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熱血燥證,中醫病證名。是指過食辛辣炙煿,或情志抑鬱化火,導致血分蘊熱,熱傷陰液,陰液虧虛,並連累及血,陰血虧虛,肌膚失於濡潤,而化燥生風的一類病症。本證常見於風熱瘡、面游風。相當於西醫病名玫瑰糠疹、脂溢性皮炎、皮脂溢出症等疾病。
病因,病機,常見病證,風熱瘡,面游風,針灸治療,預防調護,
病因
過食辛辣炙煿,或情志抑鬱化火,或風熱之邪外襲。
病機
風熱之邪外襲,郁久耗傷陰血,陰傷血燥,或平素血燥之體,復感風熱之邪,血虛生風,風熱燥邪蘊阻肌膚,肌膚失於濡養所致;或由於恣食肥甘油膩、辛辣之品,以致脾胃運化失常,化濕生熱,濕熱蘊阻肌膚而成。
常見病證
風熱瘡
臨床表現:皮疹為鮮紅或紫紅色斑片,鱗屑較多,皮損範圍大,瘙癢較劇,伴有抓痕、血痂等;舌紅,苔少,脈弦數。
治法:清熱涼血,養血潤燥。
常用方劑:涼血消風散加減。
常用中藥:生地、當歸、荊芥、蟬衣、苦參、白蒺藜、知母、生石膏、生甘草、牡丹皮、水牛角粉。
面游風
臨床表現:多發於頭面部,為淡紅色斑片,乾燥、脫屑、瘙癢,受風加重,或頭皮瘙癢,頭屑多,毛髮乾枯脫落;伴口乾口渴,大便乾燥;舌質偏紅,苔薄白,脈細數。
治法:祛風清熱,養血潤燥。
常用方劑:消風散合當歸飲子加減。
常用中藥:荊芥、當歸、防風、生地、苦參、蒼朮、蟬蛻、麻仁、牛蒡子、知母、石膏、白芍、川芎、白蒺藜、何首烏、黃芪、甘草。
針灸治療
取穴合谷、曲池、大椎、肩髃、肩井、血海、足三里,宜瀉法留針10-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預防調護
1. 保持心情舒暢,不食辛辣及魚腥發物。
2. 注意皮膚清潔衛生,不食辛辣及魚腥發物。
3. 生活規律,睡眠充足,避免風邪外襲,保持大便通暢。
4. 避免搔抓,不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洗滌。