝通中的專家角色45
二、 知識壟斷與風險傳播47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 轉基因議題48
一、 研究問題48
二、 研究設計48三、 類目構建與信度檢驗49
第四節研究發現: 媒介對於專家角色的呈現49
一、 媒介對專家的依賴程度49
二、 專家意見與立場50
三、 專家身份和專業領域52
第五節結語: “科技範式”的局限55
第五章風險溝通為何失敗?58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夾縫中的風險溝通58
第二節理論框架: 信任缺失與溝通誤區59
一、 風險傳播中的專業知識60
二、 決策與溝通過程的開放62
三、需求與情緒關注63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廣東鶴山核燃料項目事件64
一、案例選擇64
二、研究方法65
第四節研究發現:先天不足、後天失誤65
一、極端的溝通語境65
二、“缺陷模式”思維的誤區66
三、專家的困境68
四、民意沸騰中的混亂應對69
第五節結語:公信力與溝通策略雙重缺失70
第六章不同風險社群如何競爭?72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迥異的風險故事72第二節理論框架:風險故事模型74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昆明“PX”事件77
一、案例過程77
二、方法與設計78
第四節研究發現:故事的角力82
一、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的風險故事競爭82
二、不同傳播階段的風險故事競爭85
第五節結語:彌合鴻溝的可能89
一、專家風險故事為何失敗89
二、公眾風險故事的邏輯89
三、分裂的媒體風險故事90
四、建設性的專家—公眾風險溝通模式91
第七章風險溝通如何建立信任?92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信任危機92
第二節理論框架:社會信任與風險溝通95
一、信任與社會信任95
二、風險溝通中的信任重建96
三、中國語境下的風險溝通研究97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核電企業98
第四節研究發現:信任建立的步驟99
一、短期信任建立:核電項目的風險溝通99二、長期信任建立:重塑外部關係103
第五節結語:風險對話和參與式決策107
第八章如何評估風險溝通的效果?110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社會化媒體時代的溝通效果110
第二節理論框架:風險溝通及其效果研究111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茂名“PX”事件114
第四節研究發現:三個考察維度115
一、風險溝通中的媒介套用115
二、微博的擴散鏈條與社會網分析118
三、公眾回應與社會信任122
第五節結語:追溯溝通的印記125
第九章通往社會信任之路127
第一節信任重建的空間127
一、信任缺失的語境127
二、從短期信任到長期信任128
三、再造政治129
四、民眾賦權131
第二節去政治化的公眾參與131
一、超越政治話語131
二、理解公眾的風險邏輯132三、風險溝通視角下的公眾參與133
第三節重提傳媒“專業化”134
一、媒體作為風險溝通者135
二、重新定義“專業主義”136
三、專業主義的沉淪與救贖137
第四節參與式溝通作為新範式138
一、超越危機公關139
二、“缺陷模式”的困境139
三、新的溝通可能140
四、多元化的溝通渠道143
參考書目145
後記162圖表目錄表2.1深度訪談對象說明15
表2.2風險放大各階段的研究設計16
圖2.1傳統媒體對山東乳山核電站報導的訊息源分析18
圖2.2新浪微博上山東核電議題報導立場分析19
圖2.3網民對傳統媒體核電議題報導的態度22
表2.3核電污名化“標籤”24
表3.1“PM2.5”議題的媒體報導主題33
圖3.1三份報紙的報導主題分布33
圖3.2不同階段的媒介報導34
圖3.3不同階段的報導主題分布34
圖3.4各類信源分布36
表3.2媒體與信息來源方差分析36
圖3.5各媒體報導框架分布38
表3.3各媒體報導框架時間值40
表3.4各階段媒體報導框架相關分析41
表4.1專家意見類型49
表4.2報紙引用專家情況分析50
表4.3引用專家數量50
表4.4新聞對轉基因技術的態度50
表4.5引用專家立場分析51
表4.6專家對轉基因技術的態度分析51
表4.7專家身份分析52
表4.8專家專業領域53
圖5.1鶴山核燃料項目事件流程圖63表5.1訪談對象名單64
圖6.1專家和外行人士的風險觀念模型(韋德曼、克勞伯格、舒茨,2010)73
圖6.2傳統媒體中的公眾風險故事79
圖6.3微博中的公眾風險故事80
圖6.4醞釀期傳統媒體與微博故事版本比較82
圖6.5爆發期傳統媒體與微博故事版本比較82
圖6.6後續期傳統媒體與微博故事版本比較83
圖7.1中廣核風險溝通活動的若干節點100
圖8.1茂名市政府官方微博轉發社會網分析108
表8.1意見領袖參數表109
表8.2接近中心性測量111
表8.3網民評論的描述性統計112
表8.4理性程度、反對程度、不尊重程度、信任程度的雙變數
相關分析113第一章為何研究中國風險傳播?1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轉型社會的風險景觀與困惑1
第二節原有的理論路徑3
一、危機管理與危機傳播3
二、社會抗爭3
第三節新的視角:風險傳播4
第四節中國式風險傳播的困境何在?6
一、風險為何在這裡被放大?6
二、必然的溝通敗局?7
三、信任重建與新媒介機遇8
第五節問題、方法與案例8
一、研究問題8
二、研究方法9
三、研究案例9
第六節章節安排9
第二章公眾如何感知風險?11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技術風險VS感知風險11
第二節理論框架:風險的社會放大13
一、信息過程13
二、制度結構14
三、個體反應14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兩個核電項目14
第四節研究發現:風險放大的社會機制16風險傳播:通往社會信任之路目錄一、核電項目的技術風險與感知風險16
二、信息過程:信息建構與風險放大17
三、制度結構:信任缺失與對抗性信息解讀21
四、個體反應:牴觸情緒與核電污名化23
第五節結語:巨觀過程與微觀過程的交疊26
第三章媒介如何建構風險框架?29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媒介作為議程設定者29
第二節理論框架:媒介對風險議題的建構30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PM2.5”議題31
第四節研究發現:媒體的權力偏向與相互影響32
一、主題:議題的報導焦點32
二、信息來源:誰是議題的“框架定義者”36
三、風險框架爭奪37
四、風險框架共鳴與擴散39
第五節結語:不同媒體的交織和博弈42
第四章風險建構中的專家角色?44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風險議題的專業門檻44
第二節理論框架:風險與專家45
一、風險溝通中的專家角色45
二、知識壟斷與風險傳播47
第三節案例與研究設計:轉基因議題48
一、研究問題48
二、研究設計48三、類目構建與信度檢驗49
第四節研究發現:媒介對於專家角色的呈現49
一、媒介對專家的依賴程度49
二、專家意見與立場50
三、專家身份和專業領域52
第五節結語:“科技範式”的局限55
第五章風險溝通為何失敗?58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夾縫中的風險溝通58
第二節理論框架:信任缺失與溝通誤區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